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菜鳥古德
-
2 # 育兒教子
什麼叫做囉嗦?就是重複的說著同一件事情。如果有人我我們耳邊重複地念叨同一句話,我們肯定會很心煩。所以,母親經常囉嗦孩子的後果就是,孩子在心境煩躁的情況下,天天想著要去背叛,而不是聽話!
所以,再重要的道理,說一次就夠了。比如,孩子吃飯弄到一地都是,媽媽便開始囉嗦:“我不是跟你說過多少次嗎?要坐好吃飯,不要亂擺弄。你看,你總是這個樣子,到處都是你的飯,真是說多少次你都記住,不知是個啥孩子……
這一樣來,往往使孩子聽不下去,而扔下飯菜,賭氣而去。
其實,更有效的方法是跟孩子說:“飯菜掉在地上會被踩到到處都是。”這樣孩子或許會注意些,起碼還能吃下去,不會馬上離開。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講的大道理都是沒有用的。一直跟小孩說要做什麼,小孩也會習慣性的把我們說的話當作耳邊風。只有精簡的話語,才能使孩子記住。
-
3 # 晚晚的私聊時間
後果很嚴重。
孩子會不耐煩,會和母親爭吵,到最後甚至會不願與母親溝通,認為母親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忽視甚至不願接受母親正確的觀點,即使他也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
對於孩子來說,囉嗦是很煩的事情。與孩子溝通要講究效率,言不宜多,但在於精。
-
4 # 好爸媽計劃
即便是面對零星的囉嗦還是有點煩,稍微不注意我的小暴脾氣就上來了甩臉走人,那時的我哪裡懂什麼是換位思考或者是體諒,只知道你不高興,我還不高興呢。我依稀回憶,她囉嗦的前期,還能聽上兩句,後邊說的什麼我都聽不進去,只是覺得耳邊嗡嗡作響,內心無比的委屈。 有時候要相信孩子確實很委屈,我們還小,哪裡有大人們成熟的經驗,引起興趣的就是好玩。那時候我們做一件事尋找的是興趣,而大人關注的是質量。
小的時候,眼前的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是嶄新的,於是我們東折騰一下,西鬧騰一下,這就難免會搞砸一些事情,後來我媽說她觀念轉變的倍兒快,她意識到囉嗦沒有用。聽她說之前家裡有一個很漂亮的機械鬧鐘,我拿過來當了玩具,別看當時小,她給我倒水的功夫,我就把鬧鐘給拆了,而且拆得稀碎……說到這兒看到我媽一臉的不可思議。我媽心態好,當時對我說:“哎嘿,拆得挺利索啊,一會兒記得拼上哦”。你還別說,當時我真的太強大,憑藉自己的記憶,我想恢復太簡單了,不一會兒……鬧鐘就直接報廢了。漸漸的我發現,對於囉嗦,每個年齡段都有它自己的解釋,在很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嗡嗡嗡,不好玩;大一點,覺得有點小小傷自尊,煩;再大一些呢?因為知識結構的差異,可能會感覺家長落伍了,於是引發叛逆;我想等到了為人父母的時候,才終究能夠體會這份沉甸甸的愛吧。
大人總是想窮盡所能,把他們的經驗教訓傳授給我們,總有一種“非要把事情講清楚”的心情,想得就是讓孩子們少走些彎路。可是當囉嗦起來就會忘記,孩子畢竟是孩子,消化不了這麼多,大人們講了多少並不重要,孩子聽進去多少並且有所改變,那樣的話才是有效果的。
-
5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這前段時間我就成了嘮叨牌老媽,孩子作業寫的太慢,衣服沒放到洗衣機,鞋子不整齊,吃飯太慢,不吃青菜,成績太差等等,雖然也看過很多書,如何溫柔有效的和孩子們溝通,但是一當面對孩子的種種不好時,還是忍不住變成嘮叨牌老媽。其實這樣一點都不好,一個媽媽的態度,嚴重影響一個家的和睦。
有次老公動手打孩子,他說聽到我嘮叨孩子沒完沒了,他感覺好煩,然後動手打了孩子,其實孩子那次的犯的錯很小的,可是因為我的問題,讓孩子捱了一頓打,後來我愧疚不已。
經常對孩子嘮叨,指責批評孩子的種種,這樣會使孩子自尊心受創,從而失去自信,也容易讓孩子對我們產生厭惡,使孩子慢慢遠離我們,
經常重複嘮叨的壞處,忽視孩子的感受如果多次進行重複,這對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來說,等於忽視孩子的感受和他們面子。不僅自己白費口舌、勞而無功,還必然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出現家長眼中的“不聽話”。
讓孩子產生膩煩心理。家長一嘮叨,孩子態度好些的往往是勉強屈從;更多的則是或陽奉陰違,或聽而不聞,或乾脆故意逆你的要求而動。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家長的嘮叨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嘮叨常常是擔心、提醒、數落、批評,家長擺出的往往是一副居高臨下的父母心態;傳遞的是不信任、不滿意的情感,當然讓處於第二加速發展期、自以為已經長大的孩子十分反感。就一件事,說了又說、嘮嘮叨叨,帶有強制性的多次重複的聲音,客觀上確實是一種噪音,會引起聽者“膩煩”的情緒。
增加孩子的消極情緒。扼殺孩子的責任。
感家長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成為典型的外歸因。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通常會唯家長是瞻,難獲得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
五、嚴重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家長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家長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於是,本來應該成為避風港的家,在孩子眼裡反成為“風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會發生“出走”現象。
會教育孩子的家長,是寬容、寬鬆、寬厚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畫腳。好家長會尊重孩子,變“說”為“聽”,只是對孩子提出原則性建議,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反過來,如果孩子長期被嘮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以及逃無可逃的處境,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這樣,家長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回覆列表
一、無視孩子的感受
對已有自我意識的孩子來說,當家長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或是認為孩子一定要記住的事情,屢次嘮叨等於無視孩子的感受和他們面子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會有什麼效果,不只白費口舌,還必然引發孩子的負面心情,反應出了家長眼中的“不聽話”的現象。
二、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家長一嘮叨,孩子態度好些的常常是勉強屈服;更多的則是陽奉陰違。為何孩子對媽媽的嘮叨特別不買賬?我以為主要緣由是家長的嘮叨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嘮叨常常是擔憂、提示、數落、批判,家長擺出的常常是一副居高臨下的父母心態;傳送的是不信任、不稱心的情感,當然讓處於第二加速開展期、自以為曾經長大的孩子非常惡感。就一件事,說了又說、嘮嘮叨叨,帶有強迫性的屢次反覆的聲音,客觀上的確是一種噪音,會惹起聽者“厭煩”的心情。
三、增加孩子的消極心情
來自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讓32名均勻年齡14歲的青少年們聽兩段30秒母親批判他們的錄音,同時對他們的大腦停止了掃描。結果發現,大腦負面心情的區域,如邊緣系統的活動有所增加。更讓研討者們詫異的是,大腦擔任心情控制以及瞭解別人想法的區域,例如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有所削弱。
大腦掃描結果顯現,在老媽無休止的嘮叨面前,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心情相關的區域變得異常活潑,而與心情控制相關的區域則活性削弱。
他們在研討結果中寫道:“青少年的大腦關閉了社交過程,因而他們不會思索到他們發脾氣會對給父母的感受帶來什麼影響。大腦中觸及換位考慮區域活動的削弱能夠協助瞭解為什麼青少年和父母總會鬧矛盾。”
四、扼殺孩子的義務感
家長的嘮叨,是扼殺孩子義務感的重要緣由之一。家長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以為反正有人會提示,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呈現以後,就會把義務推到家長身上,成為典型的外歸因。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短少義務感和獨立認識,變得懶散、散漫,通常會唯家長是瞻,難取得個性自在和全面開展。
五、嚴重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家長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呈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嘮叨不只傷害親子關係,也使家長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假如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束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於是,原本應該成為避風港的家,在孩子眼裡反成為“風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會出現“出走”現象。
會教育孩子的家長,是寬容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畫腳。好家長會尊重孩子,變“說”為“聽”,只是對孩子提出建議,這樣才取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反過來,假如孩子長期被嘮叨,在負面心情的影響下,以及逃無可逃的處境,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這樣,家長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