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劉先森

    在公元7-9世紀這一時期,廣闊的亞歐大陸上,林立著許多國家,其中,有名的有:拜占庭帝國、加洛林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東亞的大唐帝國等,它們都在青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這些帝國共同點不少,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明發展程度較高等。

    但是,唯有唐帝國,其統治久遠且安定,文化博大且輻射周邊,一般認為:這一期是中國經濟由上古逐漸轉為中世的關鍵時期。

    也因此,當時以唐帝國為中心,再加上,北韓半島以及日本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東亞世界。東亞各國之間的聯絡在這段時間裡,前所未有地活躍,各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政治、文化的交流以及貿易的往來十分頻繁。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翻開歷史,去考察當時東亞世界的貿易關係,首先,應該針對三國之間的政治往來及文化聯絡來進行分析。

    唐朝時,唐帝國和新羅的友好關係,在歷史上最為親密。新羅原來只是北韓半島上一個不起眼的小國,長期佔據著東南一隅,但是,因其依附於“大唐帝國”,反抗當時較為強大的百濟和高句麗,最終,成為了北韓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的主人。

    公元676年,新羅政府得到唐帝國的正式官方承認,自此,它真正意義上確立了對北韓半島的大部分統治權。之後,唐帝國與新羅的關係日趨緊密,而新羅對唐帝國的朝貢也是愈發虔誠。整個唐朝時期,新羅派遣使節至中國朝貢的頻率為每兩年多一次。按中國古代的禮制邦交來說,新羅應該就是最典型的朝貢國了。

    新羅與唐朝在文化上也是交流頻繁,對於還在成長中的新羅來說,唐朝這個強大而包容的國度,對他們而言,具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新羅還曾大量派遣大量留學生來唐學習,這其中,就包括僧眾、宿衛等,這些人回國之後,大大滿足了新羅國內的建設需要。

    而唐朝與日本的關係則不同。日本這個國家一直都比較有民族意識,也不大認可唐朝天朝上國的身份。而這一點,在對唐朝的關係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是不存在朝貢、冊封性質的。7世紀白江口之戰,大唐、新羅聯軍對陣百濟、日本聯軍,最終,日本戰敗。

    這次失敗讓日本政府深刻的認識到唐朝在軍事力量上的絕對優勢,也因此,戰後的日本吸取教訓,開始潛心學習中國文化,以求能夠增進自我。但是,在此戰之前,日本一直要求外交上與中國平等。

    在7世紀以後,東亞世界的基本格局逐漸形成,唐、新羅、日本三國之間來往頻繁,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區域秩序基本確立,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漢字文化圈”的出現。而東亞國際貿易規則,只是這個區域世界的另一剖面。

    總體來說,在這段時間,東亞區域形勢保持穩定,戰爭較少,長期和平的環境,帶來了各國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商品貿易發展也隨之繁榮起來。

    而到了8世紀中期以後,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強大的唐帝國開始走向衰落之路,藩鎮林立,中央皇權旁落,地方軍政勢力掌握著強大的話語權,開始獨立於中央政府,承擔對外貿易和外交的角色。

    於此同時,在隔壁的新羅,相似的問題出現了。經歷真骨貴族爭奪王位之後,新羅國內的王權頻繁更迭,再加上,這之後災荒頻發,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流民大幅度增加,中央王權也因此衰落下去,地方勢力開始興起。

    與此同時,日本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長期中央集權積累的矛盾,開始逐漸爆發,學習自唐朝的律令體制也開始動搖。

    東亞三國的政治社會都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這為新羅商人帶來了絕佳機會,朝貢貿易無法滿足海外貿易的需求,而朝廷對於海外貿易這一塊也是有心無力。

    可以說,這種政治上的改變,成為了東亞國際貿易環境的基礎條件。

    並且,這一時期東亞各國物質經濟都空前繁榮,造船技術也得到突破性的提高。所以,不管是技術層面,還是物質層面來看,東亞世界的國際貿易環境,都比之前的時代更有優勢。

    唐、新羅、日本三國貿易的形態向來被稱作“東亞貿易圈”,而貿易作為東亞各國之間緊密聯絡的一個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位與學者們重視的漢字、律令、科技等相當。特別是9世紀後期的三國貿易,更是為後來的宋、遼、高麗、日本之間的貿易繁盛期打下了基礎。

    唐與新羅的貿易關係可分為兩種:

    朝貢貿易,利用外交使節為媒介進行;

    官商貿易,也就是官商關係是決定商法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重要力量。

    這其中,朝貢貿易一直以來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後來,兩國聯絡愈發緊密,非朝貢貿易也有了大力發展的機會。唐帝國與新羅之間的朝貢貿易非同一般地頻繁,單隻唐朝一代,雙方的使節往來次,數就高達160次,平均每一年多就有使節往來。對於交通相對不夠便利的古代來說,真的已經可謂是十分頻繁了。

    當時,佔據唐朝對外貿易首位的便是新羅物產。新羅與唐朝的官方貿易物品琳琅滿目、種類繁多、極為寶貴。新羅一統北韓半島之後,雙方往來的主題逐漸轉移到經濟文化方面,而以貢品回賜品交換禮品的模式,則演變成正常官方貿易,交換種類數量都隨之增加。9世紀時,大唐與新羅中央集權同時衰落,由政府控制的貿易則轉到私人手中。

    但是,其商品種類與國家貿易基本相同,規模也不下於朝貢貿易時期。

    唐與日本的貿易,基本也可分為兩種:

    國家貿易;商人貿易。國家貿易主要是指,日本遣唐使來華往返過程中的官商販運。商人貿易則是指,大唐商人前往日本的貿易活動。

    第一種,遣唐使代表日本政府赴唐獻上貢品,唐王朝接納貢品以後,將會賜給他們價值更高的回禮,雙方以貢品和回賜品進行的貿易方式便成為定例。這種方式的以物易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稱為朝貢貿易。而遣唐使成員自己也會在唐朝購買大量物品,回國之後,作為商品或者禮品進入市場,其中,部分回賜品在日本宮廷貴族之間交易後,也會流入京城市場,遣唐使在此期間,便起到了我們所說的“官商”作用。

    第二種,唐朝商人遠渡大海赴日貿易,交易地主要以當時的大宰府為主。而在唐最早赴日貿易到亡國前最後一次有記錄的赴日貿易期間,唐商在51年內往返了30多次,這要遠遠高於遣唐使的往返次數。

    所以,綜合各方面考察下來,9世紀的東亞貿易,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個時期:

    前期主要的方式為朝貢——回賜貿易,唐朝作為天朝上國接受朝貢,其他兩國則被賜予回禮;後期則以商人貿易為主,大唐與新羅商人先後代表進行海運貿易。9世紀東亞貿易世界的最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朝貢貿易過渡到了商人貿易。

  • 2 # 泡麵侃史

    有句話叫做武力征服世界很簡單,但是要讓敵人心悅誠服是非常的困難的,唐帝國就是做到了這一點,才可以讓八方來朝,讓世界強國心悅誠服。

    加上唐代的君主賢明的也是比較多的,李世民,武則天,等等,這讓很多的外華人來到這裡發展自己的生計,還有就是唐朝開明的政策也是唐代可以成為世界中心的原因。

    綜上所訴,開明的政策,強盛的國力,賢明的君主這都是促使唐朝成為世界中心的原因。

  • 3 # 佛說WAI

    當時的亞歐大陸處於一種相互擴張的態勢。而唐帝國受儒家跟自古的思維侷限性。(回答的問題,中國古代為什麼建立不了海權。詳細說過。)認定天下正統。宇宙中心。所以只佔領了中華九州等主要地區。屬於一種和平的時代。誰也不想在戰亂裡生存吧,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唐帝國的包容性,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甚至絕無僅有的一個時代。這跟唐皇室有異族血統有著一種思想上的關係。皇室都有異族血統。也不介意別人了。所以,對於各族具有很大的包容與接納度。當時異族都可以在朝堂做官。最高好像做到了國公的爵位。而且領十二衛大將軍的職位。還在唐朝娶了公主。(例如,當時的突厥人,執失思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第三。唐帝國在和平的情況下,經濟,軍事。科技。政治等方面極速發展。影響到了整個的亞歐大陸。

    1經濟上,(小小的提一點,)唐朝貨幣在當時的國外屬於工藝品。妥妥的硬通貨。(我前幾天剛見到真的唐代貞觀銅錢。驚為天人。在當時那種冶煉情況下,大批次的製造如此龐大而又精美的貨幣。不可想象。很直觀的一點,拿它跟千百年後的清朝銅幣相比。清銅錢可以扔進水溝了。)

    2軍事與科技,當時的科技與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一種世界巔峰的時期,唐兵戈的製造技術就跟現在核武器震懾差不多了。完全不在一條水平線。而兵器在軍事上的重要度。完全不用講。

    3政治。當時朝堂所用的國家制度是世界頂級的,合理性的包含了當時所需要考慮的方方面面。是被各國所推崇和學習的,(比如日本。當時完全按照唐帝國來的,雖說畫虎不成反類犬。)

    所以。在這樣一個和平,且各方面都足夠優秀的社會國情下。唐帝國成為世界的中心。一點都不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職時,你見過最醜惡的嘴臉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