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這個東西是這樣,打仗“勢”的作用很大,仗打的差不多了,到了圍剿之勢,再打就基本都是勝仗了,就是功勞,以後加官晉爵封賞就看他了,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而你想獨吞戰果,有那麼容易嗎?你不給機會別人,詆譭你、構陷你的人就多了,從來吃獨食沒有好下場的。

    所以,一般到了這個時候,懂事的將領就會把戰功讓給那些皇帝的嫡系(紅人)、那些有前途的人、下來鍛鍊練級的人、下來掣肘你的人(監軍、政*$委),給他們了他們會幫你講話,對你以後回朝任職有好處的。

    如果你不懂事,想獨吞,你試試看?

    還有就是友軍之間爭功的,互相拆臺的太多了,

    讓功是為了保全自己,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留活路。

    曾國藩知道,滿清的心腹大患到了平叛中期就已經不是洪楊等人了,而是他自己。

    軍權從來都是最敏感的東西,皇帝是不會下放的,更不可能讓漢人染指,但洪楊之亂時,滿清已經認識到自己不行了,於是開始團練。

    說白了,滿清政府不給你人,不給你錢,一切你自己解決。

    所以湘軍的人是自己招募的,軍餉是自己籌的,武將是自己選拔的,你說這隻軍隊聽誰的?這根本就是私家軍了,你說滿清能容得下?

    湘軍在打仗的時候,清軍就在江北,他們是幹嘛?不是幫曾國藩的,而是提防他的,他們防守的是湘軍,而不是太平軍。

    到了後起,呈圍剿之勢的時候,他就開始裁撤湘軍了,很明顯是告訴慈禧,我沒有擁兵自重的想法,而且,這樣也是為了給其他軍隊搶功的機會,

  • 2 # 圍爐趣談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名臣,其為官做人皆受世人推崇。而他一手締建的湘軍更是百戰勁旅,為挽救清朝的覆亡立下了汗馬功勞!

    攻佔天京後,太平天國滅亡已定,湘軍軍力卻是鼎盛之時,自然成為朝廷上下的眾矢之的。

    更何況極力推薦任用漢人的肅順已經身死,滿人對漢人的猜忌仍然很大,可以說,功成身退,自削羽翼是曾國藩作為封建時代的忠臣良將的唯一選擇!

  • 3 # 青橙小玩意兒

    首先普及下背景:大清是滿人的天下,滿人自取得天下以來對待漢人可是一直不太信任的。為什麼不信任?簡單點,看看當時的滿漢人口資料就知道原因了,那會滿族人口最多百來萬,其他大都是漢人(4萬萬多)。所以在道光之前,漢人在滿人那打工,級別一直不會太高,因為得防著你們亂來呀。但是到了曾哥那會的時候,不啟用漢人不行啦,滿人沒有能挑大樑的了(天天好吃好喝不說,大煙也抽上了,成了戰五渣)。所以我們來看下曾哥在平定太平天國後的個人簡歷(直隸總督+正一品大學士+一等侯爵),而且不但他升官了,他手下的人諸如李鴻章、左宗棠都是升了(總督+伯爵),在仕途上曾哥達到了漢人大臣在滿清公司的最頂級,真正的位極人臣。

    除了上述的官職,我們曾哥手中還有個更牛逼的東東(他有隻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湘不成軍”的湘軍。這裡也簡單普及下湘軍的背景,話說在咸豐年間由於到處起義加上外族入侵,因此朝廷對於士兵的需求量大增,但當時的正規軍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八旗兵和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戰鬥力都極差,幾乎天天打敗戰(原因就不說了,初中教科書上都有)。所以當時大清集團領導層就想了個辦法,下了個旨意,大意讓各個地方官在自己的地盤招人練兵,那會曾哥是禮部右侍郎(副部級官員),作為優秀員工的他聽到號召後當然是雙手立即贊成,雙腳立馬行動起來,在他的家鄉湘鄉一帶招人開幹。這裡要說下由於大清集團那麼會有點窮,手頭沒錢,因此只要人幹活又不給人錢糧,所以那會招人練兵的軍餉大部分由組織者自己想辦法解決,國家就給你個授權(有點賣貼牌的感覺,哈哈),所以說湘軍的成軍是曾哥一手操辦出來的, 這也導致這群人只認他,朝廷如果換個人根本指揮不動。

    上述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講來就是那會曾哥已經具備很多那啥的條件了,是個很牛逼很牛逼的人了,已經威脅到大清集團公司董事長的地位了,因為公司能給的都給你了,剩下的真不能給了,所以說那會上到領導層下到中級職員都怕他想出去創業單幹。但歷史上的曾哥大家也知道,一是傳統士人出身(講究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二是類似功高震主的歷史典籍沒少看,特別是時間線上跟他接近的“年大官人”的例子。其實我估摸著他本人應該是沒有單獨創業想法的,原因參考第一條。但是這東西,你自己不想幹,不代表你手下的人不想幹(參考黃袍加身的趙同志),也不代表別人就不那麼想。所以必須得有所行動,讓人相信你是真不會去創業的,所以在太平天國快被剿滅的情況,為了能讓慈總睡個好覺,不給某些人猜忌的藉口,曾哥就把這支龐大的功勳隊伍解散了,從此他們就像秋天的樹葉一樣,隨風慢慢凋落。

    曾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敬小慎微的為臣之道可見一斑。 另外囉嗦下,其實曾哥也沒有完全解散湘軍,他還是保留了湘軍水師的,但是他把湘軍水師改編成了長江水師,並把所有權交給了朝廷。在在囉嗦下,正是因為他解散了湘軍,也間接促成了後來清朝的覆亡,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 4 # 鶴語太平

    原因很簡單。功成身退而已。曾國藩所尊的是忠君、愛國思想,既忠君就要替君想,既愛國就要為國謀。甘願卸甲,大丈夫也!

  • 5 # 歷史寶藏

    不知題主問題中的“仗還沒打完”到底是哪一場仗?

    如果是指天平天國那就不妥了,曾國藩正式裁撤湘軍是在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其主要原因是朝廷的猜忌。

    朝廷對湘軍的猜忌在湘軍發展初期就出現了。湘軍攻下武漢後,咸豐帝曾想令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注意不是實授,只是署理。

    但大臣提醒“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

    咸豐帝馬上收回成命,此後數年間都不給曾國藩地方實權,限制湘軍的發展,當時的湘軍人數一直就處於一兩萬人之間徘徊。在鎮壓天平天國開始時,清廷只安排湘軍負責湘鄂贛皖地區,而另外安排國家八旗、綠營兵佈置在太平軍京畿腹地以待收最後的功勞。只不過,這招算盤雖好,但江南、江北大營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沒辦法不得不最後仰仗著湘軍。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湘軍的勢力和曾國藩的威望達到了頂峰,當時“東南數省莫不有湘軍之旌旗。”

    曾國藩這個時候還是很清醒的,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在家書中卻無不憂心忡忡地寫道“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削弱自身實力變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由於朝廷還得依靠湘軍鎮壓其他叛亂(如捻軍)和鎮守地方,所以湘軍不會被全部裁撤,但又不得不裁,那麼裁誰呢?

    曾國藩最後還是忍痛割愛,將曾國荃的精銳部隊裁撤乾淨,另外一併裁撤了一些其他部隊,前後共計6萬人,這樣,總兵力達12萬的湘軍折損達一半。但最後湘軍是否善始善終還得看後面,但曾國藩本人算是善始善終了。

    裝備新式武器的湘軍

    裁撤湘軍,曾國藩後來後悔了,但也沒辦法,他的位置被自己的學生李鴻章代替了。
  • 6 # 耕耘一鳴

    本人認為裁撤湘軍主要有幾點:擔心慈禧的猜忌、軍餉問題、軍紀敗壞!

    1864年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攻克天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國宣告滅亡成為歷史,成就了曾國藩的不世之功。這時雖然太平天國滅亡了,但太平天國依然有剩餘力量和淮河流域的捻軍勢力,按照常理應該徹底剿滅他們再解散。但曾國藩反覆權衡之後還是決定解散,應該歸結為以下幾點。

    擔心朝廷的猜忌,曾國藩剿滅天平天國後兵力已經達到了10多萬,且都是能征善戰,透過這些年同太平天國的戰鬥,個個驍勇,作戰能力極強。且曾國藩又是漢人,按照亂世法則,他完全可以自立。在滿清開國之初有個吳三桂,最後讓清廷差點亡國,這點慈禧不會不知,她絕不會讓第二個像吳三桂一樣的人威脅到清廷統治,事到如今要嗎反取代清廷,要嗎解散湘軍撇清嫌疑,造反那個環境應該是不行的,只剩最後一條路了。軍餉問題:到滅亡天平天國之後湘軍已是10多萬大軍,對朝廷來說這是一大筆的開支,雖然曾國藩兼任了最豐饒的兩江總督,但是兩江從天平天國開始內戰不斷,社會動盪,這樣不管是農業生產、還是社會經濟都造到了巨大的破壞,所能收到的軍餉也很少,無法堵住軍費的巨大缺口,長此以往湘軍必然生亂。

    軍紀敗壞:湘軍成立之初只是清廷因為兵力不足,允許各省辦團練對付地方反叛力量,從成立之初就不是正規軍,也不會有正規的軍紀,一開始就是歪的後期很難矯正,況且長期與太平軍戰鬥哪有時間整頓軍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國藩手下名將鮑超,此人勇猛異常,多次立下奇功,創造了許多不可思議,同時名聲也是最臭的,就單單說攻破天京城吧,城破之後帶領將士大肆搶掠,大開殺戒,其行為令人髮指,這樣的軍隊能長久嗎,曾國藩敢留下一隻這樣的軍隊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讓你有了去旅行的念頭,是經濟還是思想?或者是別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