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釋予文化

    心理學研究面很廣,本人推崇中華傳統文化心理學,因為國外的心理學領域只是從醫學派生出來,而中華心學泰斗王陽明所涉及的心理學之深奧之廣泛到目前都沒有哪個專家權威說自己研究透了,西方更是連做徒弟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好東西還在東方文明,推薦瞭解關於王陽明的書,至於邏輯學,維特根斯坦著《邏輯哲學論》推薦給您

  • 2 # 小播讀書

    這樣的書其實很多,比較經典的是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以及《樂觀的偏見》、《知識的錯覺》、《遺失的智慧》、《選擇的悖論》這本書稍微早一點,另外,最近的新書《對賭》也非常精彩。我可以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思考,快與慢》,以及《對賭》。

    首先是《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卡尼曼,他是著名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擁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是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現代經濟學是以理性經濟人為基礎的,認為人都是充滿理性和並且自私自利的。而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則提出,我們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性,而且在面臨選擇和決策時,經常會陷入認知陷阱。我們的一生充滿了選擇,有人說人生即選擇,但作者告訴我們,我們大部分的選擇其實都是不理智甚至是錯誤的。為什麼我們通常認為被閃電擊中的機率比食物中毒要小?為什麼我們認為明星的離婚率更高?為什麼加快散步速度會使我們的連貫思維能力下降?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這正是今天要告訴你的內容。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作者告訴你,我們的直覺和記憶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可靠的。大腦存在兩套完全不同的決策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憑直覺、記憶、聯想和簡單的因果關係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它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和內在情緒的影響而產生偏見;而系統2是理性、謹慎的,但它是緩慢,且費時費力的。本書作者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相當懶惰,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決策都是由系統1做出的,所以會產生很多認知偏見。

    其中我們的認知偏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啟發法”而導致的認知偏見;第二類是因為“過度自信”而導致的決策錯誤。

    啟發法有很多表現形式,包括錨定效應、可得性偏見、情感偏見等等,但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大腦的系統1擅長自動地識別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即使這種因果關係並不存在。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一項研究對美國3141個縣的腎癌發病率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發病率最低的縣差不多都位於中西部人口稀少的鄉村,這些地區是共和黨管轄的區域。

    我們大腦很快會展開聯想,你很容易認為,人們腎癌發病率在中西部的鄉村較低,是因為那裡的空氣汙染少,水的質量好,食品沒有新增劑等等;那如果,假設研究結果顯示,發病率高的縣位於中西部等人口稀少的鄉村呢?你推理的原因可能就變成,因為中西部的鄉村生活貧困,醫療和衛生條件差,導致了腎癌的高發。不同的結論,我們會去尋找不同的原因,而很有可能這種因果關係並不存在。

    錨定效應在我們生活中也非常普遍。比如先給受試者看一組10-65之間的數字,然後問受試者,非洲國家佔聯合國席位的百分比是多少?大部分會說25%-45%之間,就是我們之前的錨定資料起了作用。我們大腦天生不善於獨立對一件事情做出判斷,透過比較來判斷是我們的天性。比如我們買了一件衣服1000元,我們並不知道買貴了還是便宜了,但是如果你看到同事買了同樣的衣服花了200元,你就很容易知道你買貴了。在生活中,不管是商品定價還是商業談判中,我們都隨處可見錨定效應的存在。

    另外一個讓我們做出錯誤判斷的因素還有:過度自信。這是人類普遍的天性,就像90%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高於平均水平;95%的教授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要比其他人好;另外有調查分析發現,大型企業的財務主管對股票市場的短期走勢一無所知,他們估測的值與真實值的相關係數接近於零。不管是專家還是普通人都一樣會過度自信。那為什麼會導致過度自信呢?過度自信是“眼見為實”的一種表現。在估測時,我們會依賴大腦呈現的資訊並構建一個使評估合理、具有邏輯的解釋。在預測和規劃時,我們不太可能採用,我們根本沒有想到的資訊。這導致了我們只看到或者關注到了,我們只想關注的那部分資訊,形成了比較盲目樂觀的預測。

    第二本是剛剛出版的新書《對賭》,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博士:安妮·杜克。除了心理學博士的身份外,安妮·杜克還有一位職業撲克賽世界冠軍,而且還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世界撲克系列賽冠軍和NBC全國單挑撲克冠軍賽冠軍的女性選手,她的職業生涯榮獲的獎金就超過400萬美金。

    這本書的書名是“對賭”,你可能認為這是一本教你如何賭博,甚至在賭博中如何贏錢的書,那你就錯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資訊不足時如何做出高明的決策”,所以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提升決策水平的書。

    說到決策,我們是在熟悉不過了,我們每天都要做出無數的決策,小到早餐吃什麼,坐什麼車上班;大到人生伴侶的選擇,和職業方向的決策。我們每天都在做決策,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理解決策。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有評估機構根據民意調查,預測特朗普勝算大約是30-40%,而希拉里的勝算高達60-70%。但最終我們都知道是特朗普贏得了美國大選,後來就有很多人抗議,甚至抨擊評估機構的預測是錯誤的。同樣的例子,如果現在擺在你面前兩個選項,選A的成功率是65%,而選B的成功率只有35%,根據科學的分析,你最終選擇了A,但最後發現結果B才是正確的。我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經過合理分析和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往往得到了錯誤的結果。這是因為我們搞混淆了什麼是決策錯誤,什麼是運氣不好。

    作者曾經擔任過業餘撲克比賽的評論員,有一次她告訴現場的觀眾,當前這個局面,A選手贏的機率是76%,B選手贏的機率是24%。結果最後B選手贏得了比賽,當時就有觀眾說作者預測錯了。而作者說,這並不是預測錯了,她已經說過了B選手有24%的可能性獲勝,現在B選手贏了,這只是說明這個機率為24%的事件發生了而已。而實際上包括包括撲克比賽的任何比賽中,真正的高手對決,往往決定比賽勝敗的因素中,運氣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關鍵的因素,還是習慣以成敗論英雄,以結果去反推決策質量的高低。

    實際上,科學決策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區分什麼是運氣不好,什麼是決策錯誤,要注重決策水平的高低和決策過程的合理性,而不僅僅是看最後的結果。因為只有從過程去分析和總結,才能真正提升決策水平,而從結果去分析,往往會被運氣這樣的不確定因素所誤導。

    但要接受不確定性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說“我不知道”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在學校裡“不知道”會被認為是失敗的學習結果。要承認我們對某件事的無知和不確定常常被冠以惡名,而實際上,知道並承認自己的無知是一種大智慧。就像古希臘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而物理學家麥克斯韋也說過:完全自知的無知是每一次科學進步的序幕。

    所以,當我們表達“不確定”的時候,其實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客觀事實,而承認不確定性正是我們接近客觀事實的關鍵步驟。另外,接受不確定性有兩個好處,首先“我不確定”僅僅代表一種對世界更準確的描述;其次,當我們接受了自己對某事物的無法確定的時候,就不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中,讓我們去用機率思維看待問題。回頭想想,你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比如我們進行了正確的投資,但遇上了金融危機,導致你損失慘重,所以你後悔你自己當初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比如開始那位本來做出了正確決策的CEO,但從結果來看,他反而認為自己做了一個糟糕的決策。

    就像作者所說,優秀的撲克玩家和英明的決策者之間,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深知世界是無常和充滿未知的。他們也清楚,自己幾乎不可能確切知道某件事情將如何發生,他們需要接受這種不確定性,並試圖弄清楚這種不確定的程度和機率,然後根據不同的結果發生的機率來做出最佳的決策,這才是一名優秀決策者的基本素質。

    好了,以上兩本書的推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曉來寒雨晚來風

    看看王陽明的巜知行合一》,他的心學是透過他一生的實踐而出的,他主張出世,建大業,這需要很強的人生規劃和強有力的執行力。

  • 4 # 郭冬菊的原創文學

    有《人性優點全集》 《成功緻富全書》

    《人性的弱點全集》等。象《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他是邏輯思維和犯罪心理學結合的書。我所羅列的那三種書,是受眾面很廣的邏輯思維和心理學結合的好書。這些書能矯正自己的心理,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無論潛意識或無意識中,都有邏輯性東西在執行其中。這些書的內容把人的心理發掘到細微如發,建議大家讀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菇雞肉芹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