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啟迪智慧激揚生命

    缺乏安全感,內心有過多的擔憂、恐懼,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家長如果過度去控制孩子,讓孩子因為感到害怕而遵守規則,那麼這個方法不會長久。要麼孩子大了,有一天會突然叛逆;要麼孩子會變成唯諾是從的乖孩子,活在框框裡。我們需要培養的是,能夠有獨立思想,並能善於合作的孩子。

    比如說:一個聰明的人他總是想找到一個讓孩子聽話的方法,而智慧的人他會看到讓孩子聽話有多麼的沒意義。因為只有奴才才願意聽話,你不是想要培養一個奴才,你不是想要培養一個木頭人,你不是想要培養一個機器人,你不是想要培養一個應聲蟲,所以你會看到讓孩子聽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你不是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看到解決這個問題多麼的沒有意義。你不是學習一套讓孩子聽話的方法,而是讓你看到從今以後你不再希望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你佔據了他的頭腦,佔據了他的靈魂,佔據了他的信念,而是允許他做自己,允許他當有和你不一樣觀點的時候,不是對抗而是表達、不是對抗而是溝通、不是壓抑而是說出來,建設性的表達。

  • 2 # 翟浩然

    有可能是,你媽媽把期望值提得總比實際情況高些,而且期望較為完美。

    所以你們沒做事的時候,她期望你們幫忙,你們幫忙了,她期望你們做得和她一樣好。個人感覺,情商有待提高。

    作為子女,伺候這樣的老媽也真心不容易,我見過相似的母親,每年過年把幾個子女挨個罵一遍,搞得他們離開的遠遠的,不肯近前。 但凡是有發飆症狀,子女們得先預防,適當幫忙,多做些簡單粗獷的活,要來責備的時候,你們得先來套說辭,堵她的口,或者準備好哄她開心。

  • 3 # 逍樓一夜聽春雨

    女強人性格

    具體分析會有兩種原因造成:

    一是伯母在原生家庭應該是就是女主內(你的外婆掌權),甚至完全掌握經濟大權,在耳睹目染之下,再加上性格屬於急躁脾氣,導致嫁過來也變成了另一個女強人

    二是伯父的能力不強,甚至經濟能力也不如伯母,導致伯母為了家事操勞,而又要分心去管理伯父和你,人到中年漸漸磨光了希望,望夫成龍失敗,望子成龍也沒太多翻盤機會,索性破罐子破摔吧,反正態度差一點也沒事,你們也不會跑。這方面也有很大的程度是你們父子(父女)倆造成,多多回憶一下為了誰她才變成如此,是原來就如此,還是沒有了耐性才如此

    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既然你覺得母親如此的強勢,可曾有想過誰願意如此強勢,誰不願意每天吃上做好的飯菜,拿著花不完的錢去買衣服,買食品,買開心快樂?誰願意操心那麼多家事,若被逼出來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那可真不能說完全是她的錯

    找個時間好好溝通一下,而且要敞開心扉的說。如果你們之間有隔閡,抓住好機會好好的說出來,有錯就改,家庭幾年後也會蒸蒸日上的。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才能讓你有前進的動力,試問如果回到家就面對煩惱和瑣事,誰又能開心的起來呢?既然是一家人,不是應該一起做菜,一起刷碗,一起創造開心和承擔壓力嗎?如果你們家伯母做菜,你們在玩手機,看電視,看報紙,趁早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哪裡做錯了吧,趕緊改正吧,懶人不配擁有和睦的家庭關係

  • 4 # 貓不哎吃魚

    要知道,社會上普遍有一種現象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優秀”,不用太介意,可以選擇性吸收,趁她心情好的時候,不妨試著和她多溝通,表達出你的想法,加油!

  • 5 # 念魅75665790

    自戀幻覺的投射無處不在,最集中的表現領域並不是政治或社會領域,而是親子關係和情侶關係。親子關係中,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麼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親密關係中的“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貌似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但他們之所以對別人那麼感興趣,不過是渴望將自己的自戀幻覺強加給別人而已。無論是在社會領域,還是在私人領域,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並徹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慾望。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付出者”並不是什麼利他主義的付出,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時,都以為自己是在付出,在滿足別人的需要,關鍵是付出方式的差異而已。

    投射性認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在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而且還是在幻覺中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我做了A,我這麼辛苦,我不說你就應該知道我要你做B,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就是不尊重我的付出。

    讀歷史類小說時,我發現,那些大權在握的人,最喜歡玩這種遊戲,他們渴望自己不說屬下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不過是自戀幻覺的遊戲罷了,他們渴望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別人,但自己說了別人才知道該怎麼做,和自己不說別人就知道該怎麼做,那種感覺的差異就大多了。

    親子關係中

    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麼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你必須聽話——父母的自戀幻覺

    許多父母的A是比較明確的,即他們的確是在付出,他們甘願為孩子付出一切看得見的利益,有些父母的A則不明確,在外人看來,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極度缺乏耐心,甚至會嚴重虐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和前面那種父母一樣,這些父母一樣會認為自己對孩子有極大的付出,譬如,我給了你生命,我認為這個付出就足夠了。

    付出的多與少是一個問題,而接下來的問題則是,父母對B有多執著。有些父母的自戀幻覺要輕,用通常的話來說,這些父母比較民主,控制慾望不是那麼強,甚至沒什麼控制慾望,那麼,他們的B就很輕,既不刻意要求孩子要聽話,對孩子要做什麼也沒有刻意的期望,而孩子會覺得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沒有壓力。這樣的父母,C也就不大存在了,他們很少對孩子實施懲罰,既沒有主動的懲罰,也沒有被動的懲罰,所謂被動懲罰,也即透過傷害自己來控制孩子。

    父母先是付出A,在這方面,他們簡直是不遺餘力,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所有資源給予孩子,而孩子也回報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聽話。然而,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能很大也可能根本不起眼,其表現都是,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行動,即沒有回報父母以B。

    這時,父母便會使用C,要麼否定孩子,要麼壓制孩子,一開始的力度通常都不大。但孩子想捍衛自己的選擇,不想聽父母的,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這導致了父母使用C的力度不斷加強,而最終導致了惡性迴圈。

    自戀幻覺勢必會破壞親密關係

    夫妻關係中,這種惡性迴圈也很常見。剛開始建立一個親密關係時,多數人都樂意付出,但慢慢的,疲倦了,出現所謂的審美疲勞了,有時還有深深的絕望感。

    於是,自己信心百倍地付出,同時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象給予迴應。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當發現不能獲得B時,我們會發生衝突,所謂衝突,就是在表達C。但衝突並不能真正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幻覺世界。最後,我們累了,所謂累,是我們覺得這套ABC的遊戲玩不下去了。這時,有些人會改變自己的那一套邏輯,而接納對方的真實存在。對此,我們會說,他們磨合成功了。

    有些人對自己的邏輯非常執著,他們會將C發展到極致,會一味地譴責甚至攻擊對方,認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自戀幻覺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這是在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自己,而損害了關係,這是我們陷入孤獨感的根本原因。

    這個邏輯就斬斷了ABC的三個環節的糾纏。既然我做A是為了自己,那麼B就不存在了,而我也就無從發出C的訊號了。

  • 6 # 精神心理Dr山石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在日常工作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

    有健康的人,也有不健康的人

    其中

    有一種叫“自戀型人格”的人

    他們最獨特的表現就是----極度的自我為中心

    自戀(Narcissism)一詞源於希臘神話,少年納西索斯(Narcissus)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水仙花。

    膨脹型自戀者(厚臉皮),往往採取兩種主要的防禦機制——理想化(把自己想象的十分完美,就像世間獨一無二最美的一朵水仙花)和貶低(對他人的極度貶低)。在他們心中,他人的做法往往都是錯誤的,只有自己是對的,或者他人總是被放在一個非常低的位置。

    他們的情感世界中非黑即白,表現的非常極端。

    要麼羞恥、嫉妒、自卑,要麼傲慢、浮誇或者看不起他人,他們的世界裡並不存在的中間地帶。

    但其實,在自戀者體驗到的種種情感中,最為突出的兩種情感是——羞恥和嫉妒。

    也就是說,當TA感到他人比自己要“好”時,TA會體會到“嫉妒”的情感,自發啟動上面提到的防禦機制----貶低他人,認為他人做的都是錯的。所以並不是說他人做的不夠好,而是自戀型人格的人本身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菠菜炒粉條的涼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