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末的那次由小冰河時期寒冷期引發天災,大旱直接引發了李自成起義和糧草問題,如果不是那次天災的話,明朝會延遲滅亡麼?
9
回覆列表
  • 1 # 正其居

    不會受影響,從三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一是小冰河時期的概念,二是小冰河時期對明王朝的影響,三是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所謂小冰河時期是長期溫度處於相對較低狀態,導致氣溫下降,生產條件變得惡劣,糧食產量較低。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

    明王朝此次小冰河期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在它的巔峰時期,北歐一帶饑荒肆虐。有人認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饑荒中喪生。

    但據此以為,小冰川時期對明王朝滅亡具有重要影響卻為時尚早,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小冰川時期是一種氣象學概念,它持續時間長,相對於人類活動,是一個非常慢的漸變過程,現代社會有更為先進的觀測技術和更為豐富的資料積累,尚且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判斷,更不要說在農業社會,緩慢漸變的溫度變化給了社會生產充足的適應過程,使人類的各種努力完全可以抵消低溫對生產的影響。

    事實也能提供依據,根據郭松義先生《明清時期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一文中引用的資料和得出的論點可知:鑑於種植兩季稻的普便推廣和農業技術的提升,明後期畝產略高於明朝前期,理由是後期的農業耕作技術和複種指數都較明初有所發展。試想,要是沒有足夠的糧食保證,明後期的桑、棉、麻、菸草、甘蔗等經濟作物種植也不會獲得如此明顯的發展

    還有宣府西邊的大同一帶,崇禎時,兵部尚書盧象升為解決那裡的軍食,曾大興屯政,據說可畝收1鍾[16]。鍾也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每鍾約相當3石。這樣的產量,即使在南方也不算是低產了。

    這就說明,雖然有氣溫的變化,並沒有直接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而且據《明實錄》記載,江南漕運總量長期變化不大,在北方人口不斷增加的條件了,說明北方新開墾土地面積在增長,糧食自足能力在緩步提高。而且隨著明長城的修築,和宣大薊遼北方防線的長期鞏固,使軍墾得以實現,大大增加了可耕種土地面積和有效耕地。再加上玉米和蕃薯都是明中後期從美洲輾轉傳入並適合在北方種植,使糧食種類得到進一步豐富,產量也得到提升。所以,因小冰川時期給明王朝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很不明顯,甚至可以忽略,而導致明王朝的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本身的階級屬性決定了的,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會經歷興盛-穩定-支撐-衰敗-滅亡的過程,人口膨脹、政權腐敗、體制僵化、土地兼併,導致國家機器停擺,走向滅亡。

  • 2 # 黑眼歷史觀

    也延遲不了多久。甚至不明顯。

    小冰河,是一個長期過程,從13世紀開始,只是到17世紀為最高峰,之後衰弱。

    明朝的問題,主要還是一些制度上的問題。

    比如戶籍制度上,明朝法制是限制人口流動的,出遠門都要介紹信之類的東西,後期朝廷控制力下降才有所鬆動。

    但是這樣導致了隨著人口的增加,大量的人口累積在農業上。。原本明初人口少,農村人口人均百畝地,還有大量的荒地,此時一個農民的產出的產品有大量剩餘,農民生活自然就好了。。但到了明中後期,農村人口人均幾畝低,一家人一年的農業生產,在風調雨順時,僅僅夠養活自家人。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減產。

    明朝的稅收又極度依賴農業稅。

    水利設施本來就不足,又由於朝廷稅收不足,而年久失修,旱澇加重。政府沒有重大改革來改變狀況,明朝末代皇帝崇禎還不斷增加農業稅,破產農民更多,國家也沒錢賑災。

    走投無路的農民最後形成起義在所難免,而軍隊差錢,國家鎮壓力量衰弱,鎮壓不了起義軍,國家遲早要玩完。

  • 3 # 半壺老酒樂悠悠

    明朝會滅亡是綜合因素,不是某一件事不發生就可以避免的;

    崇禎這個皇帝不好評價,說他好,他多疑的很,說他不好,他也是真想為大明做實事;他隨他老祖宗朱元璋,是個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殘酷無情的人;朱元璋能這麼折騰,那是江山剛打下來,為了坐穩江山殺了不少人,崇禎也來這套是行不通的,但他又很軟弱,優柔寡斷的很。

    他弄死了好幾個好將領,有那個兵部的尚書,皇太極來幹架,周延儒說殺個將軍提升士氣,崇禎眼毫不猶豫的把這個兵部尚書王洽給整到監獄裡折騰去了,王洽病死在獄中都不放過他,要各種追究責任,死完了還要訓論罪復坐大辟,就是死了完了還要用最嚴酷的刑法在死一遍,跟鞭屍沒區別。

    再就是袁承煥,滿人雕蟲小技挑撥離間一搞,崇禎又把他凌遲弄死了;

    還有熊文燦,這小子也是個帶兵打仗的能手,因為招撫張忠獻失敗,又被崇禎弄死了,這個好點,沒鞭屍也沒凌遲,給斬首了;

    那個趙光治軍嚴謹,作戰驍勇最後也被弄死了,因為崇禎聽信讒言加上這倒黴催的打了敗仗,真是一個天真的不能在天真的皇帝了。

    崇禎殺掉的好將領起碼有六七位,就這麼個貨,把能打仗會打仗的人都弄死,就算沒有小冰河時期,明朝也得亡,早兩年晚兩年的事;

    要想明朝不亡,除非小冰河不發生,加上沒有人民起義,加上崇禎不濫殺無辜,不優柔寡斷,加上崇禎整治好明朝的腐敗,那是不可能的,崇禎到死還覺得是奸臣誤國跟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寧願亡國都不接受李自成這個異姓王,順便把自己妻女都弄死,簡直了誒。

  • 4 # 南朝居士

    明朝滅亡跟小冰河沒有半毛錢關係。

    大明這麼大,哪年沒有災?有災不是問題。

    明朝的滅亡,是積重難返了,他也算是壽終正寢了,如果按照人的壽命類比,明朝也八十多歲了,一個八十歲的人,感冒死了,你總不能說他是因為感冒死的吧?

    其他方面不談,就談人口問題。

    政治經濟學有個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明朝末期人口多少?5000萬——6000萬人,當然,有的專家考證說過億了,不做評價。

    如果再看西漢末年人口、東漢末年人口、隋末人口、南宋末年人口、明末人口的資料,你就會看出,人口基本都在晚期達到峰值,也就是五六千萬人,然後數十年後土崩瓦解。

    特別是隋朝,隋煬帝年間,900萬戶,而李淵李世民時期,只有200萬戶,唐朝盛世就是這麼來的。

    清朝的盛世也是一樣,明末五六千萬人,清朝康熙初年人口才1500萬,這麼大的國家,養1500萬人,能不盛世嗎?

    為什麼這樣?農耕文明小農經濟的時代裡,生產力落後,經濟作物單一,土地量固定,糧食產量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說,中原王朝能養活的人口也是固定的,超過峰值,人和土地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清朝時候,很多美州經濟作物傳到中原,比如土豆、玉米、地瓜等,能養活的人口自然就更多了,但到了晚期,人口問題就爆發了。

    即使沒有小冰河期,人口問題能解決嗎?大一統王朝,如兩漢、隋、兩宋、明、清,人口都達到了當時土地承載的極限,矛盾自然無法調和,然後就是戰爭,人口大量消耗,只剩原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 5 # 朝史暮想

    “小冰河期”的確使得明代後期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加,災害程度加深。但卻絕對不是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圖:明朝地圖

    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

    我中華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試問哪朝哪代哪年沒有自然災害?為何偏偏到了明末,所謂的“小冰河期”就不斷被後世提起,甚至能夠上升到造成明朝亡國主因的高度?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封建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強盛滅亡,其實都有其自身的歷史規律,這是那個時期,社會經濟屬性所決定的。

    而不論後人如何褒貶清朝,它都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是無法分割的,也是不容分割的。而女真族,亦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圖:剃髮令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課題。無數後人都在研究這個課題,也有諸多的研究成功,其闡述角度,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民族政策,等等,例黨爭,土地兼併,流寇,女真南下,強人政治格局的崩塌,軍隊忠誠鏈的斷裂,政策方針的失誤,官場腐敗,行政效率低下,皇帝剛愎自負,人才儲備斷層,衛所制度的沒落,宗藩問題惡化,等等等等。

    當然,也要上因為“小冰期”,極端災害氣候的出現和長期持續,比如糧食作物的減產,因為氣溫下降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還有伴隨的乾旱,鼠疫等,但這只是明朝滅亡眾多原因之一。即使沒有遇到“小冰期”,明朝也是積重難返,依舊會滅亡。

    圖:崇禎 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馬斯克考慮私有化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