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室裡的抽屜

    《格爾尼卡》不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對和平的吶喊。

    它描繪的是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表達了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以及對戰爭的厭惡。

    創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

    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隨即拿起畫筆,畫出了這幅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畫面解析

    整體看畫面僅限於黑、白、灰,十分壓抑,畫面中的人、動物面色猙獰,幾近絕望,彷彿都能聽到裡面的尖叫聲。緊湊的構圖與誇張的變形表現了在暴力和混亂衝擊下人們的恐慌和痛苦。

    接下來讓我們依次解讀其中的含義:

    ①畫作最左側是一位懷抱死嬰嚎啕大哭的母親。女人的臉龐極度扭曲,尤其是鋒利的舌頭體現了她的悲痛欲絕。

    ②在女人上方,有一頭木然屹立的牛。畢加索曾解釋:“牛代表殘暴和黑暗,馬則代表人民”。在西班牙鬥牛的文化背景下,牛通常代表妖魔,所以畢加索以牛代表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

    ④房間上有一隻光暈呈現鋸齒狀的燈泡。光線強烈折磨著馬,象徵了投落在格爾尼卡的炸彈;也像一隻眼睛看著此處發生的暴行。

    ⑤牆上刻著一個只和平鴿,它的身體部分的牆有一道裂縫,光透了進來,也代表了希望。

    ⑥馬的右側手有一個手拿油燈,漂浮著的女人,看上去照亮了喧鬧的畫面。而且,燭焰與燈泡是緊挨著的,象徵著光明的到來,這就更給了身處痛苦與絕望的人們以希望。

    ⑦右下方一個女子拖著受傷的腿,茫然的看著那個燈泡。

    ⑨畫最下面是一位倒地計程車兵。可見這位士兵的頭和手臂都被切了下來,加上士兵變形的左手,將戰鬥之慘烈與士兵之英勇表現得淋漓盡致。

    ⑩士兵另一隻手上的斷劍與小花,斷劍象徵戰鬥失敗了,但小花的存在卻象徵著希望。

    這幅畫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鮮明、最強大的反戰繪畫之一,畢加索用自己的風格完美的詮釋了它。

  • 2 # 美苑繪趣

    《格爾尼卡》,畢加索1937年創作的油畫,是畢加索創作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正是1937年德國空軍對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狂轟濫炸,造成當地大量無辜居民的傷亡的畫面。德國法西斯的殘忍暴行激怒了這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畫面中那些抽象誇張的人物好像就是在吶喊,好像在想人們訴說著什麼,這估計也是表達出畢加索對於德國法西斯野蠻暴行表達出一種無比的憤怒和譴責的心聲,所以他僅用極端的時間,便完成了這幅極具有意義的畫作,使這副作品充滿了豐富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 3 # 羅蘭桑

    [格爾尼卡]是1937年畢加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創作的一幅最著名的大型壁畫。

    《格爾尼卡》尺寸:339·3 X 77·66 作者 畢加索

    1937年4月26 日,西班牙內戰間,德國的轟炸機對西班牙北部巴克斯市的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三小時的轟炸,整個城鎮化為平地。

    畢加索在決定畫這幅畫揭露法西斯暴行時說,“當我描繪那幅將被稱之為[格爾尼卡]的畫作時,我清楚地表明瞭對那個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於是這幅表現“暴行對人民的摧殘”的圖畫,被作為“畢加索式的哀悼”而載入美術史冊。

    畢加索的這幅畫是運用立體主義的變形、錯位和超現實主義的象徵手法畫成的,它表現了人民的痛苦、受難和法西斯的獸行。

    畫家把驚恐、憤怒、悽慘、殘酷等多種感情立體地、交織地展現出來。這裡有燃燒的房屋、絕望的呼叫、死亡的戰士和兒童,驚恐的婦女和絕望的母親。

    畫的中間是一匹身上有裂痕的受傷的馬,畫家自述這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徵,它代表受難的西班牙。馬腳下仰臥著一名死去的戰士,右手握著一柄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的鮮花。左端是仰天哭嚎的母親,懷裡抱著死去的孩子。-她背後站著一隻舉首顧盼的牛,臉上露出殘忍的獰笑,畫家自述這牛乃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徵。牛頭與馬首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啄的鳥。畫的右端有人舉起雙手,象是被火焰圍困,另一婦女正向著畫面中心衝去。另一披髮的婦女從視窗中伸出頭來,手裡掌著一盞燈舉近馬頭。在這一切之上,是一盞閃亮的電燈,發出鋸齒狀的強光,照耀著這血腥的場面。

    整個畫面的底部是封閉的,高處則是開放的,其中造成許多空隙和缺口,例如婦女的雙臂、手執油燈的婦女、馬首的嘶鳴、豎起的牛角與尾巴等。由於構圖的向上突起,產生超越上升的感覺,貫穿著誇張激烈的運動。

    全畫用黑白灰組合所造成的畫面的搖曳和意象的恐懼,形象的分解歪曲,曲線和銳角的對比交錯,支離破碎的層次組合,給人以一種騷擾動亂、暴烈恐怖和天崩地裂的強烈印象…。

    這幅畫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後,於四十年代借展美國紐約現代博物館。

    1981年9月,遵照畢加索生前留下的遺言,此畫已歸還畫家的祖國西班牙,現珍藏於馬德里PRADO美術館。

    20191023晚於長春

  • 4 # 孤獨的人209381559

    筆枷索的《格爾尼卡》具有什麼藝術內涵,細節如何理解?筆枷索的不朽鉅著《格爾尼卡》作於西班牙內戰期間。當時,支援佛朗哥法西斯軍隊的德國干涉軍,慘無人道的對西班牙一個名叫格爾尼卡的小鎮,進行了無差別的轟炸,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筆枷索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憤怒的創作了這幅千古鉅著。這個哀嚎著的女人身邊站著的這頭牛,應該就是畫家用它來隱喻滅絕人性的德意干涉軍。媽媽手中的死去的孩子和倒在地上的人,象徵著西班牙人民正在飽受著佛朗哥和德國、義大利法西斯干涉軍的血腥屠殺。把頭伸出窗外的婦女,還要那盞不曾熄滅的電燈,暗喻著西班牙人民心中最後的理想,是不會破滅的。嘶叫的戰馬,象徵著西班牙正在戰火中痛苦地掙扎。嘶吼的戰馬、犧牲倒地的戰士、不滅的燈光,象徵著當時西班牙所遭受的苦難,以及西班牙人民對和平與幸福的不懈追求。……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可恥的向法西斯德國屈膝投降後,僑居法國的筆枷索,也開始和德國佔領軍直接接觸了。有一天,一夥對筆枷索的作品感興趣的納粹軍官,在筆枷索的住所了看到了《格爾尼卡》的複製品。歎服之餘,一個納粹軍官問筆枷索:“這幅畫是您的傑作吧?”畫家冷冷地回答說:“不,這才是你們的傑作!“

    在筆枷索在世的時候,佛朗哥還沒有一命嗚呼,西班牙的法西斯統治還在繼續,《格爾尼卡》就一直存放在美國。直到1980年代,西班牙的民主政體已經確立穩定之後,《格爾尼卡》才從美國返回她的祖國西班牙。而畫家生前希望祖國出現一個民主政權的心願,也終於實現了。

  • 5 # 贛州客家紙雕文化藝術

    它描繪的是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表達了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以及對戰爭的厭惡。

  • 6 # 藝言說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的畫作,這幅巨型油畫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無辜人群為背景,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藝術特色: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表情扭曲的呼號者、鋸齒般的燈光、瀕死長嘶的戰馬……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出無盡的陰鬱與恐怖,和對人類苦難的悲憫。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歷史名城格爾尼卡被納粹德國空軍夷為平地,憤怒的畢加索用半年時間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作為對法西斯暴行的控訴。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 7 # 輕鬆聊藝術

    為什麼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會讓你覺得恐懼?

    其中文章內容包括: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創作歷史背景,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作品本身的內容: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的作品引用,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聖母憐子》對比;構圖和其他的細節部分的解析,以及為什麼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較之其他同樣記錄“1937年西班牙內戰”的寫實類繪畫更加令人為之震撼。

    我相信我的文章可以詳細解答你的疑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海帶絲和和海帶絲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