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stGO

    風俗還真的沒什麼,地方小不像一些有著地方文化的地方,唯一的風俗可能就是過年晚上的時候同一個家族的人要互相拜年吧、大年初一再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再次拜年,不過現在也漸漸變少了,以前都是行跪拜禮,現在基本上也就拱手禮+問好了!畢竟時代在發展,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也都在變,不變的就是對這些風俗的認識和理解了!

  • 2 # 豐之味

    就是中秋節上月的時候,桌子上面有三碗水或者三杯茶,小時候每次媽媽都叫我喝中間那碗/杯,她說喝中間的會變聰明的,所以每次都喝!

  • 3 # MaMiARuA

    最讓人暖心的就是家裡面做了好吃的,母親就讓孩子們端著給左鄰右舍送一點,給有老人的家裡送點。大都是一個油香,幾個包子,一碗燴菜一塊肉。現在雖然生活好了大家都不缺這個,但這個風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尊老愛幼,善待鄰里在孩子們心上從小就紮了根。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家鄉淳樸的人民。

  • 4 # 白浪

    每年的除夕夜我們都要“熬棉襖”也就是“守歲”基本上都是通宵或者凌晨一兩點睡,初一大家都早早的起床煮餃子然後就是拜年了。

    首先要給“乾爹”拜年,其實“乾爹”就是父輩們關係較好,在過年的時候把關係好的子女接到自己家過年(其實就是吃個早飯),給“乾爹”拜完年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基本上是同輩或父輩然後給爺爺輩的去拜年,一家接著一家一直要把“一門”都拜完,所謂“一門”就是同族,每去一家長輩們都會拿出瓜子花生糖果招呼大家。

    現在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每年難得都聚在一起,而且現在很多人在外地買了房子,以後恐怕聚在一起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 5 # 健行紀

    說到風俗,可能就是“姓氏節”吧!據說全國只有我們那裡會過這個節日。小時候最喜歡過這節了,可以去親戚家吃三天三夜,挺熱鬧的;現在過節都簡化了,基本都是一天或一餐,甚至很多人都不過(各種原因),慢慢的可能都會流逝了這些了。

  • 6 # 慢慢遊世界

    上海的主要景點:外灘、南京路步行街、陸家嘴、城隍廟、人民廣場、迪士尼樂園、動物園、田子坊、朱家角、上海辰山植物園、杜莎夫人蠟像、錦江樂園、世博園……太多了,說也說不完!

  • 7 # 華陽超哥

      華陽土席

    華陽土席是民間聚友節慶、婚喪嫁娶、祝壽、上樑、金榜題名、彌月等大型餐飲活動,在千年的傳承中形成了其獨特的餐飲文化,在秦嶺地區源遠流長。華陽作為儻駱古道上的重鎮,在餐飲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滿足南來北往客人飲食需求的同時,吸納包容了各大菜系的優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風格。它既有陝南關中土席的傳統風味,又有川菜的特色。華陽土席在選料上以“山珍”為主,藥膳為輔。在堅持香、味、型多變的前提下,突出厚(即肉多)、實(即量大)、土(即亙古不變加工方法的不斷延續)、巔(味巔,即為鮮)等特點,是南北餐飲文化撞擊融合的產物,是秦嶺儻駱道上土席的典型代表。

    華陽土席的製作有嚴格的工藝標準,它的形成是千百年傳承過程中勞動人民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不懈追求的結果。也是在食客嚴格挑剔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必然結果。因此在土席的製作上從食材的選配、工藝的甄選、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這些製作方法為華陽土席這一山裡美味之奇葩奠定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土席製作過程中按華陽習俗大致有以下幾個重要步驟:

    首先是定菜,定菜就是確定土席的流程及土席的吃法。華陽土席的吃法有兩種,一是八大碗或十大碗,即冷盤熱菜,全部一次性佈菜,堆滿餐桌,客主把酒言歡,這種吃法多在夏季採用。二是“山溜子”(山流子),即按照冷盤統一一次性佈菜,熱菜按一品(品碗)一盤的組合依先後順序依次奉上。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流水席,這種吃法科學,搭配合理,被眾多食客所接受。今天我們千人宴的現場就是採用“山流子”即流水席、八大碗的方式佈菜。

    定名:土席的定名也叫選菜品,根據“因事而定”的原則進行,即“紅白宴”,“壽宴”等不同性質來選定菜品的多少,席口的薄厚、佐料的豐儉。

    定料:每一道菜品,按主、輔食材進行選料。主料須根據菜品特點選用現宰的雞、鴨、魚、蛋、羊、牛、豬等動物相應部位的肉來做。在輔料上宜選配當地木耳、竹筍、天麻、細辛、當歸、沙參、黃花、乾鮮時蔬等。一菜一味,風格各異。

    定工,即工藝流程,按照主輔食材及各菜餚製作要求或先蒸後型、先燒後煮、先燒後煎或先型後蒸等多組合,多工序,多流程進行,其工藝繁雜,配料獨特。

    定型,即裝盤,經蒸、燒、煎過的食材加工成熟後,在上桌前做定型處理,這道工序尤為重要。一般上盤的要澆汁、上品的要澆湯。味道好不好,全憑湯一勺,湯的製作要用新鮮的豬大骨、現宰的母雞經過後廚用秘製佐料熬製而成。高湯味道如何是土席的靈魂所在,也是贏得廣大食客滿意度的關鍵所在,更是華陽土席最具神秘色彩的餐飲文化所在。

    土席開席有嚴格的順序,一品一盤依次上菜。最講究的土席每一菜品上桌,須有四碗小菜佐酒,俗稱“四柱碗”。

    土席待客有嚴格的人員分工,一般都有“執事單”。執事單分為兩種,一種為紅事,寫在紅紙上;另一種為白事,寫在黃紙或綠紙上。執事單將幫忙人按其各自特點細化分工後公佈於醒目的地方,各司其職忙而不亂。執事單設總管、說席、執客、內櫃、外櫃、廚房、杯筷、掌盤、下席、司茶、司酒、洗碗、司火、做飯(大鍋飯)等。總管負責張羅協調席口上的所有事務。值得一提的是說席也是華陽餐飲文化中一枝獨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詼諧的語言、即興的口才、誇張的表情、搞笑的動作令爬席者前仰後合、捧腹大笑。(今天我們有幸的邀請到洋縣劇團原團長 ### 獎獲得者杜忠德先生為大家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曲目:說席)大家鼓掌歡迎!

  • 8 # 職言

    我們在除夕這條早上開始就會準備過年的東西和晚上要用的東西,上午一般都是準備吃的東西和寫對聯,到了下午三點多就會開始煮肉,用柴火大鍋煮,每年也就這一次,這樣大規模進行,這種肉是最香的,出來以後肉骨分離,非常好吃。

    一般到了四點左右我們就開始貼對聯,掛燈籠,小孩子穿新衣服了。也開始準備晚飯,這條的晚飯比平時要早,因為我們還要去接“先人”,這是一種緬懷祖先的意思。

    到了晚上七八點開始,給去世的人燒紙錢放鞭炮,完了就開始放禮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放禮花,整個村子天空都是被禮花照應的星光熠熠,燈火通明,差不多要持續到晚上十點鐘,很多家庭條件好的,煙花爆竹五花八門,可以說相當壯觀,也非常美觀。

    等這些都結束了,年輕人就開始要守歲了,玩的好的小夥伴都回去一家,大家玩牌喝酒,猜拳,聊天,要到雞叫才都各回各家,所以我們也叫“守雞叫”,這條大人門也會去玩,不分男女老少,可以說是一場巨大的狂歡,我每年過年最喜歡的就是“守雞叫”了。

  • 9 # 紫色鳶尾花99

    現在城市裡已經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風俗了,每個角落都滲透著商業氣息,春節到了除夕下午,除了商場裡,街上都不見多少人。聖誕節和情人節熱鬧非凡,細看也不過都是商家促銷的噱頭。

    想想還是挺懷念以前那些有風土人情的日子。

    我姥姥是旗人,我小的時候每年過春節,都要按姥姥家的滿族人的風俗來過。

    姥姥說,滿族人有戴荷包的習慣,每年春節,每人都要換新的荷包。後來不興這個了,每年臘月裡,姥姥就到處尋摸五彩線,給家裡每個人都編一條五彩手環,要帶到二月二才能摘下來。

    姥姥在世的時候,我家都是除夕下午吃飯,到晚上10點多,就開始包餃子。除夕半夜子時,準確點說就是"跨年"的時候,全家要團團圍坐在桌子邊,很有儀式感地一起下著吃餃子,還要把幾枚硬幣洗乾淨放在不同的餃子裡,誰吃到則代表這一整年都會幸運傍身。

    大年初一早晨是不許睡懶覺的,天一亮,就要起床,大人們要換上新衣服,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近些年商家找到個新商機,賣一種紅色腳底印個小人兒的襪子,名曰"踩小人",於是我們不再換新衣,而是換雙"踩小人"的紅襪子。我小時候,初一早晨吃飯前,姥姥還要我爬到櫃子上蹦三下,說這樣可以讓來年日子"蹦個高"。

    小時候喜歡過春節,不光是有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好吃的,比如一隻蒸熟的小肘子,切成薄片沾著蒜泥醬油吃,還能向長輩叩頭拜年,姑舅叔伯要給壓歲錢。那時,富裕些的親戚給一元,不富裕的給兩毛五毛,初五以後,爸媽要收走,壓歲錢在手裡可以放五天,不許花。最喜歡的事是和父母一起到親朋好友家"串門",男孩子們成群結隊放煙花、鞭炮,玩木爬犁、滑冰;姑娘們則身著盛裝,玩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初一到初五,滿族人喜歡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姥姥還會自己做"薩其瑪", 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絲和瓜子仁為原料,做好的"薩其瑪"比現在店裡賣的好吃百倍。

    實在很懷念以前那些風俗,有了那些風俗,日子過得就有波有浪,有情有景。對了,我姥姥的老家在瀋陽,一個以前不熱,現在夏天也變得很熱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小豆可以與哪些作物進行套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