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攻狗腰

    長子出生意味著皇帝第一次當爹,初為人父肯定非常難忘,所以一般就會讓長子當皇帝,除非長子太不合適,否則板上釘釘了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中國古代漢族統治的時候,一直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就是皇位正統接班人。在這種皇位傳承製度下,皇帝必然要注重嫡長子的成長。

    同時,這也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爭奪皇位。皇位鬥爭,經常伴隨著外戚和大臣們參與。這必然要影響朝局穩定。因此,皇帝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們,嫡出老大,就是下一個皇帝。你們都對大哥尊敬者點,以後老老實實當個王爺就行了。

    另外,愛護嫡長子,也是那些文官們想要的。古代的官員都是遵守儒家忠君思想,他們就認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愛護嫡長子,也是在穩定百官。

  • 3 # BM大嘴

    嫡長子繼承製背後的中國古代的統治哲學!

    “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這句背後其實凸顯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統治哲學,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它對中國古代封建統治的影響可謂是深遠而且持久!

    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就是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大孩子。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往往古代君王都會表現出一種喜愛長子的表像。

    在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製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句話體現出了在財產、地位的繼承上血緣關係的親疏的重要性,嫡長子繼承方面處於優勢地位。

    嫡長子繼承製度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強烈的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相輔相成;但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現實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嫡長子繼承製對於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具體執行方式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嫡長制本身還是它的各種變態形式,無不都體現出了“家國合一”的這樣一種封建倫理道德,其背後體現出的是中國封建所獨有的統治哲學!這種封建制度也必然會導致君主在權力和實際能力之間發生嚴重的脫節和矛盾。也正是這種矛盾,使專制君權有可能突破“家天下”的格局。這種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這些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 4 # 古藏書屋

    為什麼很多人都同意說皇帝愛長子呢,古藏先生並不十分認同。

    生在帝王之家,作為長子,剛開始可能一般得到恩寵比較多。古代皇帝結婚比較早,生下子女的時候,可能自己還是十幾歲都有可能,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充滿了好奇和關注,自然就有很多關愛和恩寵!

    但是隨著自己的妃嬪給自己生下子女越來越多,關注度絕對和以前沒有可比性。但是中國儒家認定皇帝的嫡長子才是作為皇位的繼承人,這就不得不在道德上把皇帝的情感架起來。

    作為皇位繼承人,皇帝必須給予嫡長子更多好條件去學習,以便以後繼承大統。

    但是歷史上其實有很多皇帝寵愛其他兒子,廢掉嫡長子的例子。一直到清朝後,沒有了嫡長子必須繼承皇位的說法後,長子也就不是那麼被皇帝所喜愛了。

  • 5 # 胖爺觀史

    從根本上來講,這要牽扯到一個祖宗級別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這是西周周公時期就創立了的,祖宗制度不可違背,因此歷朝歷代皇帝都有意的培養嫡長子,教他帝王之術。

    而且呢,這樣做有利於穩定他們自己的統治,因為儲君已經確立了,大局已定,大臣們就不用操心站隊問題和社稷問題了,縱觀歷史,那些想廢長立幼的皇帝大多數都失敗了,不得不服從天下的意見甚至社稷都不穩定,個別幾個如楊廣李世民等都是殺兄或者勾心鬥角的計謀才上位的,因此這種儲君的選擇在關乎江山社稷的情況下使得皇帝即使在不喜歡嫡長子的情況下也不得不培養他。

  • 6 # 鹹魚閒聊

    其實確切的說皇帝不是愛長子,而是愛嫡長子,如果嫡子和長子不是一個人,那皇帝更偏愛嫡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康熙立嫡子胤礽為太子,即使兩度被廢,也不立長子胤褆。

    為何皇帝會偏愛嫡長子,原因其實涉及到了咱們中國古代宗法制的一個基本原則—嫡長子繼承製,即帝位由嫡長子繼承,一句話解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實行的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的地位遠高於妾,一般情況下正妻不論從出身,家庭教育還是品行才能都遠遠超過妾,皇帝對正妻(皇后)的感情也不是單純的對妾的那種寵愛,而是夾雜了一些政治目的,很多時候皇帝還需要依仗皇后的孃家進行統治,嫡長子的背後是有一股很大勢力在支援的,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講嫡長子在皇位繼承方面是有天然優勢的。

    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可以使權利進行平穩交接,避免繼承人不明確而引發權力爭奪的內亂,當然了任何制度都有它的侷限性和缺點,如果嫡長子才能平庸甚至能力不足不堪大任,那麼這種人繼承帝位對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言就很不幸了,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傳位給嫡子白痴皇帝司馬衷,最後導致八王之亂,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其實縱觀古代王朝,雖然皇帝們都偏向嫡長子繼承製,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般都沒有嚴格的遵照這個原則,像漢武帝偏愛鉤弋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弗陵,最後立他為帝,楊堅最後罷太子楊勇而立次子楊廣,李淵雖然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後期卻又有點想立李世民為太子,在他兩之間左右不定,最後間接引發了玄武門之變。而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清朝,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也就道光和同治了。

    所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封建皇權日漸完善下,更多的成為了一個參考,皇帝們經過長期的權利鬥爭和對國家的治理,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大多都更願意立賢,當然如果嫡長子也有賢名和才能的話更好不過了,畢竟家天下的思想,自己家的東西還是交給有能力的人比較放心。

  • 7 # 歷史任仲平

    嫡長子,即結髮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所謂皇位的嫡長子,是指由皇后所生的長子。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個正妻,即`嫡,其子為嫡子;其他妻子為`庶",其子為庶子。按照周制,繼承王位的,必須是嫡妻長子。至於這位嫡長子賢與不肖,不在考慮之內。如果嫡妻無子,就只能立庶妻之子,至於被立者是否為最年長者,也不在考慮之內。

    儘管如此,以嫡長子身份當了太子並繼承皇位的人,少之又少。矛盾的根源是,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因為不喜歡太子,而想廢掉太子改立魏王,最終導致了一場流血衝突。另外,皇帝對太子生母的感情變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變數。歷史上由母親失寵,而丟掉太子位的人也比比皆是。最後,后妃干政、宦官弄權的影響、以及皇帝與嫡長子性格、志趣不合等,均可導致嫡長子的繼承形同虛設。

  • 8 #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這個說法不是很嚴謹,皇帝愛長子,其實是說愛“嫡長子”,“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長子,比如康熙帝的兒子,老大隻是妃子生的,而太子胤礽排行老二,但由於是皇后所出,故其身份屬於“嫡長子”。

    “皇帝愛長子”的說法來源於封建時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嫡長子長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繼承人,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人心穩定,保持政權的穩固。不然的話,跟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很容易造成人倫慘劇,殺兄弒弟。

    作為繼承人,嫡長子承擔的責任更重,所以皇帝會多加培養,鍛鍊其治國能力,以便能順利繼位,延續國祚。

    不過,嫡長子制也有很大弊端,很多長子的能力不如其他兒子,但由於佔著嫡長子身份,只能立為太子,但是當皇帝之後治國能力太差,受罪的最終是百姓。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傻瓜晉惠帝,就是嫡長子: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9 # 古今眾談

    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嫡長子”,如果是庶長子,可能並不能享受到特殊待遇。

    題主的問題還有一個前提:皇帝兒子多且長子還是健健康康的那種。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國之禮法所決定了嫡長子的高貴地位。

    《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所以,長子的特殊意義在於,社會的長期以來形成的禮法結構,一般而言中原漢家王朝和王公都會遵循此類法則,即使不這樣做,也會阻力重重。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也就是說,在封建禮法中,長子的最大優勢在於具有先天性的優先選擇權。

    但有時候,如果根據皇帝的喜好,也有可能強行立其他兒子,這種情況下勢必會造成帝位傳承的紊亂。畢竟,在古代,禮法有時候是大於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和平精英里,要不要帶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