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姜:

      功效分類:解表藥;開竅藥。

      藥物應用鑑別:生薑皮性辛涼,治面板浮腫,行皮水;生薑汁辛溫,辛散胃寒力量強,多用於嘔吐;乾薑辛溫,溫中煽動寒,回陽通脈,溫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裡不走表,溫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溫,偏於溫血分之寒;煨姜苦溫,偏於溫腸胃之寒。生薑辛而散溫,益脾胃,善溫中降逆止嘔,除溼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嘔為長。

      各家議說:1.成無己:姜、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藥中用之,不獨專於發散也。

      2.李杲:孫真人云,姜為嘔家聖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俗言上床蘿蔔下床姜,姜能開胃,蘿蔔消食也。

      3.《藥性類明》:生薑去溼,只是溫中益脾胃,脾胃之氣溫和健運,則溼氣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開豁衝散之功也。

      4.《醫學入門》:姜,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氣通,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故曰去穢惡,通神明。丹溪雲,留皮則冷,去皮則熱。非皮之性本冷也,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熱存耳。

      5.《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痺;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溼痛。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藥,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溼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按方廣《心法附餘》雲,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乾霍亂、一切卒暴之病,用薑汁與童便服,立可解散,蓋姜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

      6.《本草經疏》:生薑所稟,與乾薑性氣無殊,第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洩、疏肝、導滯,則功優於乾薑。

      7.《藥品化義》:生薑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助蔥白頭大散表邪一切風寒溼熱之症;合黑棗、柴、甘,所謂辛甘發散為陽,治寒熱往來及表虛發熱;佐燈心通竅利肺氣,寧咳嗽;入補脾藥,開胃補脾,止洩瀉。

      8.《本草新編》: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數。或用人參,或用白朮,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劑,而後神明可通,邪氣可闢也。生薑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薑三錢搗碎,加薄荷二錢,滾水沖服,邪即時解散。或問生薑發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薑四時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氣,豈特發汗哉。然而多服則正氣受傷,少服則正氣無害,又不可過於避忌坐視,而不收其功也。至於偶受陰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繞臍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薑,搗碎炒熱,熨於心腹之外,以祛其內寒也。

      9.《本草從新》:薑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煨姜,和中止嘔,用生薑懼其散,用乾薑懼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嘔,及與大棗並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最為平妥。

      10.《本草經讀》:仲景桂枝湯等,生薑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真武湯、茯苓桂枝湯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氣,氣行則水利汗止,肺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湯用之者,以其為少陽本經之藥也。吳茱萸湯用之者,以其安陽明之氣,陽明之氣以下行為順,而嘔自止矣;少陰之氣,上交陽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發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於真武湯、近效白朮湯,輒疑生薑而妄去之,皆讀書死於句下之過也。

      11.《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12.《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13.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溼寒熱。

      14.《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幹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壅隔,冷熱氣。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16.《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17.《本草拾遺》:汁解毒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19.《醫學啟源》:溫中去溼。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21.《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洩瀉,吞酸。

      22.《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疝痛有效。

      (如果想煲薑湯飲功效如何。飲薑湯能治什麼病。如何煲薑湯最好、份量多少。我指的是風溼病。請醫師指點):姜醋煲豬腳:強筋健骨祛風溼。隨意適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綜藝多到爛大街,為什麼《這就是街舞》能霸佔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