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望地平線2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的開國皇帝帶領當初的創始人或者功勳大臣,尤其是掌握兵權,位高權貴的將軍。開國皇帝都會對其謹慎防範。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怕他們的能力,他們的私心、權利慾望霸佔自己的位置。開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歷史發展規律,是大多數的結局。有些精明的大臣或者大將歸隱山林,如劉基劉伯溫,回到浙江老家,但最後還是讓朱元璋送去了毒酒。有些退出兵權,或者轉移視線,只會貪財,讓主公覺得這個人也就這點水平了,只愛財,不會有隱藏的大志向大權利願望。使主公放心他。如蕭何就是這樣的方式逃避劉邦。

  • 2 # 歷史如是說

    朱元璋和柴榮殺人是有本質區別的,朱元璋殺人是無故殺人,而柴榮殺人則是有故殺人。

    朱元璋誅殺功臣:

    太子朱標宅心仁厚,仁義治天下,自己一殺他一放,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太子朱標施加恩威。洪武三十年的時候,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朱元璋立刻將胡惟庸滿門抄斬,還追究其同黨文武官員一萬五千人。1393年又殺掉了涼國公藍玉,還牽連著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以及吏部尚書詹徽等,說他們在“籍田”的儀式上要發動政變。這是兩件較大的案件,從史料上來看這些文臣武將或許有些居功自傲但是早安的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是,朱元璋單純的從保護自己的後代子孫的繼承權上出發,大肆的屠殺功臣良將,而且做得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所以有點遭人嫉恨了。

    柴榮誅殺將領:

    柴榮是後周開國皇帝皇帝的養子,在郭威死後由於其沒有子嗣,柴榮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就在這“主少國疑”的時刻,後周的世仇,北漢國主劉崇覺得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率大軍壓境。

    柴榮剛剛繼位,面臨極大的壓力,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決定御駕親征。於是柴榮便親自率兵北上在巴公原一帶和北漢大軍對峙。戰爭初期,北漢的騎兵就發動了猛烈的衝擊,左路的統帥張元徽一馬當先,大有千軍不擋之勢。後周的陣型呈現出潰敗之勢,馬軍統帥樊愛能見張元徽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立馬掉頭就撤,向南方逃竄。將軍都是這樣的姿態了,手下計程車兵軍心渙散,成潰敗之勢,軍心大亂。就在這緊急時刻,柴榮不顧安危,冒著流矢親自指揮,張永德,趙匡胤等將領奮起反抗,拼死抵擋住了張元徽的攻擊,其他將領身受鼓舞奮勇殺敵,戰場上開始有一絲反抗的餘地了。此時張元徽身下戰馬突然被絆倒,後周士兵抓住機會上去將其亂刀砍死!與此同時後周的援軍也趕到了。瞬間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把北漢部隊打的落荒而逃。

    待此戰結束之後,柴榮論功行賞。樊愛能,何徽卻又跑回來,厚臉皮請求柴榮原諒,指著兩人的鼻子說道:“你們這些將軍不放一箭就匆忙逃走,難道不是想把朕賣給劉崇嗎?”但是柴榮也拿不定主意要殺要放。於是就問張永德我想放樊愛能,何徽一馬,軍法處置手下的將領,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張永德說:“陛下若只想固守邊疆,如此處罰即可:若是想開疆拓土,威加四海,理應重懲主將,整肅軍紀。”於是柴榮傳令誅殺帶頭逃跑的將領樊愛能,何徽以及麾下七十多名將領,一時間三軍震驚,軍威大振,後周軍隊再也沒有臨陣脫逃的事情發生了。

    這樣對比下來,就很容易看清楚,為啥柴榮殺了七十多位將領還是明君了!確實是那些將軍的瀆職導致的,也怨不得別人。

  • 3 # 尋根拜祖

    這兩件事性質能一樣嗎?人們唾罵的是朱元璋濫殺功臣,濫殺無辜,雖然他對貪官的虐殺,初衷值得肯定。柴榮斬將,殺的是逃兵,不殺不足以立軍威!

    朱元璋的過度濫殺

    在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朱元璋的殘暴名列前茅。在他的一生中,倒在他屠刀下的官員及家屬不下十萬人。朱皇帝出身貧寒,對官員有一種本能的仇視,所以他當上皇帝后,對官員的要求非常嚴苛。

    這本不是壞事,可是手段過了頭就有殘暴之嫌。諸如剝皮塞草,株連九族之類的酷刑,常常殺得官衙空位,出現官員帶著枷鎖審案,審理完案子自己再上刑場的奇觀。

    即便如此,貪官還是層出不窮,連朱元璋自己都很無奈。制度出問題,靠堵漏洞永遠治不了根。朱元璋一輩子就在與官員們的搏鬥中度過,留下了殘暴的罵名。

    如果說面對貪官的行徑,其初衷尚值得肯定,無端製造冤假錯案,濫殺功臣,牽連無辜,搞白色恐怖,就不能原諒了。看看他的開國功臣,除了不實的民間傳聞外,包括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甚至劉伯溫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他的打擊或殺戮。

    著名的空印案、胡惟庸謀反案、藍玉謀反案,每個案子都牽連數萬人喪生。這種行徑,放在哪個朝代,都必然受到譴責和唾罵!

    柴榮斬將的高平之戰

    柴榮斬殺七十餘將的史料,記載於《資治通鑑》,其它史料則沒有具體數字描述:

    (柴榮)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

    當時高平之戰已經結束,後漢與契丹聯軍被打退。張永德向趙匡胤提議,必須殺掉樊愛能等,臨陣逃脫的將領們,以立軍法。

    柴榮接受了張永德的建議,他認為樊愛能等人,並非實力不夠,之所以做出臨陣倒戈的叛變行徑,就是賣主求榮。所以,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七十餘將全部斬首,以正軍法。

    我們只要看一下這兩位將領,在高平之戰中的表現,就不難判斷柴榮此舉做得該不該。

    顯德元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繼位,二月北漢國主劉崇,乘後周新喪,聯合契丹五六萬人馬入侵。三月柴榮御駕親征至晉城,兩軍在高平對峙。

    後周的大軍列陣左中右三路,柴榮居中殿後,樊愛能與何徽在右路。當時戰場起風,對北漢不利,劉崇不聽勸阻,強行對樊愛能部發動進攻。北漢逆風而戰,對樊愛能很有利,奇葩的是,戰鬥剛一打響,樊愛能和何徽掉頭就跑。

    他們這一跑,後周右路軍立刻崩潰,當時就有數千人投降北漢。樊愛能和何徽率軍擅自撤離戰場,一路東逃。

    柴榮見勢不妙,親冒矢石率軍抵擋右路軍留下的空擋。關鍵時刻,趙匡胤和張永德出現在柴榮的左右兩側,掩護著柴榮,拼命廝殺。

    部下甩鍋,皇帝補鍋,千古奇聞!

    樊愛能和何徽不光逃跑,他倆還一路逃一路劫掠自家的糧草輜重,並四處散佈謠言,說大軍已經敗了。半路上他們遇上前來增援的大將劉詞,試圖阻止劉詞前往救援,被劉詞拒絕。

    透過以上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樊愛能何徽的行為,不光是簡單的畏戰逃脫了,其性質已經退化為叛變!他倆死有餘辜,不死不服眾!

    柴榮痛下殺手的原因分析

    像樊愛能這種行徑,處死無可爭議,一下子斬殺七十餘將,人數有點多,不排除有些將屬是迫於主將的命令,不得已跟著跑的可能。為什麼柴榮要痛下殺手呢?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柴榮不是太祖郭威的親生兒子,只是個養子,皇后柴氏的內侄。郭威的兒子們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光了,皇位只能由養子繼承。

    所以,柴榮繼位之初,很多人不服,甚至根本看不起這位商人出身的皇帝。

    當得知北漢入侵時,柴榮立刻做出御駕親征的決定,“不倒翁”馮道第一個反對。柴榮說了句“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意思是,唐太宗不也常常御駕親征嘛,我也行!

    馮道當時就嗆了他一句:“陛下得如太宗否?”你先撒泡尿照照自己,你哪兒比得上李世民!大宰相公然用這種語氣跟皇帝說話,可以想象,柴榮在大臣們心目中的地位,尷尬到什麼程度!

    樊愛能臨陣脫逃,其實就是這種心態的對映。軍中有樊愛能這種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人肯定不在少數,否則絕不可能出現讓皇帝親冒矢石的狀況。

    如果不是柴榮關鍵時候自己挺得住,如果不是有趙匡胤、張永德這樣的鐵桿支撐,高平之戰一旦失敗,我敢斷言,柴榮都回不了京城了,他的皇帝生涯就算結束了!

    這就是五代時期的社會環境,大臣們已經無所謂誰當皇帝了,武將擁兵自重,不拿皇命當回事,文官誰穿黃袍就對誰磕頭。一句話,五代已經沒有君臣之道,只有利益關係!

    高平之戰的勝利,給了柴榮一次重新塑造君臣關係的機會——從立軍法開始,重新打造君權。

    果然,高平之戰後,柴榮的個人聲望迅速提升,他也藉機撤換了一批文臣武將,將趙匡胤等人提拔到重要崗位,為後周的政治和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朱元璋的殺人,跟柴榮完全不一樣,朱元璋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柴榮殺的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要是電叉車故障排除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