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根漫譚

    袁紹不聽沮授的建議,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以拉大旗做虎皮,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他優柔寡斷、遇事不決的原因,但是,這並非說明袁紹就是個膿包傻蛋。

    袁紹有袁紹的打算,他知道一件事總是有好和壞兩面性。把漢獻帝接過來也是如此,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用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彈壓諸候,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壞處是漢獻帝畢竟不是個木偶、泥人,想怎麼擺佈就怎麼擺佈,想怎麼捏把就怎麼捏把。如果和漢獻帝搞不好關係,說不定還會落個架空皇帝、獨斷專權的“漢賊”惡名。所以袁紹聽了謀士們接漢獻帝和拒漢獻帝兩方面的建議之後,又再三權衡,反覆算計,掂量利弊,最後才決定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試想,如果袁紹看準了迎接漢獻帝對自己百分之百的有利,或者是利大於弊,他已經拿定了主意,能不想盡千方百計,把漢獻帝搞到手嗎?他還會一拖再拖嗎?

    袁紹之所以在群雄爭霸中失敗,有其品德性格、戰略謀劃、選人用人、戰役指揮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去迎接漢獻帝,沒能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能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原因。

  • 2 # 如切如磨
    這原因得從袁紹志大而才疏,好謀而無斷的性格上找。

    早在袁紹主盟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韓馥以及山東諸將就以獻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為由,計劃另立漢室宗親劉虞為新皇帝。結果因為劉虞死活不答應沒能成功。所以袁紹一直耿耿於懷:“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得說袁紹的起點要比曹操高出太多,在他心裡其實對於獻帝起初並沒有太看重,他想的是如董卓般自行操縱皇帝的廢立。

    沮授從投靠袁紹開始定下的戰略藍圖就是要去長安迎回天子。在漢獻帝輾轉流離到河東地區,又勸諫袁紹迎接天子遷都鄴城,明確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思想。袁紹派郭圖為使給獻帝上貢,郭圖回來也提出迎天子都鄴的建議。

    可淳于瓊等人反對。認為興復漢室又難又不符合自己利益需要,把漢獻帝弄回來是自找麻煩。於是袁紹拒絕了沮授、郭圖等人的提議,錯失良機。

    次年,漢獻帝就被曹操迎接到許都,又收地盤又得大義。袁紹馬上就後悔了,想以武力脅迫曹操再把天子遷都到離他比較近的甄城。曹操哪裡會答應,不但拒絕還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譴責袁紹。讓袁紹倍感屈辱。

    隨後田豐馬上勸諫,既然不能逼曹操遷都,應該趁早進攻許都,搶回天子,變被動為主動。可惜袁紹依然沒有采納。

    再到後來袁紹集中力量平滅公孫瓚,統一河北,虎踞四州之地,勢力極度膨脹。袁術趁機要歸帝號於袁紹,蠱惑他稱帝。雖然袁紹因屬下的極力反對按捺住了慾望,但此時自恃強大的他已經根本不在乎是否擁有天子的名義了。

    所以我認為袁紹沒有采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還是因為他志大才疏,自己沒能力做出英明的戰略規劃,還往往聽不進、採納不了正確的意見。簡直是無謀也無斷,最終導致他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白白做了魏武帝曹操光輝業績的註腳。

  • 3 # 劍風先生

    很多人的意見是袁紹沒有政治眼光,見事遲。所以落在了曹操的後面等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袁紹才意識到漢獻帝的重要性。

    我想袁紹之所以不採納沮授的建議,應該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第一,袁紹一直不看好漢獻帝劉協。

    袁紹在何進手下的時候,一直主張的是立少帝劉辯。由此也引發了十常侍之亂,何進被殺。後來董卓進京,與大臣們商量廢立之事的時候,袁紹也是因此和董卓鬧翻,而逃出京師。後來袁紹還和冀州牧韓馥謀立劉虞為帝,只不過劉虞堅決不從。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袁紹對漢獻帝一直不是特別看好。如果此時將獻帝迎到河北,袁紹心裡應該跨不過去這個坎兒。

    第二,迎接天子是一把雙刃劍。當時袁紹就有一種考慮著將漢獻帝迎到河北之後。那麼漢獻帝就會和自己的權力之間發生衝突,那麼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要四處奔波勞累,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落一個犯上的罪名。所以袁紹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沒有及時作出反應,被曹操搶先了一步。

    綜上所述,袁紹其實一直對漢獻帝表現的不夠熱情。他一直在質疑漢獻帝繼承的合法性,因為他自己所擁立的是少帝劉辨,他一直認為,漢獻帝能繼位,是董卓亂政的產物。

    其次,袁紹也是為了保障自己權力的獨立性,因為之前有過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前車之鑑,所以他也在考慮將獻帝迎到河北之後,其他諸侯是否會組成聯盟來討伐自己。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袁紹比曹操慢了許多,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他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礎。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看了一位答友的回答,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那就是漢獻帝劉協,實質上並不被袁紹所承認。獻帝是董卓殺死了少帝和少帝的母親何太后之後所擁立的,在當時並不具有合法性,至少不是那麼充分,但是考慮到靈帝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劉辨一個劉協,大家也就勉強承認。但是袁紹心裡是不願意承認的,沮授在那個時間點上向袁紹進言,將漢獻帝劫持到袁紹自己的地盤,袁紹是肯定要猶豫的,況且在那個時候,漢獻帝還沒有表現出特別大的政治價值,估計當時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到。而曹操之所以會將漢獻帝接到自己的駐地許昌,估計也不是看到了漢獻帝的政治價值,大多數的原因還是那個時代的曹操還是感激漢朝皇室對他們家族的恩典,曹操的祖父是個太監,深受當時的大漢皇帝的寵信,而他的父親也貴為太尉,也是大漢皇帝的選拔,當然,在那邊花點錢買了個官職。但無論怎麼講,大漢皇室對曹家是有大人。曹操是想報恩的,這一點從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就能看得出來,關東的諸侯都不想去進攻董卓,只有曹操雖勢單力孤,但還是想進攻董卓,救出皇帝。所以根據曹操之前的表現來說,我想他還是主要想報大漢皇室的恩情。至於漢獻帝的政治價值,那也是後面顯示出來的。

    所以我們不要苛求袁紹,而且我認為歷史學界對袁紹也不公平,袁紹最後失敗了,但是也沒有必要象那樣貶低他。袁紹在當時被認為是儒家的代表,讓儒家代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事兒好說不好聽啊!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曹操陣營的毛玠,毛玠對曹操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無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以天子的名義來號令諸侯。

    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世下,皇帝尚且不保,皇帝的名義真的能號令天下嗎?能讓諸侯來降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亂世之下,武力不能解決的諸侯,根本就不可能聽從皇帝的號令,或者是聽從挾天子背後的權臣。如果皇帝的名義能夠號令諸侯,皇帝也不至於被軍閥搶來搶去,四處流浪。

    那曹操為什麼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皇帝雖然不能號令諸侯,但皇帝可以凝聚人心、收攏人才。在亂世之中,皇帝就是天下所望,無論是百姓豪強、文人志士,如果想在亂世之中為國效力,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漢天子,就會來投奔,這是皇帝巨大的人才聚攏效應。

    曹操出身不好,被譽為宦官之後,被人看不起,也沒有什麼名聲,只有一幫家族宗親跟著一起打天下,想得天下必有人才,怎麼招攬天下人才?只能以皇帝的名義,這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原因。

    而袁紹為什麼不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要知道當時袁紹離漢獻帝最近,而且詛授已經多次提醒。

    袁紹袁本初,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中有五人位居三公,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千萬不要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社會,也不要以為英雄不問出身,在當時的社會中,英雄就是要看出身,否則什麼都不是。袁紹能夠成功,首先靠的就是出身,然後才是能力。

    袁紹當年從洛陽逃出,子身一人,憑什麼能在極短的時間裡統一北方四州,從191年算起到198年袁紹統一北方四州只用了8年,而且幾無敗仗,說袁紹愚蠢的人,你去試試看,北方四州是當時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各種勢力錯綜盤雜,袁紹基本全盤吃下,而且對社會沒有產生較大的破壞力。

    袁紹靠的就是出身,袁紹比曹操勢力強大的原因就是出身,袁紹本身具有這種巨大的名聲,當時的河北、河南士族人才無不向往投靠,如沮授、郭圖、審配、逄紀、許攸、田豐、陳琳、辛毗等,可謂人才濟濟。

    因此袁紹不需要靠漢獻帝來吸引人才,袁紹本身就有這種作用,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而靠漢獻帝來吸引人才打天下,有個副作用,就是人心向漢還是向袁(曹)的問題,這種副作用在曹操陣營晚年不斷的顯露出來,如衣帶詔,荀彧反對曹操稱公,京兆尹金禕、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謀反事件,宛城守將侯音叛亂,等等 , 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副作用。

    從當時的情況,袁紹的選擇是出於對這些問題的考慮,也並不能說明袁紹錯了,袁紹敗給曹操,只是袁紹的能力低於曹操,並不是袁紹一無是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異地戀到了中期要怎麼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