-
1 # 晨四郎
-
2 # 碩鼠62
殺了毛文龍,後果當然嚴重。但是殺一個毛文龍是不至於丟失遼東的。袁督上任前,明朝雖在戰術上一敗再敗,戰略態勢仍不算太差。當時的態勢是,野豬皮據有遼東,從瀋陽遼陽直到吉林一線,有核心戰力滿清八旗六萬餘人,其餘附庸蒙古和漢奸隊伍加起來大概不足十萬人。袁督在遼西,有遼西守軍十萬人左右,核心戰鬥力是關寧鐵騎三萬。游擊隊長毛文龍在旅順到北韓的海岸線諸島,手下應該有三四萬人,核心戰鬥力應該是毛文龍的嫡系不足一萬人(有包括遼東三礦徒在內的一系列牛人,不算差)。林丹汗在蒙古,號稱擁兵四十萬。三大勢力單挑都是被野豬皮秒殺的貨,但野豬皮被三者圍毆,打任一個,其餘兩個必來搗亂,戰略上完全束縛了野豬皮的手腳。
袁督上任後,先是取消了銀兩換人頭的制度,(蒙古人打野豬皮主要就是為了這個,一個人頭五十兩,滿族全族未必有四十萬人,如果兩千萬兩能搞定野豬皮,應該是賺大了),再跟滿清議和,硬生生把蒙古人從盟友變成敵人。再殺掉毛文龍瓦解了遼東敵後游擊隊,把原來三方包圍的大好戰略態勢白白拱手讓出,這麼腦殘的操作,即使不是遼東丟失的根本原因,也要負上很大一部分責任吧。
-
3 # 愛情9吧
每一條戰略方針的制定都沒有錯,錯在執行,按照朝廷的大政方針,是合縱連橫之術,牽制、限制與消弱。而袁崇煥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制定的拒敵於國門之外的防禦性戰略也沒有錯,也不是殺一兩個人軍隊就不轉了,決定戰爭勝敗有很多因素,歸於歷史事實,敗就是敗了。
-
4 # 不要好意思
遼東失守,責任並不在於袁崇煥,袁崇煥主持抗金時遼東已經丟失。退一步來講,大明邊關失守,洪承疇所導致的結局。
洪承疇並沒有利用手上兵馬,打造好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海關。四地堅固如鐵,滿清便無法入關。
薊州鎮是九邊中最大的軍鎮,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里。增備兵力,擴修城堡,十里一兵寨,百里一兵堡。目的主要是牽制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同時,要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里,兵員分散,因此設定薊鎮以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九邊精銳必須要配備3到4萬人於薊州鎮。
宣府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後,宣府鎮更是保衛京都,防禦遊牧民族南下的咽喉之地。程道生在《九邊圖考》中稱:“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將倍於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然去京師不四百里,鎖鑰所寄,要害可知。”屯九邊精銳2萬,可鎖關門。
大同鎮的防衛在其北疆防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防衛體系,依據敵我形勢的發展變化,也呈現出四種不同的特徵。概括起來講,明代大同鎮的防衛體系,經歷了屯衛、墩堡、邊墩和堡邊墩三位一體的戰守體系這四個階段。配兵5萬,2萬人守大同本鎮,3萬人分於各城堡,連繫薊州宣府,北彊大定。
山海關有多重要,主要在於其地形。如果想進入關內,通常只有三條路走,一是喜峰口;二是古北口;三是山海關。前面兩條路是正北,西北才好走,東北入關通常會走第三條路山海關。山海關其實是一部分是建在海中的,守住這條路,基本上就能阻止別人從東北攻進來。山海關不光是一個關口,它的背後是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以山海關為中心,從老龍頭到九門口長達26公里的長城上,有10座大關隘、6座衛城、30座敵臺、62座城臺、14座烽火臺。從老龍頭向北,中經山海關,鍵有10座大關隘、南海口關、山海關、北水關等等。屯步兵3萬,騎兵2萬,可攻可守,不管是派騎兵偷襲女真,還是步兵守城,皆為良策。
王陽明曾說過:"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陽明所說的這四處緊要之地,也是大明九邊重鎮中的四處,即宣大薊遼(大明的九邊重鎮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我剛剛也只不過借鑑了王陽明大師高見,由於遼東已失,只能加固山海關代替遼東鎮。而洪承疇卻將這十幾萬精銳拉往錦州送死。
而熊廷弼早已認知到了重要性,熊廷弼長期鎮守遼東,有著豐富的對滿洲人的作戰經驗,他認識到明軍自身的劣勢和滿洲騎兵擅長野戰的優勢。所以採取避其鋒芒,拉長敵軍補給線,隨時從側後抄截敵軍的方略,以天下第一險關山海關為中樞,聯絡薊州鎮與宣府,機動兵力隨時待機的戰術對付滿清,這其實是一個暗含殺招的防禦策略。
洪承疇並沒能利用好這十餘萬九邊精銳加固三鎮一關,而是將這十幾萬精銳拉往錦州送死。明軍松錦會戰的失敗,標誌著明廷最後的精銳武裝不復存在,國家再也無力對抗滿清和李自成,四年後明朝滅亡。崇禎十三年,決定明朝命運的松錦大戰爆發。在這場關乎兩國國運的決戰中,明朝總督洪承疇率領的明軍九邊精銳十餘萬和皇太極的滿清全部精華拼死鏖戰,最終,明軍除了吳三桂一部外,幾乎全軍覆沒。
崇禎十三年,滿清進攻祖大壽鎮守的錦州城,祖大壽命人求援。 明廷命洪承疇率邊防軍全部精華增援錦州,皇太極則親率八旗主力增兵,兩國主力對壘。
此時,洪承疇擔心明軍野戰的劣勢,主張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但是,卻被監軍和崇禎催著速戰。而監軍和崇禎的擔心也很清楚:一是擔心糧餉不濟,二是擔心錦州失守。
總之,洪承疇面對的局面是既要救援錦州,又要與滿清進行兇險的野戰。最終,皇太極利用滿清騎兵的機動優勢,襲取了明軍,並將明軍包圍。洪承疇突圍失敗,被俘,隨後,錦州失守。
袁崇煥最多是誇下海口,收復遼東,而他在任期間唯一的錯事就是殺了毛文龍罷了,和遼東失守與他有關,沒有任何關係。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召見袁崇煥,聽取其對付後金的意見。當時袁說,給我五年時間,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崇禎聽了十分驚喜。但一旁陪同的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心存疑惑。事後,他問袁:你有什麼胸有成竹的方案嗎?袁卻回答:聊慰聖心耳。也就是說,他只是寬崇禎的心,並沒有把握收復遼東。
他在任期間唯一的錯事僅僅是殺了毛文龍罷了。毛文龍他率軍進駐皮島,利用該島的交通條件,召集流民,通商開發,幾年間就使該島“遂稱雄鎮”。皮島地處後金海上咽喉之地,當明軍在遼東的幾座重鎮相繼失守後,皮島的戰略意義更加突出。 應當說,他治理的皮島對後金是有極大的牽制,朝廷——包括對政事一向不感興趣的木匠皇帝天啟——都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不僅把他提升為總兵,還多次派人前往慰問。對毛文龍的作用,翰林院編修姜曰廣認為:“建州之有東江,猶人身之有蚤蝨也。撮之則無處著手,聽之則吮膚而不寧……使無東江,則彼得用遼人耕遼土矣。”
-
5 # 有得觀史
遼東失手守的主要責任人是崇禎皇帝,袁崇煥有一定責任,但責任不大。
袁崇煥任薊遼督師時,清兵對關寧錦防線沒有任何辦法。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關寧錦防線依然堅如磐石。崇禎殺了袁崇煥,遼東防禦力明顯下降。
皇太極在關寧錦防線吃了大虧,吃一塹長一智,在袁崇煥死後,他採取了圍點打援,個個擊破的方法,逐步蠶食關寧錦防線。
清軍先對大淩河鎮下手,祖大壽在大淩河修城。清軍包圍大淩河鎮,圍而不攻,在大淩河鎮周圍挖三道深溝,切斷大淩河與外界的一切聯絡。最後城裡糧食吃光了,出現人吃人現象,城守不下去了,祖大壽開城投降。
祖大壽投降後騙皇太極讓他回錦州,說將來裡應外合攻佔錦州。祖大壽到錦州後,殺了跟隨的清兵,憑城據守。皇太極再次用圍困大淩河鎮的方法圍困錦州。祖大壽派人向崇禎皇帝求救。崇禎派洪承疇救援錦州。
清兵善於野戰,明軍善於固守,洪承疇分析後製定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松錦大戰初期,明軍形勢大好,幾乎要逼退清兵。但是崇禎皇帝性急,考慮財政困難,兵餉難以為繼,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疇主動出擊迎戰清兵。洪承疇無奈只好從命,結果大敗,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明朝無力再維持關寧錦防線,只好退守山海關。所以遼東失守的責任在崇禎。
不過袁崇煥也有責任,他的責任是間接責任。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皮島失去了牽制作用。如果毛文龍在,皮島一萬多人的部隊,皇太極不敢傾巢出動。洪承疇有十多萬人,清兵十來萬人,如果再留兩萬看家,明軍與清軍比例接近二比一,雙方軍力對比明軍就更具優勢,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又戰勢不利,皇太極很有可能會退兵。
回覆列表
不是,毛文龍雖然有點戰績,但是不足以影響大局。袁崇煥算得上是英雄,國家危難之際能主動挺身而出,比那些只會打嘴炮的強出不知多少倍。
當然,袁崇煥不死也難以改變大局,他沒有能力消滅滿清。
袁崇煥道義無缺 能力有限,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