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尊師重道效仿“周文王三臨渭水求師問策於呂望”的方式三顧茅廬與諸葛孔明隆中對策,諸葛亮未出草廬就已幫老劉備策劃出了三分天下的經營方案,後並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被世人傳為佳話,如何看待歷史上姜子牙、伊尹、諸葛亮等奇人異士對天下局勢的判斷能力和作用?
9
回覆列表
  • 1 # 天下唯醫

    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奇人,知識淵博,又有治國的能力,打仗,文學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詣。但過度吹捧甚至神話諸葛亮就不太好了。諸葛亮說的在當時其實是一種天下大勢,很多人都說過類似的話,只不過別人三分天下的物件裡未必有劉備這種小人物。但別人的判斷並不錯,因為劉備能三分天下有一定的偶然性。天下大勢這種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很多人都看得出來。大勢是什麼,是事物的發展規律。瞭解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比如,很多孩子的家長都有接送孩子的習慣,據此我就可以推斷某些學校門口在放學的時候會堵車。這就是一種預測。只不過有的預測簡單,有的預測稍微複雜而已。天下大勢的預測實在算不上太複雜。如果你關注國際或者軍事新聞,你會發現很多人都能做一些預測

  • 2 # 都鐸781

    新人一枚,班門弄斧。感謝各位大佬批評指正。

    我有一位老師曾給我說,日後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哪個工作,你要找到屬於你的“道”,只要你順著你的“道”往下走,那不管你身處哪個行業,你都是可以做好的。

    《隆中對》裡諸葛亮雖足不出戶,但是卻一直關注著時事變化,並且根據客觀事實為劉備做出一個長遠的目標,同時還有一個現階段可實現的近期既定目標。如此才有了後來的三足鼎立的局勢。在這裡強行拔高一下,在日常生活裡,不論是工作還是人生,只要我們能分的清長遠目標並定出一個短期可實現的既定目標,並且肯付諸行動,那麼我們自己就也可以這樣,諸葛亮不出山便定出三分天下的目標並實現,我們也在某個人生階段成為自己的人生贏家,那時,你現在的計劃就像是屬於你自己的“隆中對”。

  • 3 # 三分鐘歷史角

    《隆中對》是中國古代非常經典的戰略規劃,而且也因為《三國志》的原因而傳承至今,傳頌度非常廣。不過《隆中對》不只預見到了短期三分天下的格局變化,還提出了長期願景。

    首先《隆中對》對當時的格局做了一針見血的分析。

    先說曹操的情況“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點明瞭曹操這個競爭對手很牛掰,有百萬軍隊,又佔據名分,而且還有謀略,所以暫時我們不和他搶地盤。

    接著說孫權的情況“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點明瞭孫權有長江天險的地利,民眾也依附,也有人才,所以他是我們對抗曹操的合作伙伴。

    再接下來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這裡點明瞭劉表、劉璋和張魯這幾個競爭對手不行,但是他們目前壟斷的市場是挺好的。

    然後《隆中對》制定了短期的戰略目標,我們可以先佔領荊州和益州市場。

    最後又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做企業願景了,是長期的企業目標規劃。

    所以2000年前諸葛亮已經具備了很清晰的戰略思維,已經懂得如何使用戰略來實現企業目標了,非常具有前瞻性。

  • 4 # 尹禾

    每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那麼區分這些看法好壞的標準是什麼呢?兩個字— —格局

    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

    如何理解格局呢?

    說今天菜市場的豬肉漲價了。

    一般人可能會想,又要多掏些銀錢了。

    有的人會想,畜牧業又有起伏。

    有些人會想,短期內CPI又將上升。

    還有人會想,農業結構不穩定發展,將會影響民計民生。

    好了,不用對號入座,不同的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素養,就會有不同的格局。上面幾種看法,我們看到了專業知識,也看到了不同的層次。就像一座金字塔,大多數人的思維在塔基,少數人的思維在塔身,極少數人的思維在塔尖,而處在塔尖的思維可以俯瞰整座金字塔。

    條件

    現在回到問題,為什麼姜子牙,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坐在家裡就可以分析天下大勢呢?因為他們不僅有俯瞰世事的格局,還有經天緯地的才華。

    何為經天緯地?不是才高八斗,也不是學富五車。這樣的人歷史上有太多太多,比如“才高八斗”就是用來形容曹植曹子建的,比如南宋朱熹、陸九淵,比如明朝楊慎、解縉,不如清朝紀昀等等。這些人學識很高,但是算不得經天緯地,支撐不了俯瞰歷史規律的格局。

    這種格局,需要精通的不只是文學、文采,還要經史子集、天文地理、五行八卦,洋洋涉獵。精通曆史才能看破興衰,知曉天文地理才能破解山河地脈,通曉五行八卦才能解析問題根源。

    在各個歷史階段,這種人才都會應運而生,我們熟知的有姜尚、諸葛亮、劉基。他們的脫穎而出絕非偶然,士兵的格局在於如何在戰場生存,將軍的格局在如何打贏勝仗,而戰略家的格局在國祚命運。

    棋盤

    對“格局”運用的最完美的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和張儀,便是窺破了權力爭鬥的本質,將各個勢力擺上棋盤,這棋盤便是格局,諸侯霸主不過是棋盤之上的棋子。

    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便能道破天下大勢,正是因為他跳出來形勢,站在歷史的高度,俯瞰著形勢的發展,從棋局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下棋的人。

    現實意義

    調整格局對我們也有很實用的現實意義。所謂當局者迷,當你醉心於眼前的某些事物不可自拔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以旁觀者的身份再去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也許就會得到新的感悟。

  • 5 # Perfectmatch

    由於《三國演義》過分的把諸葛亮的智慧形象誇大,導致我們有了一個假象,覺得他未卜先知,智慧超群,魯迅先生不也曾說諸葛之智近乎妖嗎?

    好了,我們來回答題目,在此之前先提個問,思考一下,隆中對真的是諸葛亮未出草廬前就提出來的嗎?

    在我看來,未必,而且很有可能這個策略是諸葛後來出於政治的需要,杜撰出來的,為什麼?且聽細細道來。

    首先,《隆中對》是劉備與孔明在密室內的談話,它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這也為後來的事件發展埋下了伏筆,你想,連關、張二人都未曾聽得過一字的談話,那是何等的機密,所以,在劉備生前,絕對沒有人會說《隆中對》如何如何。

    其次,劉備在荊州時,諸葛亮對外宣稱與《隆中對》類似的內容了嗎?沒有。奪取荊州的理由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再者,如果當時《隆中對》的內容流傳出去了,劉備還怎麼和劉表見面?劉備還怎麼入川呢?

    那《隆中對》是什麼時候被推出的呢?答案顯然是在劉備死後,為什麼是在劉備死後,根據當時的局勢,劉備死後,蜀漢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從理論上講難以成立。劉備生前一心要滅孫權,從某種意義上,劉備就是被孫權弄死的,在這種背景下,蜀漢想要和孫權聯盟,進攻曹魏只有找個正當理由,那理由是什麼呢?就是《隆中對》。

    隆中對被蜀漢政府推出後,就表明了一點,這是先帝仙逝前定下的方略,因此蜀漢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從理論上就成立了。

    但隆中對卻又是一份非常失敗的戰略分析。因為《隆中對》的價值,只是在劉備死後,給蜀、吳結盟尋找的理論指導罷了。

    如果是在出草廬前三分天下,那如此“完美的”隆中對竟然絲毫沒有分析,在關鍵時候孫權反水了,劉備應該怎麼應對。而且事實上,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備、孫權就圍繞荊州開始爾虞我詐了。

    隆中對的前半段內容,就是諸葛亮想告訴劉備,曹操很厲害,我們不能招惹他,孫權也不弱,我們也不能招惹他,劉表、劉璋比較弱雞,所以我們應該先收拾他們。

    後來的劉備,也的確是先佔了荊州,然後又佔了益州,並且在此基礎上,東和孫權、北伐曹操。

    可很顯然,就算沒有《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難道就會北伐曹操,或是東征孫權?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有沒有所謂的《隆中對》對當時的劉備來說,都必然會抓住機會入川的。因為劉備,似乎只有這一種選擇,沒有第二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率升高是好現象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