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追劇的一朵白雲

    一件事情的發生當然不會只有一種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影響。首先,題主所提到的政見不同,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政見不同,也就意味著扶蘇在某方面是不認可秦始皇的,這對於秦始皇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即使是自己的兒子。其次,各方勢力的爭鬥,趙高,李斯,以及扶蘇,每個人都在為獲得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著,只不過,後來前兩者,後來再某方面的利益上達成了一致,扶蘇勢單力薄,再加上父親的不待見,更是舉步維艱。第三點,也是小編認為最重要的是一點,那就是扶蘇自身的軟弱,妥協,他也許是善良的,但在帝王爭奪戰中,善良用的好,就是助推劑,用的不好,就是殺自己的利刃。

  • 2 # 卷舒風雲潤天地

    秦始皇為何不立扶蘇為太子,只是因為治國觀點不同嗎?這個問題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透過對秦始皇本人的瞭解以及時局來猜測一下。

    秦始皇雄才大略、剛愎自用、殺伐果斷,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公子扶蘇寬仁,在朝政的處理上常和父親有不同觀點。扶蘇不被立為太子只是因為這個嗎?當然不會這麼簡單,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呢?

    一、太子的身份太重要,容易形成和現任君王對抗的勢力

    太子是國本,是儲君,這是毫無疑問的,也因為這樣,有些人不能得到現任君王的賞識,就會轉而投效太子,希望太子登基,雞犬升天;有些人已經手握大權,但希望這權利能長久延續下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輔佐將來的君王——太子;有些人和現任君王有仇,實力上又不允許報仇,太子的地位僅次於君王本人,可以先攀附上太子,然後慫恿太子和君王鬥……

    這幾種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結黨是君王的大忌,卻又很難根除。現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與太子儼然就是帶有對抗性質的兩個陣營。

    對於強勢的秦始皇來說,儲位空懸,則諸公子實力不會相差太大,攀附者也不會都湧向同一位公子。這樣,諸公子和他們的擁護者謀求的就是太子之位,還可以相互牽制,不至於直接劍指皇位。秦始皇不立後恐怕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二、太子的身份有束縛,不利於扶蘇成長成合格的接班人

    太子是國本,輕易不出,皇帝御駕親征時太子監國,很少有太子領軍出征的例子。太子者身份的特殊會導致一些問題,如李建成的軍功遠不如李世民,是李建成比李世民差很遠嗎?不見得,只是因為太子的身份,李建成帶兵的機會很少。

    扶蘇是秦始皇最出眾的兒子,秦始皇也有心培養他當接班人。但對於寬仁的扶蘇,秦始皇認為他不夠果斷,婦人之仁,容易被朝臣左右,得不到軍隊的擁護,如果就這樣讓他坐上皇位,可能理想中的萬世江山二世就會出問題。所以秦始皇暫不立太子,找個理由讓扶蘇到蒙恬的長城軍團當監軍,既能讓他在軍隊中歷練,也能讓蒙恬成為他身邊的人,將來扶蘇即位,就會有蒙恬及三十萬人的長城軍團做他的後盾,何樂而不為。只可惜事與願違,秦始皇的突然死亡讓這個本來一舉兩得的計劃成了泡影。

    三、太子的位置太危險

    太子地位僅次於君王本人,就連服飾、儀仗都僅次於君王,高過其他公子許多,容易招人記恨,成為眾矢之的,歷史上為爭儲位兄弟相殘的比比皆是,康熙晚年九龍奪嫡的故事相當精彩。

    太子不單會招兄弟記恨,還會招來仇敵。秦滅六國沒幾年,六國殘餘勢力不弱,就連高漸離、張良都敢謀劃行刺並且實際進行,別的人就更別說了。立了太子,那麼太子就是二號行刺物件,不立,扶蘇只是二十幾個公子之一,即使年長受寵,背刺的機率也會比在太子這個位置上低一個數量級。

    所以,秦始皇有可能為了愛護扶蘇而暫不立他為太子。

    四、秦始皇如果實現長生,則不需要太子

    秦始皇建立了蓋世功業,繼而謀求長生,徐福、盧生等術士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對帝王來說,子孫繼承其實是無法長生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如果能長生,子孫又有什麼重要的呢?自己有時間做所有想做的事,自己做就好,僅此而已。

    當然,這肯定不是秦始皇一貫的想法,幾次尋仙失敗後,秦始皇惱羞成怒“焚書坑儒”處理了四百六十名術士。但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始皇立太子的想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除了治國理念不同,秦始皇還可能因為不想讓太子形成敵對勢力、逆境培養扶蘇、保護扶蘇、求長生這幾種可能不立扶蘇太子。

  • 3 # 峰哥看歷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意外病逝於沙丘,權宦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篡改遺詔,擁立始皇帝幼子胡亥為帝,並矯昭賜死遠在千里之外,在北方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的皇長子扶蘇。當攜帶假詔的使者到達扶蘇所在的上郡宣佈完假詔之後,扶蘇在蒙恬的勸阻下,依然毅然決然的選擇聽皇令聽父命而自盡,甚至連申辯的想法都沒有。

    而當時,扶蘇如若不服,完全可以進京面見始皇帝,一旦時間有所拖延,哪怕只有幾日,始皇帝病逝的訊息一定會傳至扶蘇這裡,對比時間就能明白這份聖旨有極大的問題。並且,當時扶蘇手中還有一張絕對的王牌,那便是自己的支持者蒙恬,一個控制著三十萬秦朝大軍的人。而這三十萬大軍在當時是用來抵禦善戰的匈奴人,此任務非秦軍中的精銳部隊不可。然而可惜的是,扶蘇在假詔宣佈完之後就隨即自盡,隨即這也暴露了扶蘇性格上的缺陷,那便是迂腐!

    雖然聽皇令聽父命是作為一個好臣子一個好兒子必備的條件。但是在生死存亡的面前,總要死的明白,死的清除。甚至心若狠一些,皇家無親情下,手握三十萬秦軍精銳的扶蘇,大有改換天地之可能。

    雖然性格過於迂腐,但是扶蘇的仁愛在當時是世所皆知,非常受到當時天下臣民的推崇和愛戴。並且在始皇帝眼中,作為長子的扶蘇是唯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也正是如此,以武立天下的始皇帝認為過於仁愛的扶蘇,缺少帝王應有的殺伐果斷。

    公元前212年,在扶蘇再一次建議始皇帝應該控制酷刑和嗜殺上時,盛怒下的始皇帝不得不加快對扶蘇的改造,明為懲戒,實為培養,讓其前往戍邊進而錘鍊。並且深知蒙恬是扶蘇派的始皇帝,已經為扶蘇謀劃好了出路,一旦自己意外死去,扶蘇手下能征善戰的蒙恬配上國之精銳的三十萬大軍足以重新開天闢地。

    那麼為何秦始皇不提早立扶蘇為太子而以正視聽?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扶蘇在現階段不適合明確其成為繼承大統的接班人。因為還沒有成為合格接班人的扶蘇,缺乏帝王應有的殺伐之氣,一旦被過早立為太子,很有可能發生兄弟鬩牆的情況,仁愛的扶蘇絕不會屠殺兄弟,肯定會成為最終失敗者,到時候秦始皇期望的千秋萬代很可能直接斷代。於是為加速改造扶蘇而放其去疆場。但天不假年,始皇帝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在巡遊中意外病逝,於是,秦王朝的命運也在意外中被改寫。

  • 4 # 帝國烽火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開始了了他一身的第六次巡遊旅行。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在到達山東後他並沒有等來期盼已久的長生不老藥,他的精神也被擊垮,巡遊至平原津時秦始皇得病,七月份巡遊到沙丘之時,秦始皇去世。

    秦始皇去世前留下遺照,遺詔是要求扶蘇回到咸陽參加治理秦始皇的喪事,而其深遠的意義就是傳位給扶蘇,可惜遺詔是秘密,當時只有趙高等幾個近旁人知道,所以宦官趙高串通宰相李斯矯詔扶保始皇帝幼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並且以假傳秦始皇的詔令,命公子扶蘇自殺。

    秦朝在此時就敲響了喪鐘,最後秦王朝二世而亡。很多人不禁感嘆,若是秦始皇早立太子,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扶蘇太子之位一旦確定,那麼儲君地位不是隨便能輕易抹去,趙高、李斯的陰謀也難以成功,那為何秦始皇不立太子呢?

    首先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的事實大家都已經知道,一個長生不老的人怎麼會有繼承人問題呢?而且追求長生不老也是對自己死亡的恐懼,所以為了逃避死亡,他身邊的人連“死”“亡”之類的話都是禁語。秦始皇一直相信能有長生不老藥,並且相信自己能得到長生不老,一旦定立太子,就是說他認為他自己會死去,這種像現實妥協的結果,秦始皇自然不願意。

    其次秦始皇之死來的突然,之期秦始皇一直將扶蘇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培養,將扶蘇派到大將軍蒙恬身邊,名義上是監督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實則是有意鍛鍊扶蘇。按秦始皇所想:扶蘇既可以得到鍛鍊,又可以和手握30萬大軍的蒙恬搞好關係,並將其發展為支援扶蘇的一派,為將來繼承皇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可惜秦始皇去世突然,沒有來得及安排好後事,給了趙高可乘之機。

    秦始皇首先發問:“吾德出自五帝,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後者?”這個問題其實在問繼承人的問題,只是當時博士70人都沉默不語。接著秦始皇說道:“古者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

    從這個記載中可看到秦始皇對繼承人問題也有很大的猶豫,但無論怎麼說,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理不當,最終給小人機會,間接的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是很嚴重的失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飛到底知不知道烏索普是狙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