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幻故事鋪

    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還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大唐繁榮昌盛得局面,但是為什麼中期後就慢慢的走下坡路。本人認為很基本的一條就是寵溺楊貴妃,這是唐玄宗治國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自寵溺楊貴妃以來,唐玄宗漸漸消極怠政,國事不理,終日沉迷於酒色。還記得玄宗親自編排的《霓裳羽衣舞》,玩物喪志的表現之一。還記得杜甫的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見唐玄宗寵楊貴妃,猶如周幽王寵褒姒,商紂帝辛寵蘇妲己,都是亡國之舉。

    第二,任用奸佞妄臣。重用李林甫,擔任宰相19年,他任用小人,排斥賢良,弄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李林甫後,由於寵溺楊貴妃,楊家一榮俱榮,提拔其兄楊國忠為相,後來居然荒唐到身兼四十多個職務,從而專權誤國,朝綱敗壞。寵信太監高力士,致使宦官專權,朝堂之上群魔亂舞。國力日漸衰弱,終於觸發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唐玄宗從勵精圖治到昏庸無道,根源就在於寵溺楊貴妃,重用奸佞之徒。

  • 2 # SQS笛聲緣

    唐玄宗從一個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的有為皇帝,到變成唐朝衰落的罪魁禍首,表面上看和寵幸楊貴妃,重用李林甫,有重要關係!楊貴妃,李林甫固然不是好人,這是歷史定案,可是我認為不能因為他們是小人,壞人就把所有的歷史責任都一股腦的推到他們身上。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同時也是以偏概全的做法。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主客因素的存在,一件事物的發生,人們往往習慣於以眼前所看到而就事論事,而不去探究隱藏在事物背後的誘因。

    歷史上一個王朝由興起到走向衰敗,當中至少要經歷兩個以上的兒皇帝或者孫皇帝,唐玄宗一個人就完成了歷史的責任,同時也是歷史的個案!唐玄宗從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的好皇帝,轉變成一個貪圖享樂,任人唯親,剛愎自用,昏聵糊塗的悲劇皇帝。放眼望去整個帝國經過自己的殺伐決斷,運籌帷幄,雄才大略的治理之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運轉當中,內心深處時刻警惕之心這時也該適當放鬆放鬆了,已經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所有的政敵都已經不復存在了,萬里江山,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作為一個有為的最高統治者現在已經有理由有資格享受一下由自己親手締造出來的美好一切。借用曹操的詩句來形容玄宗當時的心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時進取之心警惕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了。所以唐玄宗的悲劇帶給所有後來者尤其是執政者一個最為深刻的警示,只有警鐘長鳴,才能長治久安!

  • 3 # 由豫之海

    首先說,不能說唐玄宗就是唐朝衰落的罪魁禍首,只能說唐玄宗恰恰趕上了那樣一個時代。我們往往把安史之亂稱作唐朝由勝至衰的轉折點,安祿山的反叛固然有唐玄宗用人不明的因素,但要看到,遊牧和農耕文明在隋唐時期的互動鬥爭不是個人因素能夠決定的。

    唐前期的強盛,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對遊牧政權形成了強大壓力,唐帝國用軍事和中原農耕地帶積累的強大資源征服了遊牧地區,迫使突厥帝國政權分裂以至於解體,但這樣一來,一則突厥的解體給其他部落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二則,為了維持帝國對遊牧地區的統治,必須在農耕和遊牧交界保持大量軍隊,賦予地方相應的軍事權力和財政權力,而這些軍隊頭領,不管是漢人還是胡人,或者是胡化的漢人、漢化的胡人,必須按照當地草原文明的治理邏輯展開統治,時間一長,就會產生脫離中央帝國,追求自立的需求和觀念,乃至形成整合了草原和農耕兩種文明的新政權,對中央帝國形成挑戰。

    可以說唐玄宗正處於這樣一個歷史演變當中,不管有沒有因為楊貴妃而對安祿山的放縱,都避免不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安祿山也可以說是後世沙坨政權、契丹政權的預演,從安祿山到契丹、女真政權,可以說是被同一個歷史邏輯支配的結果。

    除此之外,隋唐政權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均田制和府兵制,到玄宗時期,可以說已經走向衰落,已經無力支援帝國的經濟和軍事需要,為了應付來自北方邊疆的危機,只能透過節度使制度,最後演變成藩鎮割據,使得唐中後期只能勉力維持,再也無復再現盛唐時光。

  • 4 # 理工男讀歷史

    這是人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當思想上鬆懈下來,自然就會有行為上的偏差。

    我個人一直認為,李隆基如果只當30年皇帝,就是唐王朝歷史上前五名甚至前三名的優秀帝王,在歷代帝王排行榜當中也有希望進到前十名。但李隆基親手創造了盛唐,又親手毀掉了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萬國來朝的盛唐)

    個人認為,李隆基精明和昏聵的分界線是開元二十五年殺太子二王事件

    當時李隆基已經在位26年,也已經53歲,對於現代人來說也已經進入老齡,何況平均壽命遠遠低於現代的唐朝。李隆基在位前期,唐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頂峰,李隆基可以自豪的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他並不認為還有什麼歷史使命需要去完成,而是覺得自己該享受生活了。

    享受生活的前提,並不是要交出權力,李隆基還沒有那種思想覺悟,必須仍然能夠一直穩坐在皇帝寶座上。當太子逐漸長大,這個在儲君位置等了二十多年、已經年過三十的太子先天上就聚攏了一批人才,他從小長大的一批朋友包括名將王忠嗣等人不少已經是大唐軍政方面的骨幹,這就是李隆基皇帝位置最大的威脅。李隆基是靠政變起家上臺的,現在太子的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當年,李隆基可不想哪天再發生一次政變把自己趕下臺。

    這點上,不要考慮武惠妃在背後的讒言,表面上雖然武惠妃包括後來的楊貴妃都很得寵,但她們都沒有能力真正左右李隆基的意志。李隆基有這種基本的判斷能力,事情大小分的很清楚,小事情上聽這些女人的,大事上從來都是自己決斷。而且從之後的結果上來看,李隆基也沒有按武惠妃的意思立李瑁為太子。所以,廢殺太子,只是李隆基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下的狠手,所謂虎毒不食子,帝王比老虎還狠。

    於是,在李隆基疑心病的作用下,太子和二王被冤殺,也開始了李隆基的一系列錯誤的舉措。而這種疑心病的起因,既有帝王心術,又有李隆基對自己逐漸年老產生的不自信。

    (李隆基與張果老)

    其他李隆基犯下的嚴重錯誤

    廢張九齡相位,重用李林甫,之後又重用了楊國忠這個只會放火不會救火的笨蛋。

    張九齡是個好人,但太直了,如果在開元初期張九齡為相的話歷史地位能與姚崇宋璟比肩,但開元末期李隆基已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尤其是張九齡這種絲毫不講進諫藝術的蠻子,所以很快被李隆基罷相,不但自己的政治抱負無從施展,也失去相權制約皇權的唯一機會。

    李林甫並非不學無術的無能之輩,包括後來的楊國忠也算得上不學有術,都是某個方面的能人。這些人能力是一方面,最大的特點都是會順著李隆基的意思說話,生存能力比張九齡這樣的好人強多了。這些人坐穩了位置,並且能夠為李隆基解決具體問題,用他們李隆基很省心,這才是他們被重用的最大原因。而李林甫不但大興冤獄打擊異己,還把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加大,這才是釀成安史之亂的最大原因;

    接替李林甫掌權的楊國忠只是一個財政部司長或者處長的水平,讓他當總理當然會出亂子。在安祿山問題上,楊國忠沒有提出任何有實際意義的建議,一些舉動反而加速了安祿山的造反程序。否則按正常情況,安祿山是應該等到李隆基死後起兵造反才更有把握。

    輕信安祿山,給安祿山做大的機會。

    在安祿山這方面,李隆基又是隻憑好惡,缺乏理智的判斷。安祿山確實很會哄李隆基開心,但從帝王角度,凡是有能力對自己地位造成威脅的人都應該予以削弱。在安祿山身上,李隆基絲毫沒有體現一個政治家、一個古代帝王的成熟和理智,無論是早幾年把安祿山調回朝中任職,還是調到其他地區繼續擔任節度使,安祿山都不具備造反的條件,安史之亂基本上不會發生,即使發生危害也會小得多。

    這個問題上,李隆基就像一個寵愛小孫子的老爺爺,無論小孫子提出什麼不合理的要求他都滿足,無論這個小孫子做了什麼錯事他都回護,直到無法挽回。

    至於楊貴妃,只是李隆基晚年昏聵做錯的一個小事,不要把楊玉環這個小女子的作用想得太大了,就如剛才我所說,她沒有左右李隆基大事決斷的能力。

    總之,李隆基晚年因為功勞大了、資格老了,放棄了自身的學習,停止了對自己世界觀的改造,失去了防微杜漸、克己奉公的意識,沒能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力,走到了大唐的反面。這不但是李隆基個人的悲劇,也是大唐、甚至是中國歷史的悲劇。

    可惜的是,這種情況李隆基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歷史給後人最大的教訓,就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吸取歷史的教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投資一組夢幻西遊09五開,需要什麼樣的配置組合?詳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