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莊銀
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一個國家經濟再怎麼乏力,也不可能去加入另一國,這是有關主權的問題,在經濟上和俄羅斯走的更緊密到時很有可能。
-
3 # 無齒刁民
不可能,另外白羅斯要和俄羅斯合併,絕對是標題黨謠傳。
哈薩克是最大的內陸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工業水平卻十分低下。這樣的國家老老實實賣資源還不至於餓死。
人家好不容易分了家,為什麼還要去當鳳尾呢?
-
4 # JulianYu742
參考美國的例子,以洲名做名統合各部。比如說以United States of Asia 將臺灣、哈薩克斯坦、外蒙古、琉球,甚至朝鮮等統合起來成大中華的延伸!
-
5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白俄羅斯也叫白羅斯,是一個位於東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約為20.7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947萬人,首都為明斯克。白俄羅斯在名字上就包含了“俄羅斯”三個字,可見其與俄羅斯有著很深的淵源,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都屬於東斯拉夫人,可以說是同種同源,所以白俄羅斯和俄羅斯進行一體化發展也是合情合理的。
哈薩克位於亞歐大陸的內部,屬於中亞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約為272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1800萬人,首都阿斯塔納。哈薩克曾經也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目前和白俄羅斯一起,都屬於“獨聯體”國家。俄羅斯作為哈薩克最大的鄰國,兩國之間的經濟政治合作也十分密切,雙邊貿易增長很快。
哈薩克和俄羅斯在很多人文地理方面都存在差異,哈薩克主要的民族是哈薩克族,和俄羅斯人很不相同。在宗教方面,哈薩克的民眾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和俄羅斯人信仰的東正教也不相同。所以說兩國屬於不同的文化圈,不過哈薩克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要發展自身經濟,必然需要和相鄰的俄羅斯、中國等國家搞好關係。
-
6 # 這些歷史要讀
不可能的!其實,白俄羅斯(現在叫白羅斯)也沒回到俄羅斯大家庭裡,畢竟人家還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只不過白羅斯和俄羅斯同宗同源,本來就是一家的,因此彼此關係比較鐵而已。
但哈薩克的性質不同,其在宗教、文化和民族等諸多方面,都和俄白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白羅斯和俄羅斯的歷史淵源吧。在第聶伯河流域有一條支流,名字就叫羅斯河。而在古代,那一帶居住著東斯拉夫人的一個部族——羅斯人。他們正是今天的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因此,我們可以說俄白本來就是同宗同源的。
因此,他們兩國在人種、文化、宗教、習俗,甚至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很貼近,甚至說是區別不大的。所以,過去我們有不少網友對俄白兩國,還是有些傻傻分不清楚的。
基於這層關係,所以即便在蘇聯解體後,白羅斯還是始終和俄羅斯保持著很密切的關係,併成立俄白共同體。後來,俄白雙方又進一步簽訂《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盟條約》,而且還制定了相應的聯盟憲章,形成了俄白同盟。這種政治關係,可比獨聯體要牢固得多了。
而哈薩克不同,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是哈薩克族,佔到全華人口的66%左右。而這個哈薩克族的人種是屬於蒙古利亞和高加索混合人種,民族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突厥和烏孫。這和東斯拉夫人人種的俄白烏三國,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且,哈薩克族不僅人種不同於俄白,連宗教文化都完全不同。哈薩克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而俄白則是信奉東正教的。因此,哈薩克總體上來說,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和俄羅斯這個東正教國家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再說,白羅斯和哈薩克是不同體量的國家。哈薩克的經濟體量是白羅斯的三倍之多,人口將近是後者的兩倍(白羅斯是900多萬,哈薩克大約是1800萬左右)。
此外,哈薩克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其國土面積達到272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九,和印度(298)的國土面積相當。而白羅斯的國土只有20.7萬平方公里,只有哈薩克的十三分之一。
因此,哈薩克可不像白羅斯那樣,需要過度依賴俄羅斯,其獨立性更強一些。
回覆列表
哈薩克經濟增長依賴能源、外資,似乎沒有題主所說的“乏力”。與俄關係上,它幾無可能像白俄羅斯一樣與之親密無間。
哈薩克共和國地處亞洲中部,其西北一隅在烏拉爾河以西(地理上屬歐洲),自我定位於“歐亞國家”。國土面積近272.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哈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近百種,以鈾、銅、鉛鋅、鎢、金、銀、煤等儲量豐富。陸上原油探明儲量為48億—59億噸,天然氣3.5萬億立方米,哈屬裡海石油80億噸。2013年哈出產石油和凝析氣8173萬噸,出口6815萬噸,創匯552億美元,佔出口總值2/3。
哈薩克地廣人稀,人口1779萬(2016),近年年均增加25萬人左右,城市與農村人口分佔55%和45%。統計在冊的民族多達140個,主體民族哈薩克人佔65%,第二大民族俄羅斯佔23%,30萬以上的還有烏克蘭人、烏茲別克人、日耳曼族人和韃靼人等。哈薩克語為國語,哈薩克語和俄語同為官方語言。5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此外還有東正教、天主教、佛教等。
依據民族構成和經濟發展,哈大致有南北之分:保持哈薩克傳統、灌溉農業為主的南部,北部哈薩克人和斯拉夫人混居,城市化與現代化較高,同時又屬草原農業區。為縮小南北差異,加強對俄族聚居區和西部盛產石油地區的控制,1997年12月,政府將首都由東南部的阿拉木圖遷至中部阿斯塔納,遷都花費百億美元,其成效顯而易見,平衡地區民族關係,形成新的精英團隊,擺脫伊斯蘭極端勢力,推動經濟大發展。
1991年哈薩克獨立,包括俄羅斯人在內的數十萬歐洲裔人打包返鄉,哈薩克人如此送客:“我們與德意志人握手道別,送俄羅斯人回去時踢他們後背……”哈薩克人逐漸控制整個國家,並在住房和就業方面享有優先權。
因為百年俄語教育的影響,直至2010年,境內40%的人口還不懂母語,國家計劃2020年讓95%的成年居民掌握母語。哈現已開啟拉丁字母(26個)取代西裡爾字母(33個俄語字母+9個哈薩克字母)的文字改革,計劃2025年完成,專家中有“導致語言貧乏化和傳統特色喪失”之憂。此前全球哈薩克人使用三種字母拼寫的文字,前蘇各國用西里爾,歐洲和土耳其的哈族用拉丁,中國境內人用阿拉伯字母。2011年9月起國家電視臺停播俄語節目,總統甚至提議將國名中“斯坦stan”字尾(來自波斯語)改為哈薩克語“國家Yeli”,以與落後的“斯坦國家”劃清界限。
哈薩克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受到各方一致看重:它是中國西進、俄羅斯“南下”的必經之地,中亞五國穩定的重要基石,國際油氣新戰場——裡海沿岸國,它還是繼澳、加之後世界第3大鈾生產國。
納扎爾巴耶夫牢牢地控制著新國家,他既雄心勃勃,又沉穩理性,哈薩克國情決定著內外政策的走向,包括以下幾點:需要衝破俄、中和伊斯蘭世界的“重圍”,走出去,引進來;重視“伊斯蘭因素”和民族構成對穩定與外交的影響,去核化後的國家安全,延續與俄羅斯和其他前蘇國家的特殊關係等。它實行“全方位”戰略,與東、西方及各攸關國家均保持緊密關係,同時避免與任何一方走得過近,1992年主倡成立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機制歷經20多年走向成熟。2010年,納扎爾巴耶夫榮膺議會授予的“民族領袖”稱號。
哈薩克在無核化方面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其境內曾部署蘇聯104枚洲際彈道導彈、1040個核彈頭和最大的核試驗場,它獨立前就關閉該試驗場,1993年加入《核不擴散條約》,1997年成為無核國,從而解除大國關切。2006年,哈薩克成為獨聯體中唯一被包括俄、美、中等大國視為戰略伙伴的國家。
沒有核關切,各方把哈薩克的重要性歸於“縱橫交錯油氣管道的走向”。哈薩克比俄羅斯和其他中亞國家實際得多,它大膽地將石油開採權利交給西方公司和中國公司(現已佔有該國油氣開採份額的1/4),博弈的焦點在於油氣的輸出方向,該國幾條傳統的管道都經過俄羅斯再輸往歐洲。21世紀,哈薩克東向中國石油、天然氣管線均投入運營。美國力促哈將裡海石油船運至巴庫,再經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輸往歐洲,西方在這場新大博弈中的核心是建立並保障繞開俄羅斯、避開伊朗的油氣管道。
政府將地理位置和豐富資源轉化為資本,獨立20多年裡吸納外資1500億美元,成功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獨立20週年之際,哈人均年收入11000美元,連續10年經濟保持8%平均增長。2016年實現GDP1336億美元,貧困率2.7%,預期壽命72歲,GDP超過其他前蘇中亞4國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