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山蔽月
-
2 # 古今博學
看過電視劇或者小說《楊家將》的人都知道潘仁美,他在劇中是一個反面人物,來襯托楊氏一門的忠君報國,而對潘仁美卻恨之入骨。往往在電視劇中一出現,小夥伴們一定在心裡或口頭上說大奸臣出現了,其實真實的潘仁美在歷史上是一位忠君愛國的歷史名將。但他不叫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先看一下潘美(潘仁美)的簡介吧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履立戰功。潘美一直勤政愛民,保持著正直清廉的作風,可以說是當時十分難得的一位清廉大臣。
在史書上記載楊業與潘美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楊業其實是被太監王侁陷害的,在一次戰役中,遼軍對宋軍緊追不捨,楊業認為應暫避遼軍鋒芒,但是王侁卻堅決不同意,該說楊業有二心,使得楊業無奈之下只能再次提槍上陣。臨上戰場前,楊業要求和潘美聯手設計,引敵軍入陳家溝。但是潘美卻被遼軍困住了手腳,等他趕到時楊業早就因為寡不敵眾被遼軍俘虜了。
潘美也在後來被人們認為是見死不救,落下了奸臣之名。而潘美雖然一心想救楊業,但卻也是身不由己。
所以歷史上的潘美不是奸臣,而是忠臣。
-
3 # 夏有涼風61
小說演義宋朝“潘仁美”其人的歷史原型叫“潘美”。
潘美是北宋開國將,是和“王全斌”、曹彬齊名的宋將之一。
潘美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平了“南漢”。王全斌平了“後蜀”。曹彬平了“南唐”。
三位宋將,曹彬品行最好。王全斌、潘美倆人雖打仗可以,但人品不是很好。
王全斌平蜀後放縱士兵搶掠百姓,激起民變,最終平定。
潘美在地方刮財被彈劾,宋太真因其功,只是對潘美說缺錢可以問朕拿,不要給百姓增加負擔,潘美慚愧才收斂。
潘美最不地道的就是害了北漢降將“楊業”。
楊業降宋後,因比較熟悉北方地理,就讓鎮守“代州”,雁門關一役,楊業以幾千兵幹敗遼十萬軍,之後遼軍見了“楊字旗”都嚇的不敢與之交鋒,人送外號“楊無敵”。
可就是在一次抵禦遼軍進攻,在宋軍撤退時,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故意激楊業出戰,並約定在一個叫“陳家峪”的地方設伏,楊業負責把遼軍引入伏擊圈用弓箭射殺,然後在倆路伏軍合擊遼軍。
可惜楊業楊無敵去誘遼軍,同樣中了遼軍的伏擊,但經過英勇廝殺,楊業還是成功把遼軍引到了“陳家峪”。
楊業到了“陳家峪”正好是太陽下山,連個宋軍的鬼影子都沒看到,最終被擒,絕食而死。
原來潘美怕楊業立了功,就把伏兵撤出陳家峪,從小路班師了。
-
4 # 沙漠孤狼138609229
潘仁美,北宋人,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楊家將中,公報私仇,致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這是小說為了烘托楊家將的忠誠而把一個歷史上的名將故意給黑化了。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而潘美是南宋的開國名將,為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恐固地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兵權,唯獨保留了潘美的兵權,可見趙匡胤對潘美是無比的信任。其後潘美南征北戰,先滅南漢,再滅南唐,後伐北遼,戰功赫赫,屢立奇功,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5 # 霧忱風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楊家將演義》並非歷史事實,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三分演義七分真實的話,那麼楊家將故事就算是七分演義三分真實…
楊家將故事在兩宋就有傳說,幾個朝代更迭下來,民間話本和評書藝人以及一些文人在不斷充實和完善楊家將故事,現在可以查到的作者是熊大木,但研究者對此論調並未統一。可以肯定的是解放後評書藝人對楊家將故事進一步的完善才使楊家將大放異彩,這裡面必須提到兩個關鍵評書藝人,第一劉蘭芳;第二田連元。
但是潘仁美這個和楊家仇怨極深的反面人物,其實是完全不存在的。他的歷史原型叫做潘美。
潘美(925~991) 北宋名將,字仲詢,河北大名人,行伍出身,屢立戰功,曾參與過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北宋建立之初,在和南漢的戰鬥中, 潘美曾帶兵先後攻下賀州和韶州,擊敗南漢軍主力十萬餘眾。後與南漢軍六萬對峙於廣州城西,不到半年,滅南漢。由此可見此人文治,武功相當了得…
楊業的死,應該歸咎於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當時宋朝有意收回幽雲十六州,兵分東、中、西三路大軍出征。結果東路軍因糧草不繼,又孤軍深入,中了埋伏,全軍覆沒。以潘美為主帥的西路軍接到任務掩護佔領地區人民撤回內地,但王侁作為監軍執意要楊業出擊。楊業自知敵我兵力懸殊,難以取勝,於是要求王侁和潘美在陳家谷口埋伏下強弓硬弩給予接應。等戰鬥開始,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埋伏人員為了爭功擅離職守,到發現戰況不妙又急急逃散。楊業帶兵突破遼軍重圍退到陳家谷口,卻發現接應人員早已跑光,只得回身力戰。部下王貴;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先後戰死,楊業負重傷被俘,絕食數日而亡…
按照宋史說法,主帥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一樣,只是沒有力爭,等王侁帶兵擅離防守還曾予以制止,所以潘美的責任並不算大…
戰後兩個監軍被撤職發配,潘美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幷州通判 ,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
《楊家將》故事中,歌頌楊家一門忠烈的同時,卻把潘美的名字改為潘仁美,並且設定為大奸大佞的權臣,不僅處處與楊家作對,還勾結遼國,意圖謀奪宋朝江山…可這些子虛烏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府人,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徵。
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率軍滅南漢,一開始潘美圍攻賀州。潘美設伏於南鄉岸,大破南漢軍,擒斬伍彥柔。接著連克昭、桂、連三州,進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漢後主出降,南漢滅亡。不久,命潘美與尹崇珂同知廣州兼市舶使。
開寶五年(972年),兼嶺南道轉運使。
開寶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滅亡,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太平興國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隨太宗伐北漢,又被任為知幽州行府事,隨太宗北伐遼,兵敗而回。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雁門關之捷,封代國公。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南韓公。
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伐遼,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受詔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與監軍王侁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當楊業失利時,又未予以接應,致使楊業被俘,絕食而死。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
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潘美在宋真宗時代又追封為鄭王。
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歷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楊業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潘在陳家谷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谷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只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
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率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