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霄曉
-
2 # 小米老師帶你學好數學
誦讀經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中國古代人民總結出的關於讀書和寫作之間關係的經驗之談。現行初中語文課本里採用了許多古代和現代語言大師們的經典之作,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仿寫的資源,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寫不是抄襲,也不是生吞活剝式的搬用,而是在讀中領會其精神和風格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拿來”。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流沙河的詩作《理想》第一節時,我列出下列思考題供學生探討:
第1小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你能用“理想”或者自選詞語打頭,模仿第一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寫幾句話嗎?
學生在讀懂使用了比喻,頂針的修辭後,仿寫出:
“愛心是風,捲來遮陽的雲;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蔭。”
……
比較複雜的句式,是模仿某篇文章的寫作技巧。如《土地的誓言》中,東北作家端木蕻良以“當我……當我……當我……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我想起……”的句式,用家鄉特產和特有的景物疊印組成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寫出了作者眷戀故土,思念家鄉的熾熱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後,我進行了一次仿寫訓練。首先,要學生口述我們家鄉有哪些特產,哪些景物,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然後要求學生以文中的句式,用家鄉特產和特有景物來抒發思念家鄉之情。
同學們的寫作靈感瞬間被點燃,他們寫出了許多精美的片斷。
二、細品美文,以讀悟寫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段落寫法都很有特色,教師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讀,讀出語感、讀出共鳴,悟出寫法。要積極引導學生“一文多讀”,從點、面、立意、結構、語言等多角度挖掘出其中的寫作技巧,讓它“物盡其用”。
例如,教學《春》中“繪春”這段時,在初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前提下,我指導學生細細品讀深思,達到品味美句,內化成素養的目的。同時,我要求學生:
1.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再細細品讀,邊讀邊思,談出感受。
2.在這一章節裡,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找出來讀一讀,談談應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妙處。
3.作者在抓住景物特點的同時,寫景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找出來品味。
在品讀、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們紛紛談出自己的感受:
甲學生:我透過仔細品讀,在我面前展現出幾副“春”的畫卷,使我感受到春天裡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結合我家鄉的情況,在我的頭腦裡也有了“春”的輪廓,寫作素材。
乙學生:透過我反覆的品讀,品味,更換詞語,反覆對比,基本學會了應用修辭手法。在我今後的作文中,我會靈活應用修辭的,這樣就會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
丙學生:我學會了作者怎樣寫遠景,近景,怎樣“動”、“靜”相融,相信我在作文中會體現這些知識的。
三、化零為整,讀寫雙贏
教學中,教師可與學生一道,將學生學過的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或某一類有相同之處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形成整體的感知,從中發現有規律性的東西,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寫作。這樣做,讀和寫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既拓展鞏固深化了“讀”,也為“寫”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材料,可謂讀寫雙贏。
-
3 # 鄭琪
讀是寫的基礎,為厚值寫的基礎,就要有選擇地讀,帶著問題讀,不斷積累,集腋成裘,厚積薄發。
積累到一定時候,就可以仿寫了。進行同題作文賽,同樣一件事,放在自己眼裡,怎麼想,怎麼寫。
多留心開頭,比較開頭的寫法。一片落葉,別人想到什麼,自己有何感觸?邊學邊思邊練習,很快就會有不錯的收穫。
-
4 # 教育者山坡羊
讀與寫怎樣結合才有效?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中,兩個最重要的內容,但傳統教學中,多數語文老師又把這兩者硬生生的割裂成相對獨立的兩塊。
這樣的語文教學,老師和學生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不樂觀,我們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從“讀”的角度來看“讀”就是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本來我們面臨的都是一篇篇精美的優秀作品,這些優秀的作品,不僅有助於培養我們高雅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
只要老師“教”的得當,完全可以讓學生的“寫”也可從中受益。我們可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問題書面化
在閱讀課上,我們可以試著把問題書面化。平時,課堂上的問題,學生總是口頭上答一答就過去了。
一般情況下,學生口頭上回答問題,由於時間緊,來不及多考慮,所以,學生回答都比較隨意,但如果要換成書面語來回答,學生則會自覺的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長久下去,學生的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可能會有很大提高,而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說是寫作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2.寫作讀後感或人物評價
學完一篇課文,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寫作讀後感或對課文中的某個人物進行評價。
由於,課文是剛上過的,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比較瞭解,這個時候,只要老師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再安排學生寫作讀後感或對其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學生相對來說可能也有話說,這比老師毫無目標的給學生指定一個寫作題目要有意義的多。
3.對文學類作品進行續寫、改寫或縮寫
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就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看來,我們的先輩們早就發現了“讀”與“寫”之間這種不簡單的關係,只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落實而已。
就一篇文章而言,我們不僅僅是可以學到一定的字詞和句子,只要我們善於總結,一篇文章的意義遠大於我們所關注的內容的理解。
對文學類的作品,我們可以進行續寫、對較長的內容可以進行縮寫,還可以從不同人稱的變化入手進行改寫等等。
總之,只要我們肯動腦,你就會發現課文給我們提供的那些文章,確實有極高的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意義。
4.對古詩文進行擴寫或想象訓練
古詩文的教學,同樣,平時我們多隻注重內容的理解,和審美鑑賞。但古詩文同樣可作為寫作訓練的素材。
比方說,許多詩詞,由於格律的限制,寫的很精煉和簡短。但每一首古詩詞多有完整的情節,我們可以讓學生透過想象,把它變成一篇文章,等等。
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有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5.改題訓練
好的文章先有好的題目,每篇文章都可以讓學生試著去為文章改題目,慢慢的學生自然就能學會為文章取一個好名字的本事。
而無論在什麼樣的考試中,文章題目取得好的,基本已成功了一半!
6.在閱讀中積累好詞好句或寫作素材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多注意積累好的字詞句和段,這個是大多數語文老師能夠做到的。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更要積極的提倡和推動學生把平時積累的那些好的字詞句和段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只有這樣,積累的那些字詞句和段才有意義,才能發揮更大的效力!
二、從寫的角度說要想寫好,首先還必須從“讀”入手。這裡,就不僅僅是課本內容了,“讀”的內容愈多愈廣泛,思維也可能愈開闊,寫作起來可能也就愈省力。
反過來說,看到多,寫的多,又能進一步不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讀”與“寫”本來就是不可分的,他們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記著葉老的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至於能否把這個“例子”用好,用到極致,這恰恰是區分普通老師和優秀老師的“分水嶺”。
回覆列表
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是帶著寫的問題讀,看範文的結構、層次、語言和立意,體會自己寫存在的差距,有針對性的整改提高:二是帶著範文的脈絡去寫,彌補差距走向成形:三是在此基礎上,精讀勤寫,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