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喜歡拿美國的網貸平臺,也就是 P2P 平臺的鼻祖 Lending Club 作標杆。Lending Club 確確實實是始終堅持著資訊中介的路線,不開資金池,不接觸資金,就收取一點點雙方的服務費為盈利點。這家被炒得很火的企業實際上盈利是非常低的,光2016年它就虧損了1.46億美元,然後在它當時轟轟烈烈上市以後,它的股價至今為止已經跌了80%,上市初期的時候,市值是50億美元,截至今年,市值已經只剩了17億美元。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一個資訊中介想支撐貸款業務的成本,是非常難的。
一、什麼是P2P
P2P就是 Peer to Peer,也就是個人對個人的貸款平臺。
在2013到2014年一年多的時間裡,冒出了3000多家 P2P 平臺,那時的市面上充斥著各種 P2P 理財產品。2015年以後,像e租寶、大大集團這種網際網路金融詐騙案的爆發,監管就趨嚴了。所以,到了2016年,有1700多家已經停業退出,或者跑路清盤了。到了2017年的時候,這種倒閉的 P2P 平臺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五六十以上,一半以上已經倒閉掉了。
二、P2P的底層邏輯
P2P 平臺為什麼會頻繁出事呢?不是因為監管的問題,而是因為它背後的金融邏輯不對。
監管部門對 P2P 平臺的定義其實是非常精確的,像銀監會認為,P2P就是“網貸平臺,就是金融資訊中介,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地吸納存款資金,不得非法集資”。換句話說,就是不允許你搞資金池。
這就和 P2P 平臺要做的貸款業務發生了矛盾。因為P2P 做的是個人對個人的貸款業務。貸款業務的核心是什麼?是去了解借款人的資質,包括他的還款能力、還款意願。
那麼這個業務,能不能夠通過線上完成,通過借款人的填表完成,或者通過借款人在網上留下的資料資訊來分析完成呢?目前看上去是非常非常難的。為什麼?有三個原因。
第一,網際網路是沒有辦法自動甄別資訊的真偽的。比如說,你在要求借款人填表的時候,有哪個借款人會主動地說自己不誠信呢?除了極個別超級網際網路公司之外,網上留下的這些零碎資訊,根本就達不到徵信的要求。網際網路可以傳遞真實資訊,也可以傳遞虛假資訊,這兩種資訊對於網際網路來說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說,識別借款人資質的工作不是說有了網際網路就可以自動完成的。
第二,作為資訊中介,你就只能收取資訊中介費,這個費用是很低的,你沒有辦法通過吸收存款來賺取存貸差。那麼這一點點收入,很難覆蓋貸款業務的成本。
給你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喜歡拿美國的網貸平臺,也就是 P2P 平臺的鼻祖 Lending Club 作標杆。Lending Club 確確實實是始終堅持著資訊中介的路線,不開資金池,不接觸資金,就收取一點點雙方的服務費為盈利點。這家被炒得很火的企業實際上盈利是非常低的,光2016年它就虧損了1.46億美元,然後在它當時轟轟烈烈上市以後,它的股價至今為止已經跌了80%,上市初期的時候,市值是50億美元,截至今年,市值已經只剩了17億美元。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一個資訊中介想支撐貸款業務的成本,是非常難的。
第三,就是 P2P 做的小額和微額貸款,本來就是傳統銀行不願意做的高風險、高成本業務。現在很多 P2P 平臺,壓根兒沒有網際網路技術,也沒有任何金融專業知識。所以,沒有資料,沒有風險管理,也沒有有效的獲得客戶的渠道,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