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有,運作規律是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宇宙中有沒有固態的,遠比恆星大且不發光發熱的天體?

    理論上會存在超級類地行星,但比恆星大的固態天體應該是不存在的,當然我們能觀測到的也僅僅是發光發熱的恆星級天體,或者剛好因為存在行星觀測條件的行星而已,只佔宇宙中那麼微不足道的那一部分,但或許可以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下這種天體是否存在。

    天體是從哪裡形成的

    現代天體理論認為,宇宙初始於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初代恆星形成於大爆炸幾億年之後。初代恆星晚期超新星爆發之後,將恆星在其生命歷程中製造的絕大部分元素(氫-鈾)重新返回宇宙,我們現在看到的太陽系和各個行星就是從這個超新星爆發後的殘骸氣體雲中形成的

    形成太陽系的奧爾特雲

    哪裡會形成氣態恆星(行星),哪裡會形成固態行星

    星雲的中心會形成最大質量的天體。天體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其引力即可鎖住氫氦等比較輕的元素,而且由於星雲中心氣體密度高,所以中心形成的天體為最大。因此在星雲中心形成的天體,即使初始時是一個岩石質的固態天體,但在後期成長後因為鎖住了氫、氦等元素,逐漸變成了一個氣態天體。在氣態天體成長到一定程度時,比如超過了88倍木星的質量,則中心的溫度開始形成核聚變的條件,氣態天體開始隱隱發出紅光,新一代恆星開始萌芽。

    恆星發光早期,由於其形成的恆星風還很微弱,此時星雲中心的氫元素密度還足夠時,恆星仍然會繼續長大,更大的引力會鎖住更多的星雲氣體,但最終恆星風會強大到能讓星雲氣體對抗恆星的引力,到此時恆星不再長大

    中心恆星將星雲氣體推離近恆星軌道

    恆星風會繼續將星雲氣體推離近恆星軌道,這也會阻止比較靠近恆星的行星的成長,因此行星的成長期是中心恆星核聚變點燃前的一段時間,如果此時行星凝聚核足夠大,其引力也足夠讓其成長到超級行星,比如類木行星或者熱木星等

    在太陽系中,由於早期的行星並未成長到其引力能鎖住氣體的大小,因此在太陽核聚變開始後就不再成長。星雲氣體到了火星軌道外緣,結果給了木星成長的機會,所以在太陽系裡木星長了一個巨無霸。

    結論

    天體是從初代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氣體中生成的,足夠大的固態天體會鎖住太多的星雲氣體導致後期變成一顆氣態天體,如果更大則會演變成恆星,因此根據現代天體形成的理論來說,恆星大小的固態天體是不存在的,一般也就像木星一般的存在(88倍木星質量以內尚未開始核聚變,或者熱木星),即使木星有一個固態的核心也會導致其大氣層與行星表面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已經淪為一個氣態行星。

    熱木星

    不知如上回答能否讓大家瞭解一些天體以及大小的由來?感謝各位的閱讀。

  • 2 # 靈犀文學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觀測有比恆星大且不發光發熱的天體,但是沒有觀測到就不能武斷的下定論宇宙中沒有這樣的天體,要知道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宇宙範圍還很小很小,就這點範圍我們也只能霧裡看花的觀測。

    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了“暗物質”理論,他提出可以透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1932年,天文學家奧爾特對太陽系附近星體運動進行了暗物質研究。然而未能得出暗物質存在的確鑿結論。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 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髮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於星系團的運動速度。他發現星系團中星系的速度彌散度太高,僅靠星系團中可見星系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是無法將其束縛在星系團內的,因此星系團中應該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其質量為可見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由於當前人類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們只能通星系的運動和質能守恆公式推測出暗物質的存在。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太陽圍繞銀河系運動,銀河系自身也在公轉和自轉。那麼這些不計其數的星系是在圍繞什麼做公轉呢?又是什麼為這些星系提供轉動的能量呢?

    我認為是暗物質,有不少科學家說宇宙中的暗物質佔宇宙質量的85%以上,這應該誇大了。暗物質是由完完全全的正電子構成的,它的質量應該等同於由負電子構成的我們所認真的宇宙,這些暗物質團雖然數量上遠遠少於由正物質構成的天體但體積卻要大幾百上千倍,幾乎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他們相互提供能量又相互圍繞著彼此旋轉,如同觀測到的雙子星一樣。

    這樣的天體是不發生核聚變的,也因此不存在發光發熱的現象。並且在宇宙中穿行的光子擊中暗物質發生湮滅後只會100%的轉化成能量而不會反射,這就是我們遲遲找不到暗物質的原因。

    所以說宇宙中比恆星大且不發光發熱的固態天體唯有暗物質,我們能夠推測或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卻永遠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 3 # 科技和生活

    題主這樣的設想也算是奇思怪想了,下面就按設定來回答一下吧。宇宙中固態的星球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之類的小天體,個頭大的行星都不是固態了,通常認為超過地球七倍質量的行星,都會成為氣態行星,比如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質量只是地球的14.5倍和17倍,但是他們都已經是氣態行星了,所以說固態天體是有的。

    但是再看第二個設定,幾乎就不成立了,因為題主說要遠比恆星大,行星的個頭可以比恆星大,需要達到氣態巨行星的級別,比如目前發現最小的紅矮星(下圖中的橘紅色天體就是),體積和土星幾乎一樣,但是它的質量卻是木星的84倍,那麼它的質量就相當於土星的280倍,這顆紅矮星的體積沒有木星大,雖然行星比恆星大的設定可以成立,但是,木星土星都屬於氣態巨行星了,並不是固態的巖質行星,所以單看前兩個設定就不成立了。

    我們在看第三個設定,就是不發光不發熱的天體,行星基本上是不發光不發熱的,但是前兩個設定就已經無法滿足了,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黑洞是不發光不發熱的,畢竟黑洞的霍金輻射比較微弱,雖然黑洞的視界體積可以比恆星大,然而黑洞卻又不是固態的,我們甚至無法設定黑洞屬於什麼態,所以題主提出的問題按設定是無法成立的,宇宙中沒有這樣的天體。

  • 4 # 壹點科譜

    固態,不發光不發熱,那是巖質行星。我可以回答沒有,這是一個很肯定的答覆。

    其實,瞭解一下恆星形成的原因,就能知道為什麼沒有了。

    恆星大家都知道它會發光發熱,我們的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但你知道恆星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地球質量和太陽比,太陽是地球33萬倍。可以說地球小得可憐。就是這樣的地球,它的內部溫度在巨大物質的壓力下也是很高的。可以達到幾千℃高溫。火山岩漿就是最好證明。

    太陽這麼大的質量,物質巨大壓力下可想而知它的內部溫度有多恐怖。可以輕鬆幾千萬度。在內部高溫高壓極端狀態下,太陽產生核聚變,自己點燃了自己成為恆星。

    這裡就涉及質量大小了,換句話來說,成不成為發光發熱的天體是質量決定。題中說到遠比恆星大的不發光發熱星體,絕對不會存在。

    木星質量太陽千分之一,天體質量只要達到木星質量75倍以上,由於質量過大,內部壓力溫度過高,就會產生核聚變了。如果不發光,只產生溫度,只要13倍木星質量就足以。

    所以說,既然都比恆星大了,還會是行星就奇怪了。沒有什麼行星質量能超過太陽10分之一(多算點)。超過了,就會像恆星進化。不再是行星。

    以上個人觀點!

  • 5 # 火星一號

    宇宙中不會有這樣的天體,不可能會存在遠比恆星更大但不發光的固態物體。在宇宙中,天體是怎樣的形態,與其自身的質量有關。在宇宙形成之後的最初幾分鐘,宇宙從太初核合成的過程中形成了氫和氦,前者比例約為75%,後者比例約為25%。另外,太初核合成還產生了鋰、鈹,但它們的含量極小。此後,宇宙空間膨脹,溫度和密度隨之降低,宇宙中的一切重子物質就是以這些物質作為基礎而形成的。

    大量的氫氣和氦氣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各種天體。在一團氣體雲中,隨著氣體雲的旋轉,大量的氣體都會集中到中心,使得那裡的密度變得越來越大。當氣體雲中心的質量足夠大之後,將會引發核心部分的氫發生核聚變,這樣的天體就是恆星。

    恆星的質量不會無限增加,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聚變反應越劇烈,產生的向外輻射壓也越強,這會阻止其他氣體繼續落下來。如果恆星的光度大於愛丁頓光度,它的外層會因為強大的恆星風而無法被自身引力束縛住。理論上,恆星的質量上限為太陽的三四百倍。總之,氣體雲聚集足夠多,就會產生等離子狀態的恆星,而恆星的質量是有上限的,宇宙中並沒有遠比恆星更大但不發光的固態物體。

    不過,宇宙中存在比恆星質量大得多的不發光天體,它們就是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最低也有太陽的幾十萬倍。一般認為,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也是恆星,當大質量恆星演變為黑洞之後,經過漫長的吸積作用,質量逐漸增大。但黑洞並非固態的物體,它們沒有實體,而是一片彎曲空間覆蓋著一個極為特殊的引力奇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鐵16號線稻香湖路站有968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