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205376837周豐收
-
2 # BV瘋言瘋語
隨著辛亥革命的第一聲槍響,統治中國長達300年的大清帝國轟然崩塌,曾經崛起於草原,揮師南下,入主中原的豪邁氣概蕩然無存,從當年所向披靡的八旗驍勇,到辛亥時期的不堪一擊,清朝軍隊為什麼會墮落到如此地步?
原因一:將軍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這就是常言說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自清軍入關開始的前100年,清朝軍隊基本沒有閒著,蒙古、俄羅斯、臺灣、西藏、新疆等等戰爭打了不少,八旗軍的威名也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八旗軍更是如日中天,四海之內皆都俯首稱臣。
原因二: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
該打的都打了,不該打的也嚇唬住了,沒有敵人了咋辦?那就休養生息安身立命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子們馬革裹屍的為子孫打下了基業,總要享受享受吧,常年遊牧於草原的八旗子弟安定下來,被中原的花花世界衝昏了,哪裡還有枕戈達旦、刻苦操練一說,刀劍入鞘,馬放南山,大千世界,其樂無窮。所以說,太平日子過久了,也就沒有什麼銳氣可言了。
原因三:閉關鎖國、軟如累卵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在晚期完全與世界的進步脫節,科技的落後可以在學習中彌補,但思想上的落後就是捱打的最好理由。由於晚清政府的腐敗滲透到軍隊當中,剋扣軍餉已經成為軍官們的常態。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軍隊已經是積重難返,李鴻章的湘軍雖說具有戰鬥力,但在打下南京後也是戰意全無,袁世凱的北洋軍被稱為“袁家軍”,成為了私人武裝。
清朝政府在痛定思痛之後,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期間確實是花費重金購買武器裝備,但再現今的武器裝備也是要由人來操控的,但是,清朝最最需要的就是忠勇彪悍、悍不畏死的“人”,因為當時的人,心已經飛了。
-
3 # 家郭山河
“清軍的戰鬥力前期那麼強”的依據何在?1619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以6萬對杜松部3萬勝,以6萬對馬林部1.5萬勝,以6萬對劉挺部1萬勝。明軍損傷大半,後金損傷不明,但從其長達兩年無大的軍事行動看,也是傷亡不小的。
1621年渾河之戰,三萬於後金主力對戰3000戚家軍與4000白桿兵,戚家軍白桿兵全軍覆沒,後金傷亡上萬,此後長達5年無大的軍事行動。
以上兩者是野外遭遇戰,後金軍(即清軍)在人數絕對佔優的情況下併為取得絕對優勢的戰果。
1626年寧遠大捷,後金軍(即清軍)以6萬對2萬進行攻堅戰,死傷近2萬,大敗而歸。
1627年寧錦之戰,後金(即清軍)傾巢而出共6萬於眾,功錦州30000守軍,不下,攻寧遠與明軍在野外遭遇,不勝,明軍無甚損失,清軍具體傷亡不詳,估計也沒啥傷亡。
1640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清軍11萬對明軍13萬,明軍陣亡近6萬,僅餘關寧軍主力3萬餘退守寧遠山海關。清軍傷亡不詳。
之後就是明朝覆滅,清軍與吳三桂入關的事,平定中原主要是吳三桂軍乾的,和清軍沒有太大關係,也不一一列舉。
以上5場清軍與明軍的關鍵戰役,2大勝,一慘勝,一慘敗,一小敗,結果是3:2。看不出有多強,這還是在明廷腐敗無能指揮不力的情況下取得的。對比大多數大王朝崛起的戰績,也就勉強算合格吧。
所以也就無所謂為什麼後來不堪一擊的說法了。它本來就不是什麼牛逼的天團,變得不堪一擊也很正常不過。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清朝初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確實彪悍!而這和當時環境是有分不開的關係的!首先是努爾哈赤初建八旗軍時,旗丁們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的。他們一直沒有脫離生產勞動和練兵習武,因此才能保持戰力。其次是八旗軍初入關時,只有憑軍功才能獲取大量的戰利品。在物質條件的刺激下,人的慾望和潛力都被激發出來了,所以"從龍入關″之時,鬥志才會昂仰。第三是清朝前期在八旗子弟大部己因為腐化而失去鬥志後,有漢軍綠營的及時補充。別看這些綠營兵的待遇遠不如八旗軍,但是戰鬥力卻是很強的。在清朝前期的大量內戰、外戰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清朝後期清軍戰鬥力的喪失,也是有著幾個原因的!首先是在″歷史王朝週期率”的作用下,清王朝後期也己經整體腐化墮落了。各方面的弊病積累得太多了,簡直是積重難返了!而這種風氣當然也會傳導到軍隊中,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己經衰落到了一定程度,簡直難堪大用。因此太平天國起義,要取清朝老命時,明知漢族地主建立武裝會有"尾大不掉″之險,清廷為應急也只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組建″湘軍"″淮軍″之類的“勇兵″作為鎮壓太平軍的主力。其次是因為清朝未期主要是應對外國軍隊的侵略,但是由於清朝的改良步伐太慢,只有被揍一頓才會進一步!導致清軍無論從體制上還是訓練上或是兵員素質上,都全面落後於列強國家的軍隊。在這種"士兵不知為誰而戰″的情況下,還能指望這些扛著新武器的舊腦袋在和列強的戰爭中取勝嗎?其三是,在清朝末年經過了"甲午大戰″的失敗和"庚子之亂″後,雖然也開始組建"新軍″,全面使用歐洲方式訓練部隊,而這些新式軍隊的戰鬥力要遠強於那些舊式軍隊。不過卻為時己晚,因為在"辛亥革命″時,大部份新軍都傾向了革命!因此清廷苦心訓練的新軍反而由統治者期望的"守門人″變成了″掘墓人″!
由此可見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朝未期因為不思全面變革改良,壓制進步,所以才會導致覆滅。而這己經不僅僅是軍力強弱的問題了!
-
5 # 拯救髮際線
從努爾哈赤時期一直到宣統三年,清朝的軍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八旗軍制(從皇太極時期開始逐漸的引入綠營兵制,而且無論八旗還是綠營都是世承的,所以初始階段的兵制還可以總結為世兵制。)
2.勇營制度(電影《投名狀》裡的清朝兵制就是勇營制度,但是在這個時期八旗制和綠營制度依舊存在,只是主力軍轉變成了勇營。)
3.近代兵制(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上下認為非但八旗和綠營制度無可救藥,而且勇營制度也不是很可靠,於是開始進行軍制改革,另練新軍。大家都比較瞭解的就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
其實根據軍制的改革變化來看,清朝的軍力並非一路向下的,而是一個起伏變化的過程。但是清朝的軍隊之所以給我們一種腐敗的感覺我覺得主要原因並非軍隊腐敗而是因為用兵的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腐敗導致清朝軍隊到了近現代逢戰必敗(當然也贏了幾場,但是已然挽回不了清朝的頹勢。)
1.為什麼入關前八旗軍勢如猛虎?這個問題最好回答,因為那時他們正處於一種“創業階段”,而且最重要的是滿族人輸不起,其實瞭解那段歷史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清軍入主中原簡直就是運氣爆棚,以清軍的實力只要輸一場可能就輸個底朝天,但是天命就是這麼無常,清軍以小吞大竟然贏了。當然也真是因為這種危機感,使得當時的滿族上下團結一心(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內部的爭權奪利當然也會存在,但是沒有影響大局。)而且正是八旗這種制度,使得滿族全民皆兵,軍事和生產相結合,大幅度提高作戰效率,相比之下明軍之間的相互掣肘,立馬相形見絀。
2.清軍戰力的第一個衰敗期出現在入關之後,入關後掌權者為了優待出生入死的兄弟,給予了八旗非常大的好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如此八旗軍從下山猛虎變成了遛狗逗鳥之徒,這個時候何談戰鬥力。所以康熙平三藩時就遇到了及其尷尬的事情,於是入關後的主要戰力從八旗變成了綠營。
3.因為制度原因(綠營和八旗一樣都是世兵制,是個養老的好去處。)綠營也衰落了,所以乾隆嘉慶年間綠營鎮壓白蓮教起義時的表現簡直無可挑剔的差勁。
4.後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差點把清朝推翻,但是八旗和綠營都不可堪用,所以曾國藩開始建立勇營制度,勇營制度應該屬於募兵制,剛開始的時候戰力爆表。當然也可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原因,和外華人打起仗來簡直就是有辱先人。
5.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雖然有了募兵制,但是因為清廷的政治狀況很糟糕,領導人爭權奪利,為了一己私利危害國家利益,用曹劌鄉親的話說就是“肉食者鄙”。所以和東邊的島國小日本打了一個窩囊仗。
6.於是開始了近代兵制,這個所謂的近代兵制主要是學習德國和日本的制度,最著名的就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但是因為政治腐敗,清朝皇帝並沒有能力完全掌握這隻隊伍。
總結起來清朝早期的軍隊戰力爆表是因為各種資源能夠統合起來,後期戰力下降是因為掌權者無法實控軍隊,也沒有能力合理的使用軍隊。
回覆列表
很簡單:你去問問慈禧太后就行了,一個光知道為滿人服務的朝廷,不為整個天下人辦事的滿清政府,又是一個私慾極重的老太太當政。能辦了什麼人事?除了禍國秧民以外,一幫封建思想極嚴重的政府官員,除了賣國就是光知道打內戰。那幹得了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