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戈筆記

    洋務運動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開始,以甲午海戰失敗告終,前後30餘年,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這是因為:

    首先,在這一時期,大清帝國以出賣國家領土主權、系列經貿特權等保持了政局的相對穩定。這一大坨利益填飽了西方列強的肚皮。當他們還在消化中時,國內的農民起義戰端也因太平天國戰敗進入低潮期,大清帝國內外出現了一段較為和諧平穩的局面,“中外友好”。

    當老牌帝國還在忙於經營自己剛到手的地盤時,普法戰爭開始,德國、義大利新牌帝國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一日千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在世界海軍中也屈指可數,他們在為自己國家利益相互掣肘或制約抗衡,大清帝國也在夾縫中尋得一線生機。比如在北韓,李鴻章撮合北韓與美國簽約,英法德相繼在北韓取得通商權利,有效制約了日本勢力在這一地區的進一步擴張。相反,日本人唯恐英俄在北韓把勢力做的太大,又積極配合鼓動大清朝廷在北韓積極作為,各方勢力似乎在這一區域達到了某種均衡。

  • 2 # 風塵講歷史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似乎清朝的帝王也是最自大的,一代代帝王都沉浸在自己的天朝上國夢之中,直到道光年間英軍大炮把大清國大門轟開後,才讓清朝那些統治者和有志之士慢慢了解到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哪裡來的天朝上國之說。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只是意識到了自己的落後,到沒有致力於改變自己,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徹底打醒了清朝上層那些人,立志於自強復國,於是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一度讓清朝成為亞洲紙面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不過在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朝發現在亞洲還有日本比自己強。不過洋務運動持續了三十年,為什麼這期間列強沒和清朝發生大規模戰爭,而給中國這麼長的和平時間發展自己?

    清朝在1840年以後被打開了國門,各種不平等條約籤的手都軟了,賠的白銀也是數量龐大,不過由於清朝體量太大,短期內還沒那麼容易被列強徹底擊敗,才有了後來清朝被一次次侵略慢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清朝也不都是軟弱的人,那些有志之士也是急於尋找強國的方法,於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等人就都投入到了洋務運動當中,建立了眾多工廠和鐵路,輪船招商局、漢陽兵工廠、福州船政局等等工廠都是在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在洋務運動中清朝還建立了亞洲最強大的近代化海軍――北洋艦隊,清朝的軍事實力在這一時期也得到增強,武器裝備也更新換代了。但清朝改變了這麼多,最重要的一點沒改變,那就是體制,清朝講究的中體西用,其封建帝制依舊沒有改變,這使得中國依舊落後於世界。

    說到在洋務運動中清朝為什麼沒有受到西方大規模入侵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列強在清朝已經奪取了很多的利益,而且那個時候主要是搶佔市場,還沒達到二十世紀的資本輸出的地步,當時的中國市場基本上已經被瓜分了,列強也沒有必要再來打一次。還有客觀的原因就是當時列強內部也沒有消停,英國跟俄國也有矛盾,當時西方各國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多餘時間來對付清朝。

    所以在列強自顧不暇,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完成的時候,列強都忙著自己的事,這讓清朝有了喘息的機會,不過日本也在這段時間進行了明治維新,使得日本綜合實力超過清朝,在甲午戰爭中一舉擊敗清朝跨入列強的行列。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當然沒有真正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卻令當時的清朝廷在列強眼中得以改善"保守、封閉”的刻板形像!況且列強也不可能忽視這個龐大的東方古國!清朝眾多的人囗和廣闊的領土以及豐富的資源都令列強垂涎三尺!之所以列強在此期間沒有與清朝發生重大的侵略戰爭,淺析有以下幾個因素:1,洋務運動期間,清朝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也派遣出去一批留學生。使西方看到了對清朝"同化"的可能性,西方一向以同化世界為"己任”。若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同化這個擁有久遠東方文化歷史的帝國,更能使西方文明得以勝出,更顯其"優越性”!2,洋務運動時,清朝尤重軍備近代化。引進了英德等主要歐洲列強的艦船和軍火。不僅部份自產,更多的是外購。使英德等國大賺其錢,利潤豐厚!歐洲列強又怎肯輕易得罪這個″大主顧″呢?以資本增殖為唯一目的的列強此時想的應該是如何從清朝壓榨出更多的利潤來!3,洋務運動前期,大敵日本尚末壯大,實力末濟!儘管它對中國有野心,但是因為侵華的條件尚不具備而不能妄動!就是後來令洋務運動破產的甲午戰爭,也是日本分析了日清雙方各方面的主、客觀因素之優劣而"賭"贏了的!4,列強需要在遠東擁有"合作者”,以維持這一地區的力量均衡及秩序!而在洋務運動時清朝給了列強這一不太實際的希翼!5,列強之間的合縱連橫!在英德法等西歐國家眼中,沙俄雖自命不凡甚至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但是卻是一個信仰不同教派(東正教)的有極強擴張野心的“異類″!西歐對其並不信任!為了牽制沙俄,需要有一個與沙俄體量差不多的"夥伴″!而清朝被認為可能具有這一潛力。(但是,奇怪的是:俄國奪取中國的外西北、東北大片領土,恰恰是透過條約達到目的,而不是戰爭!這是為什麼呢?大約是清朝企圖使日俄隔海相對,互相制約的原因吧?)6,洋務運動固然未使中國走入近代化,但一批新思想、新技術、新產業的引進,確實也使當時處於沉悶中的中國有了一些新氣象!也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社會的有限進步!假以時日,積少成多,或許會使清朝融入世界潮流,而這是西方樂見的。7,洋務運動時中外沒有發生重大戰爭,不等於沒有發生戰爭:中法為爭奪越南的戰爭也發生過,鎮南關大捷也是那時發生的!綜合來說:洋務運動期間,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時機上看,都是清朝僅有的一次全面改良、走向近代化、變法圖存走向富強的機遇!但是卻在統治階級的保守主義中失去了這一難得機會!而當大敵日本崛起後,清朝逐步被其壓制,再也難有出頭之日了!

  • 4 # 張細水

    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走上了權力的巔峰,朝廷的大小外務幾乎均由他說了算。

    雖然朝廷及各派系均對李鴻章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李鴻章的外交政策始終堅持‘以夷治夷,內要自強’,在列強中間找平衡。

    在經歷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後,大清帝國也開始裝備洋槍洋炮,甚至還擁有北洋水師這樣的一流海軍艦隊,整個清政府已經在表面上渙然一新。

    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李鴻章的強國之路嘎然而止。

  • 5 # 寅哥解惑

    既然要搞洋務遠動,勢必就要和西方國家產生交集,洋務遠動的精髓就是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體系,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裝置。西方國家能夠透過和平的手段來取得在華利益,誰又會發動戰爭來費力呢?

    太平天國運動帶給列強的認知就是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扶植清政府有利於西方國家的利益!適當的緩和和清政府的對立,加深與清政府的合作才有利於長遠。這是深層次的原因。

    當然日本最後成了攪局者!作為新興勢力日本迫切需要從清政府身上獲得“啟動資金”,甲午戰爭就是契機!最終清政府慘敗,這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 6 # 曹老師xixi

    還是有大規模的戰爭的,洋務運動自第二次鴉片戰爭60年代初期開始到洋務運動破產甲午戰敗90年代末近40年間對外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一次是新疆收復戰,一次是中法之戰。

    新疆收復戰,起始於60年代末,由於清朝國力衰弱,地方割據開始,接著英帝國支援的阿古柏政權建立,沙俄也趁機搶佔中國伊犁地區,清廷經歷了漫長的塞防海防之爭,於70年代初,由左宗棠掛帥遠征新疆,最終擊敗英帝國支援的政權,接著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出使莫斯科,在左宗棠兵圍伊犁的情況下,在談判桌上取回了狼嘴裡的肉,最終清朝在面對英俄列強的軍事壓力下,最終確定全勝。

    中法戰爭,80年代初,法國開始入侵越南,企圖以越南為跳板入侵中國雲貴地區,法國遠東艦隊也不斷挑釁清廷,並摧毀清廷馬尾軍港和福建船政水師,接著開始侵略臺灣及澎湖以擴大戰爭影響,清廷忍無可忍被迫宣戰,西南派出老將馮子材聯合地方軍閥劉永福在越南邊境以慘痛傷亡取得戰略勝利,迫使法國遠征軍撤軍;沿海南洋艦隊在增援臺灣中遭遇法國遠東艦隊被擊散,接著法艦隊追擊落單南洋艦隊船隻到達鎮海,鎮海提督歐洋利見與薛福成拼死抵抗,法艦船毀人亡投降,另一部分法軍在侵略臺灣的過程中,被臺灣巡撫劉銘傳聯合南洋艦隊將士打的進退不得,最終法軍統帥孤拔重傷死在澎湖,至此清朝以主場優勢擊敗法國,唯一可惜的是最終落個不敗而敗,永久失去對越南的控制權。

    可以講洋務運動中的清朝,一度被歐美列強認為清朝成為了強國,幾次戰爭中不光不懼英俄法,還有能熟練運用國際法的外交官,和鴉片戰爭中的清朝判若兩國,對內還剿滅了難纏的太平天國,讓歐美列強不再輕易對清朝動武,只是紙老虎終究還是紙老虎,碰到一個拼命三郎小日本,一頓死磕又給清朝打回原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音樂之聲》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