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皇漢武
-
2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魏延敢想孔明不敢想,做諸葛亮不敢做的事,如果讓魏延掌握軍政大權,他不會是為了掌握軍政大權為目的北伐,以攻為守,虛張升勢。魏延會改變戰略和戰術,真心實意北伐努力奪取魏國的要地,以及重要城市……。
-
3 # 蕭武
魏延自視甚高,但性格中有愛冒險的一面,實際上有時候就是容易有賭徒心理。
比如跟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多次提出,給他一萬人的軍隊,走子午谷,直接奔襲長安,諸葛亮出祁山正面牽制,這樣可以讓魏軍首尾難顧,可以一舉攻佔長安,佔領關中地區。這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且不說魏延這個計劃沒有考慮相關問題,實際上根本沒有可操作性,成功的把握連三成都沒有,幾乎就是用一萬人的軍隊去進行一次大賭博,最重要的是,魏延完全沒用考慮到,這一萬人如果進入關中地區,全軍覆沒,對蜀漢有多大的影響。
諸葛亮秉政之後的北伐,只能說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因為當時已經失去了荊州,蜀漢出兵北伐只有出漢中這一條路可走。而當時曹魏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都遠在蜀漢之上,蜀漢如果只是被動防禦,就只能是坐等滅亡,和平競賽完全沒有機會贏曹魏。
所以,當時的形勢對蜀漢非常不利,也就是諸葛亮說的,不北伐是死,北伐也是死,與其坐著等死,不如主動北伐,萬一還有機會成功,就可以死裡逃生,殺出一條生路。
這就是說,在大戰略上,諸葛亮已經是在冒險了,屬於比較激進的策略。而在戰術上,諸葛亮始終比較謹慎,堅持全軍為上,發現風險比較大,寧可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也要保證軍隊能夠安全撤退,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失敗和傷亡。
原因很簡單,曹魏地盤大、本錢多,不僅等得起,而且輸得起,蜀漢地盤小、人口少,本錢也小,等不起,也輸不起,所以只能以小博大,儘可能以最小的代價去博得最大的收穫。但如果虧本的機率遠高於成功,諸葛亮就會選擇放棄。
因此,即便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開始戰果很大,但是當街亭丟失,蜀漢軍隊有被魏軍攔腰截斷的風險的時候,諸葛亮立刻就下令全軍後撤了,以避免更大的損失。這就是諸葛亮堅持要保住本錢,而不能孤注一擲,直接把蜀漢的生死存亡賭在一場戰爭的勝敗上。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實際上就是一個搏命的計劃,完全是拿這一萬人去進行一次軍事賭博,成功了功高蓋世,輸了就是這一萬人全軍覆沒,片甲不回。這在戰術上是非常激進的,而且並不是在配合總體戰略,而是孤軍深入的冒險行動。
這種打法讓人想起誰呢?曹操。曹操北征烏丸的時候,為了避免打草驚蛇,讓烏丸主力提前得到訊息逃走,就率五千輕騎,離開主力,單獨行動,長途奔襲。這其實就是非常冒險的行動,成功了還好說,孤軍深入一旦陷入重圍,誰也沒辦法保證曹操能安全返回。
但曹操就是有這種冒險精神,就是敢於在這個時候賭一把。但曹操之所以敢賭,是基於多方面原因的考慮的,成功的把握很大。因為烏丸是遊牧部落聯盟,這時候還沒有完全統一,仍然比較鬆散,戰鬥力也不強,所以只要曹操以百戰精銳突然出現在烏丸面前,就可以一舉擊潰烏丸,把烏丸打回到之前部落分散、不相統屬的時候去。
魏延的情況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即便魏延能夠率領這一萬人突破曹魏軍隊的防禦,直接進入關中地區,要直接進攻長安,也要考慮到長安是關中核心,即便只有很少的兵力,哪怕只有一兩千人,也可以憑堅城據守,魏延也很難攻破。
更讓諸葛亮感到難以放心的是,魏延有這種在關鍵時刻冒險的想法,做事不夠持重,反過來也完全可以用在政治上,在關鍵時刻突然做一個冒險的決定,僥倖一逞,結果就很糟糕了。比如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時那樣,在完全沒有把握和勝算的時候,突然冒險行動,卻一舉成功,控制了曹魏朝政。
再就是,魏延有如此之強的冒險精神,私心也是比較重的。比如他和楊儀長期不和,基本上就是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是在政治軍事大方向上有什麼分歧。而這種人在政治上的忠誠度往往不高。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人能夠控制得了,魏延就會成為蜀漢內不穩定的一個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爆炸。
劉備在世時,是能夠完全控制得了魏延的,但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秉政時,魏延就越來越桀驁難制了,諸葛亮控制起來已經感覺很困難,很棘手了。等到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控制,魏延如果掌握軍權,就會變成董卓那種人,以武力控制蜀漢政權。
諸葛亮死後,安排全軍安全退回成都,先保證他死後不出線大的政治動盪,穩定形勢,再考慮出兵北伐的問題。但魏延卻公然表示反對說,諸葛亮死了,他還在,完全可以把諸葛亮的靈柩送回去,把軍隊留下,他繼續北伐。
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等一這一天已經很久了,之前諸葛亮一直壓制他,他是不甘心的,就在等待這一天到來。如果真的按照他所說的,就把蜀漢最精銳的北伐的軍隊完全交給他,那會是什麼結果?恐怕誰也無法保證他能繼續忠於蜀漢、忠於劉禪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先殺死楊儀和其他之前反對過他的人,完全把軍隊控制在他自己手裡。
在這個意義上,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一方面時預防魏延有什麼其他動作,另一方面也是迫使魏延的野心在他羽翼未豐的時候就提前暴露出來,提前引爆,以減少對蜀漢政權內部的衝擊和動盪。
沒有了魏延,對蜀漢來說,確實是少了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但蜀漢得到的則是更加穩定的政治局面,最起碼不會出現董卓那種以武力架空朝廷的內部小軍閥,也不會讓蜀漢內部出現司馬懿那種權臣,可以保證劉禪的皇權不受威脅。
-
4 # 三葉草31415926
魏延能力不強!反正我沒看出他多好,能提出子午谷出兵的人軍事上得多差!而且經常把子午谷出兵掛在嘴邊上,這也可以看出此人的智商很有問題!去子午谷是找死,要想不死就得投降!他說這話,別人得怎麼想他?
-
5 # 歷史之一粟
1、千古奇謀--“子午谷奇謀”的反作用。總所周知,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魏延從未忘記自己的子午谷奇謀。因此,設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把軍事指揮權傳給魏延,就算諸葛亮生前千叮嚀萬囑咐。也無法保證魏延不採取子午谷奇謀啦。一旦採取子午谷奇謀,而且兵敗,蜀國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2、諸葛亮也想讓蜀國修養聲息。諸葛亮數次北伐無功,勞民傷財,讓蜀國軍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諸葛亮不是不知道。他之所以堅持北伐,無非是想憑著自己的努力,打敗魏國。但事實證明,他錯了。他都做不到的事,魏延能夠做到嗎?最起碼在諸葛亮心中,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希望他的繼承者能夠讓蜀國修養聲息,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指定的繼承者蔣琬,董允,費禕都不希望北伐。
至於其他的原因,如魏延有謀反之心恐怕真的站不住腳。魏延從始至終都未謀反,他只是和時任參軍的楊儀不和,劉禪選擇相信了楊儀。倒是楊儀對繼承權沒有傳給他,表達過不滿。
回覆列表
魏延的軍事才能早已為劉備所肯定,劉備做漢中王,沒有用宿將張飛鎮守漢中,反而破格提拔了魏延。劉備死後,魏延不僅出色的完成了固守蜀漢戰略要地——漢中的任務,甚至還一度攻入曹魏境內,大破敵將郭淮。《季漢輔臣贊》就高度評價魏延是:“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
但魏延身上的這些特點,註定了他無法成為諸葛亮死後的繼承人。我先來分析下諸葛亮,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塑造成一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軍事鬼才,但實際上,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更多的是扮演“漢初三傑”裡蕭何的角色,管理兵源與錢糧後勤,為劉備的南征北戰提供源源不斷的軍事資源。而劉備彌留時,也是將蜀漢的軍權給了李嚴而非諸葛亮。所以,論軍事才能,諸葛亮在蜀漢陣營中並不出眾。
也正是因為這一人物屬性,所以諸葛亮提拔重用的人也都是與自己相類似的,比如楊儀,沒有軍事才能,而且“性狷狹”,但卻是個後勤補給奇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再如蔣琬,“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重點推薦的賢臣費禕、董允,也都是善籌度糧谷的治國型人才,而非沙場征戰的軍事奇才。
這種屬性相似,也直接影響到了諸葛亮的用人。畢竟,人總是喜歡與自己合的來人打交道。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公開化,雙方都派使者覲見劉禪,指責對方謀反,結果呢?費禕選擇向楊儀透露魏延動向,遠在後方的董允在未弄清楚事情原委情況下,公開向劉禪表達支援楊儀而“疑延”,蔣琬更是統率宿衛諸營從成都一路趕往前線,以支援楊儀與魏延的軍事對峙。
諸葛亮提拔重用的人對待魏延的態度,其實可以折射出諸葛亮對待魏延的態度。所以,就如同劉備在世時不會用諸葛亮主軍事一樣,諸葛亮在世時也同樣不會選擇魏延作為自己死後蜀漢的軍事主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