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江左V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於應天府,隨即皇太孫朱允炆旋即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變,明朝南北方大戰歷時四年,最終以朱棣攻破南京得以告終。
登基後的明成祖為正得位之名,迅速編寫頒發官方史書《奉天靖難記》,此書中大肆篡改史實,營造出朱棣謀反是因建文帝削藩逼迫太急而不得不反的印象,因此後世史學常為之疑惑不解。
朱元璋畫像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早在朱允炆被封為太子之時,朱棣便有意奪位,甚至一度引起朱元璋的懷疑。今天筆者將探詢還原這段史實。
一、朱標死後朱棣對儲君的覬覦
朱棣乃至其他藩王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從懿文太子逝世之時便已有之。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嫡長子朱標便被冊封為皇太子,成為新興的大明帝國的繼承人。然而時運不濟,洪武二十五年,正當壯年的朱標卻因病逝世。
朱標一死,朱元璋其他四位嫡子如秦王、晉王、燕王、周王便紛紛有意爭奪太子之位,正在承受喪子之痛的朱元璋是否有意從餘下四位嫡子中挑選合適的繼承人,這點我們無從得知。但經過多番全面考慮之下朱元璋決定尊崇“立嫡立長、仁君守成”的宗法,同年九月便將朱標在世的嫡長子朱允炆確認為皇太孫。
性格懦弱且能力不足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皇太孫地位的確立距朱標病逝僅四月餘,可見朱元璋此舉之雷厲風行,是為斷絕其他藩王覬覦之心。至於《太祖實錄》中所記載的朱元璋有意將皇位傳於朱棣,則大不可為信,史學大家談遷就曾說過,此事為“永樂所裁定,未遂確也。”
而此後諸位藩王覲見成為東宮儲君的朱允炆,心中不快、多有不滿,深知此事的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八年再次確定藩王見太子禮制,規定“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此才緩和朱允炆和叔王間的關係。
可知,朱棣對於皇位垂涎已久,自朱標死後便有意參與皇位爭奪。
二、朱棣在靖難之前的準備
縱然時為燕王的朱棣對朱允炆有再多的不滿,但在見識朱元璋為維護朱允炆而鐵腕除去功勳將臣的手段後,朱棣也不敢有所造次。然而隨著朱元璋的日漸老去,朱棣獲取皇位之心則更加強烈,明面上雖未有行動,但私下卻小動作不斷。
朱棣所做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件事便是結交北韓以為後援。據北韓史書記述,洪武二十三年,時為燕王的朱棣便在北韓使臣經過北平府時便“傾意待之”,使臣從藩王府出來後便對外說道:“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此後洪武二十七年,北韓王子李芳遠押送明廷嫌犯路過北平之時,燕王甚至親自接見,酒食待遇甚佳。
身為藩王的朱棣是絕無如此外交許可權,且生性傲慢的燕王如此善待北韓朝臣,只能說他是有心結交、以圖他志。
此外朱棣又同時開展另一項極為關鍵的舉措——對建文朝臣的拉攏,朱棣分別對應天府和北平府兩地朝臣收買籠絡。
北平周邊官員如郭資、許思溫、呂震等,朱棣在藩期間便多有聯絡,靖難起兵之初這些人便立即歸附。而對於朝中重臣曹國公李景隆、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僉事陳瑄等人,在靖難之役後,均被朱棣晉官加爵。這些朝廷重臣在靖難之役中於不同時段紛紛導向燕王,雖有時事所逼,但從事後明成祖對他們的大加封爵可知,在靖難之前他們均或多或少的和燕王有所聯絡。
靖難之役作戰示意圖
此外第三點也是對戰事影響最關鍵最直接的一點便是朱棣十分注意軍中勢力的培植。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之時,就跟隨其岳父大將軍徐達以及大將藍玉、傅友德等人在軍中歷練。作為藩王的朱棣多次受詔隨軍出征塞外。,然僅為名義上的大軍統帥,但是在不斷的軍事戰爭中磨礪逐漸積攢豐富的軍事經驗,這點是深居宮中的朱允炆遠不能及的。
此外朱棣常年統軍駐紮塞外,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能扶植忠於自己的嫡系將領。燕王起兵之初所依賴的大將張玉、朱能、丘福、王聰、潭淵無不是一時驍勇猛將,這些驍將靖難之中為朱棣披荊征戰、攻城略地,均立下不世大功。
三、朱元璋臨死前的察覺
縱然朱棣暗中舉措極為謹慎,但始終也逃不過朱元璋漫天的耳目。就在朱元璋病逝前一個月,他便察覺到朱棣私下動作不斷,只不過尚無實據而直接處置。
因此,朱元璋下密詔於晉王,命其“教陳用、張傑、莊德預先選下好人好馬,堤備臨陣時,領著在燕王右裡行”。可見此時病在膏肓的朱元璋已經察覺出朱棣有不臣之心,只是自己時日無多無法進行確認,因此只能命晉王布兵防範,以防不測。
一個月以後,即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便撒手人寰,最終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藩王朱棣這個大隱患。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據傳為尋找建文帝下落
朱棣繼位為明成祖後,便多次下令編纂修改史籍文獻,大肆抹黑建文帝君臣,而明中後期出現的大量私修著作才得以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以窺建文一朝始末。
所以可見,藩王朱棣被逼謀反之事只是為其獲取帝位合法性的託辭,他早在懿文太子朱標病逝之後便一直隱隱有篡位之心,而建文帝的削藩只不過為其叛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藉口罷了。
無奈中國歷史均是勝利者所寫,建文帝君臣被抹黑至如此,也只能怨其能力不濟,以致失國亡身。
-
3 # 宋安之
他們沒有抹去,因為抹不掉,但在其他地方進行了諸多修改和遮掩。
當然朱棣也可以說是抹去了一段歷史。
雖說歷朝歷代越往後君權越集中,甚至明朝還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壓根不會出現寧死不屈的史官。
但抹去史料,無異於是愚昧行為,因為那麼大的事,根本沒辦法在方方面面抹去,而且還有那麼多人看著呢,如果非要抹去,恐怕抹不掉反而是貽笑大方。
所以李世民和朱棣並沒有選擇抹去當時史料。
不過他們在其他方面的修飾遮掩,也挺過分的。
像李世民是透過黑父親李淵,營造出父親李淵無能、昏庸、優柔寡斷,分不清好壞,過度偏袒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以至於他們因此變本加厲的迫害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不得不正當守衛,才發動的玄武門之變。
而其實真正的歷史上,從隋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一直是最高決策者,並非是昏庸無能。
到了李世民登基以後,沒有抹去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而是纂修的《高祖實錄》將太原起兵的功勞都歸於李世民,一統天下幾乎都是李世民的功勞,而李淵反倒成為是坐享其成,昏庸無能了。
至於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更是無惡不作了,似乎李建成成為皇帝,唐朝就要二世而亡一般,純粹是將太子李建成抹黑了。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方法就是,透過抹黑父親李淵、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使使自己高大化,使自己的形象正面化,所以說李世民這個方法還是很高明的。
明成祖朱棣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出生於1360年,而明朝1368年開國,並沒有在開國過程中建功立業。
所以朱棣在父親朱元璋對他的寵愛上下功夫,因此他在篡位以後,為了增加自己的正統性,在永樂年間修改過兩次《太祖實錄》,內容自然是多了很多讚美朱棣之詞,還有明太祖朱元璋曾想傳位於朱棣的記載。
《明通鑑》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欲立燕王朱棣為皇儲,就是因為《明通鑑》是參考了《太祖實錄》而寫的,因此使得現在一部分人十分肯定的認為朱元璋曾經真的想傳位於朱棣。
同時朱棣更是變本加厲,他將建文帝一朝四年的相關史料都給銷燬了,不承認建文帝朱允炆是正統皇帝。
將建文帝在位的四年,算入父親朱元璋的在位時間之中,因此朱元璋從在位31年變成在位35年。
而後來明朝人提起建文朝這段歷史,都是將朱允炆稱之為“革除君”,在位的四年則是“革除時期”。
所以說朱棣也算是抹去了一段歷史。
回覆列表
中國一直是一個世俗國家,沒有佔統治地位的宗教,但華人喜歡修史,從公元前841年至今一年不落的記到了今天,這在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
所以,“歷史”某種程度上就是華夏民族的一種信仰,每個朝代都有史官記載本朝的“實錄”,所以李世民殺李建成、朱棣造反是抹不去的,只能改!
官方直接干預修史自唐始,也就是從李世民開始。
李世民本人固然文武兼備、雄才大略,但對後世的評價也十分看重,我們今天看到的玄武門之變,包括李淵晉陽起兵、一統天下其實都經過了李世民的授意修改。
所以,從唐朝開始,正史都由官方編撰,代表了官方的立場和觀點。
對於朱棣而言,其實他是抹去了一部分的,比如將建文帝的四年刪去,把朱元璋的年號洪武從三十一年延長到了洪武三十五年。
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