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劉備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也是涿郡劉家世家出身,“世仕州郡”,所以得以師從盧植,認識了公孫瓚。按照史書記載,劉備雖然出身貧寒,此時也不過十五歲,但是善於待人,又愛結交豪傑,而公孫瓚雖然出身世家,但是母親身份低賤,所以只能當個小吏,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以後才逐步高升,不過世家子弟還是大多看不起他,所以對於劉備的結交很是受用,因此兩個人關係極好,公孫瓚因為年長,劉備以兄事之。後來公孫瓚出任了涿縣縣令,是劉備的家鄉,兩個人肯定也沒少往來。

    劉備在高唐令任上被打敗,第一時間就去投奔了公孫瓚,由此可見此時兩個人關係還是挺好。公孫瓚此時正在和袁紹作戰,因為出身問題,所以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援,人才匱乏,對於好友劉備的到來自然也是非常高興,讓劉備擔任別部司馬,還調撥人馬加強劉備力量,比如趙雲原本就是公孫瓚部下,就是這個時候才改隸劉備。而劉備也沒讓他失望,屢次建功,升任為平原相。

    公孫瓚和劉備的關係一直保持到了最後,劉備改投陶謙並非兩個人關係不好,而是陶謙本來就是公孫瓚的盟友,而曹操則和袁紹關係密切。所以陶謙在遭到曹操攻擊以後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派遣田楷與劉備協助陶謙,這也可以看作和袁紹戰爭的一部分,劉備最後留在徐州,並非是改換了陣營,還是站在公孫瓚一邊。

    應該說公孫瓚和劉備的友情保留到了最後,特別是公孫瓚在和袁紹的戰鬥中總體不利,劉備沒有背叛公孫瓚,公孫瓚也一直提攜劉備,這在當時還是難能可貴的。

  • 2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這個問題既有古今通義也有現實意義。

    史載:劉備幼好交友,少與公孫贊為友。既是同學,又是發小,還是自青少年時期的好朋友。

    他們的友誼,一直維持到公孫贊死。靠的是什麼?就一個”義”字。什麼義?朋友之義也!朋友之義是什麼呢?許多人是至死都弄不明白和不懂得遵守的。也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遵守道義的品格的。是故許多人到死,縱然結交萬千,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所以古人才有“鐵肩擔道義”之說。”鐵肩”者,做人的信仰品格也!沒有品格,何來鐵肩擋當這寶貴而沉重的道義~共同進退,同仇敵概。這就是朋友層面上的道義。國家層面上的道義,謂之“盟”,盟國也,故也有盟友之謂也。

    公孫贊身為一鎮諸侯之時,不忘與劉備之義,將身為一介布衣的劉備,多次提攜掖進,至有劉備後來在群雄逐鹿中的一席之位;劉備也知恩念義,多次在公孫贊危難之時出手相助,始終與公孫贊共同進退,同仇敵概,出於朋友道義相襯襄助。直至公孫贊死後,基於生存安全需要,劉備才短期委身公孫贊生前的死敵袁紹,利用袁紹為保護傘。歷史證明,劉備並非背叛公孫贊而為袁紹效力,反而在擊破袁紹袁術兄弟勢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身在袁營心在漢。滅袁術,助曹操打擊袁紹。終未為袁紹勢力出一力,立一功。

    縱觀公孫贊與劉備一生的交往軌跡,是義氣相交,道義相持的兄弟而朋友的兄弟義氣之交。沒有相互背叛,反而有相互扶持,相互擔當之舉。更沒有因為政治利益和生存需要而見利忘義。見利忘義是什麼?是背叛!

    這就是朋友義氣。

    誰說不是,你有這樣的朋友或求之不得嗎?

  • 3 # 專注自然

    劉備初期的貴人就是公孫瓚。公孫瓚和劉備同師盧植,二人關係匪淺。隨著盧值被陷害下臺,劉備靠山沒了,也就一落千丈。公孫瓚背後還有後臺去當了刺史。但是公孫瓚一直也沒有嫌棄劉備。劉備中前期沒有資本,也無法對公孫瓚有力的支援,可以理解。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無論從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來看,公孫瓚對劉備還是挺有兄弟義氣的。

    公孫瓚在漢末英雄中,軍事水平不錯,其他方面很渣,政治、用人、民心等方面都一塌糊塗,他殺了自己的上司,在北方頗有人望的劉虞,又不能團結部下,最後眾叛親離,死於袁紹之手。但是,以上說的是公孫瓚作為一個諸侯軍閥的能力。單從人品上,公孫瓚其實是一個很豪爽的人,能和朋友同甘共苦。對自己的老同學劉備,公孫瓚很講義氣的,對劉備恩情不淺。

    先看三國演義中的記載。演義中,劉備遊學中交了公孫瓚為友。

    張飛怒鞭督郵後,劉關張三人成為朝廷逃犯,是劉虞和公孫瓚讓劉備重新當官:

    劉虞表奏劉備大功, 朝廷赦免鞭督郵之罪,除下密丞,遷高堂尉。公孫瓚又表陳玄德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 原縣令。

    劉虞的推薦讓劉備恢復了縣尉的官職(縣武裝部長),公孫瓚則讓劉備升級為縣令(縣委書記)。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公孫瓚帶著劉備前往:

    瓚問曰:“賢弟何故在此?”玄德曰: “舊日蒙兄保備為平原縣令,今聞大軍過此,將來奉候,就請兄長入城歇馬。”瓚指關、張 而問曰:“此何人也?”玄德曰:“此關羽、張飛,備結義兄弟也。”瓚曰:“乃同破黃巾 者乎?”玄德曰:“皆此二人之力。”瓚曰:“今居何職?”玄德答曰:“關羽為馬弓手, 張飛為步弓手。”瓚嘆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 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

    在演義中,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上演“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精彩戲碼,是劉關張三人揚名立萬的開端。沒有這次大戰,劉關張可能也就是寂寂無聞。而劉備參戰,是公孫瓚力邀前去。關羽能進入諸侯聯軍大帳請戰,也是公孫瓚帶他們三人進入。雖然三人的戰績是憑本事拿下來的,但公孫瓚的舉薦和引導功不可沒。沒有公孫瓚帶劉備參加會盟,孔融陶謙都不會求援於劉備,劉備也沒有機會在徐州開基地。

    諸侯討伐董卓無功後,公孫瓚沒有忘記兄弟劉備,不但帶他回去,還給他升官:

    公孫瓚謂玄德、關、張曰:“袁紹無能為也,久必有變。吾等且歸。”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為平原相,自去守地養軍。

    平原令升為平原相(一個是縣委書記,一個是地委書記),劉備的地盤實際上變大了(當然羅灌水可能未必在意這些)。劉備擔任縣令是兵馬估計只有幾百,但擔任平原相後已經能出動幾千人馬,這就是一鎮諸侯的水平了。

    當然,劉備對公孫瓚也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隨後在磐河之戰中大敗袁紹,為公孫瓚扭轉敗局:

    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 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當下三匹馬,三 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眾人死 救過橋。

    不過,劉備也不白做好事,經此一事認識了趙雲。

    玄德、關、張動問畢,瓚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 狽。”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

    最後,當劉備去救援孔融、陶謙時,公孫瓚也是鼎力相助:

    且說玄德離北海來見公孫瓚,具說欲救徐州之事。瓚曰:“曹操與君無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備已許人,不敢失 信。”瓚曰:“我借與君馬步軍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瓚許之。

    雖然公孫瓚並不太認可劉備去救陶謙的行為,但還是給了劉備二千人馬和趙雲。而劉備則憑藉這次行動,脫離公孫瓚陣營,留在徐州,並在陶謙死後獲得人生第一塊州級地盤。

    之後,劉備和公孫瓚再無交集。劉備在徐州與曹操、呂布、袁術周旋,公孫瓚則在幽州被袁紹圍攻致死。到199年公孫瓚被滅,讓劉備來了一個回憶:

    玄德聞公孫瓚已死,追念昔日薦己之恩,不勝傷 感;又不知趙子龍如何下落,放心不下。

    劉備自己也明白公孫瓚是大有恩德的。當然,更放心不下的還是趙雲。而且轉頭劉備就投奔了殺死公孫瓚的袁紹。

    在歷史上,公孫瓚和劉備的關係大體相當,細節有一些出入: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在這裡,劉備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的職務,是靠跟著毌丘毅等人打仗混來的。後來劉備打了敗仗,前去投奔師兄公孫瓚,才被公孫瓚任命為別部司馬、平原令、平原相。而東征陶謙,並非劉備的力主,卻是公孫瓚的主動行為(因為當時關東征戰,是袁紹-曹操-劉表同盟對抗袁術-公孫瓚-孫堅-陶謙同盟),然後趁著這個機會劉備從公孫瓚那裡跳槽到了陶謙那裡。

    歷史上,公孫瓚對劉備的恩沒有演義那麼大,但兩人關係不錯是肯定的,而且公孫瓚還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候拉了他一把,使得他有了起家的資本。

    因此,公孫瓚對劉備算是很講哥們義氣的了。

  • 5 # 神秘天使17774464

    好像原著裡交代過,公孫瓚和劉備是好友,否則公孫瓚身為一路諸侯,至少也是個刺史身份,怎麼會搭理一個縣令?就是劉備的平原縣令的官職也是公孫瓚推薦的,所以他們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而且劉備還自稱“帝室之胄”,這就讓公孫瓚更加的禮敬有佳了

  • 6 # 法塵

    劉備和公孫瓚是三國時期的兩大梟雄,兩個人的關係非常特殊,非常不錯。既是同窗又是好友,既是盟友又是同僚。早年劉備沒成氣候時候一直跟著公孫瓚,公孫瓚對劉備也是百般的照顧。後來劉備得到陶謙器重,投靠了陶謙。

    公孫瓚對劉備這麼好,劉備對公孫瓚怎麼樣呢?公元195年到199年公孫瓚被袁紹打得節節敗退,馬上就要覆亡,可劉備卻不聞不問。因為當時袁紹的勢力大,連陶謙也是袁紹的盟友,劉備又跟著陶謙,所以,劉備不會也不敢出手救援。再者,劉備早已看出公孫瓚成不了大事,早就脫離公孫瓚,而且劉備在徐州立足後,兩家距離太遠,資訊傳遞也不方便,劉備知道的時候公孫瓚已經死掉了。但儘管這樣,劉備也太不義氣了,見死不救,眼睜睜看著兄弟被滅,劉備無情無義,偽君子。

  • 7 # 靈官廟人孫玉龍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劉備曾和公孫瓚一起求學,關係非常要好,應該算是好兄弟!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瓚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從記載中看劉備和公孫瓚應該是曾經的好兄弟,那麼公孫瓚被袁紹戰敗劉備為什麼不去施救呢?劉備不救公孫瓚是忘恩負義嗎?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來看公孫瓚戰敗自殺時劉備是個什麼狀況!

    公孫瓚建安三年(198年)與袁紹交戰死於建安四年(199年),這時劉備在做什麼?

    建安三年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曹操派大將夏候驚惇援救但被擊敗,劉備逃走,就是說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劉備也正在同呂布交戰,自身都難保當然無法去援助好友了!

    建安四年劉備與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劉備準備幹掉曹操,當時劉備同曹操“煮酒論英雄”,知曹操在防備自己裝傻自保!

    劉備因一直處在曹操控制之下無兵力去救戰敗的公孫瓚,等後來有了實力了又和曹操鬧翻了聯合袁紹抗擊曹操,所以無法去救城破自殺的公孫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學好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