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節中國有祭掃先烈先祖的風俗,這個時候家長難免會遭遇孩子對死亡話題的種種疑問。“人為什麼會死?”、“為什麼人死了就再也見不到了?”作為父母,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您是如何與自家孩子討論這個話題的呢?又準備怎麼樣與孩子談呢?
3
回覆列表
  • 1 # 育兒大天地

    不帶小孩子去掃墓。孩子小,心靈脆弱,對於生死沒有什麼概念,當看見墓地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恐懼感。特別是告訴他親人躺在哪裡,再也不會活過來,大人心理都會比較壓抑,何況小孩子,所以不帶去為妙。

    不主動和孩子談這個話題。小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齡,一般大人不主動挑起這個話題,小孩子不一定會想起來去問。要讓小孩子有個心理準備,比如自己的玩具壞了,寵物死了,花落了,讓孩子自己體會這些事情,以後再遇到就好解釋,孩子也容易接受。

    在日常中引導孩子。當孩子問起這個話題的時候,不要和孩子說什麼人死了就什麼不知道了之類的,要學會引導孩子,告訴孩子死亡是自然現象,要不然地球上的人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這樣才能長大。

    這個話題太沉重,答得很糾結,有些話可以在生活中和孩子說,但是寫出來就不好了,本來想刪掉的這個回答的,既然已經寫了就發出來吧,就這樣。

  • 2 # 呆呆兄

    與孩子討論生死話題比討論“我從哪裡來的?”話題更棘手。生代表的是一成長,未來,希望,死代表的是疾病,災難,恐懼和消失。討論死亡要從兩個角度去解答。一要從佛學範疇開始,講行善積德,靈魂可輪迴,來世相逢,或去美好的天堂生活,觀看人間百態。這樣孩子會接受一個死亡的唯美結局,這並非是迷信的傳遞,而是留給孩子長大後的審視空間。不然孩子無法接受順其自然的死亡現象,而恐懼悲傷。二要以科學角度進行討論。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生老疾死,都是自然現象。宇宙中物質不滅,人死亡是軀體的消失,靈魂是我們的意識,是一種叫比量子還小的物質超弦組成。它離開身軀到宇宙空間去,或到平行宇宙的另一個宇宙中去。有時也會回到地球投胎,進入另一個身體。這樣孩子對宇宙的奧秘充滿好奇,對死亡其待去探索。

    二者必不取其一,不要把悲觀恐懼的死亡色彩強加給孩子。要等他(她)們大了,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宗教信仰去探索死亡的真正意義。

  • 3 # 神的朋友9

    這個問題自年我說的多。孩子也知死了見不了面,會託夢的。因為幾年前孩子的妹走了以後,給她託了很多夢。如天上什麼樣的。天上多美,妹傢什麼樣的,玉皇王母家有什麼。怎樣上天快。所以死誰到逃不過。不怕的。

  • 4 # 家有萌神

    死這個字對活著的人來說都是很忌諱的,我記得小時候不懂事,在過年的時候說到死這個字,大人就像如臨大敵一樣,讓我趕緊往地上呸呸呸3次,這樣就把晦氣趕走了。

    雖然我知道這是迷信,但是死亡確實是讓活著的人害怕的事情,沒有人不怕死,所以才避免去說,好像不說,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一樣,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罷了。

    但是怎麼跟孩子說這個問題,我想在孩子還小,還不能準確理解死亡的概念時,沒有必要刻意地去談,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個可怕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藉機跟孩子談一下,但不要談得太多,點到為止,就像平時聊天一樣,聊到了,就句。

    過年時在孃家,孃家的一頭豬得了病去世了,寶寶每天都要去豬圈看豬,看到少了一頭豬,就問我那隻豬呢怎麼不見了?我就告訴它,那隻豬死了,去世了,就是你再也看不到它了。

    寶寶想了想突然問:那媽媽會死嗎?媽媽死了也再也看不到了嗎?我還是平常語氣告訴他,每個人老了都會死,媽媽也會死的,不過要很多年以後,寶寶長大了媽媽才會死。寶寶說,那我不要長大,媽媽就不會死了。

    回到屋裡,看到擺在櫃子上的外公的照片,寶寶又問,外公是不是也死了,所以只能看到照片了。我說是的,雖然外公死了,但是外公還在我們心裡活著,我們都不會忘記外公的。寶寶若有所思,哦,那以後媽媽死了,我就看媽媽的照片,媽媽也在我心裡,我也不會忘記媽媽的。我說對,媽媽在你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裡會保佑你。

    看上去很平常的對話,寶寶也似乎沒有特別在意。

    後來有一天早上,我很困,寶寶上竄下跳,我不想理他就裝睡,寶寶就湊過來扒我的眼睛,還著急地問:媽媽你死了嗎?嚇得我趕緊醒了。

    看來他對死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了。

  • 5 # 居然愛上一條龍

    大寶六週歲,從去年開始問我關於生死的問題,我都是仔細如實講給他聽。可是他聽了受不了,一聽到人都會死,就哭。索性現在我就跟他說媽媽永遠不會死,愛你的人都不會死,會永遠陪著你。就算是欺騙吧,長大了他自然會懂。現在不想讓他傷心

  • 6 # 建軍183046738

    我準備好了。告訴我的親人們,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走路有點困難了。我要有尊嚴的死。上寺院往生,準也不要找我,我會把我的手機關閉,佛說48大願,我信若七日說走就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7 # 小村那點事

    死亡這個話題可以說是沉重的,令人忌諱的甚至是讓我們心生畏懼的。

    如果是孩子已經長大了,那我就實話實說了,每個人的生命有開始的時候,也會有結束的時候,就像一棵小樹,它會生根發芽,也會枯萎衰竭,人也是一樣的,從出生到死亡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要好好的活著,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珍惜身邊的親人,多陪陪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的話,每天要開開心心,遇到不開心的事及時對爸爸媽媽說,要勇敢,堅強的面對生活。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我們在描述死亡的時候,不要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要告訴孩子,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現象,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有機會可以帶孩子去參加葬禮,提前花時間告訴他,葬禮上即將發生什麼,比如阿姨會哭,希望不要嚇到他,同時告訴阿姨哭的原因,阿姨XX死了,那是阿姨愛他,所以很傷心。

    生命的逝去是自然界中再平常不過的一種現象,它不僅是意味著往事記憶的完結,更是邁向新生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要珍視當下,不要為了錢權名利整日忙忙碌碌,當財富到手的時候,得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盲目、貪婪的拿時間與健康去換取浮誇的物質生活。

    得到的只能是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難免會有所遺憾,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儘量讓遺憾和悔恨在可控制範圍內減少一些,可以多陪伴一下長輩、父母、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 8 # Annie媽媽育兒

    兒童恐懼與認知發展

    人天生害怕痛苦,想想孩子們總是害怕打針,哪怕打針的時間實際上很短,很快就過去了,但是害怕的恐懼感卻會讓他們在還沒有打針之前,就痛苦地大聲哭泣。死亡往往伴隨著痛苦,孩子們不懂得死亡,所以好奇,同時天然地對死亡產生了恐懼感。

    兒童的恐懼是變化和發展的。

    比如0-3歲的孩子,有一個階段會害怕陌生人、害怕跟爸爸媽媽分開,有分離焦慮、害怕洗澡、害怕醫生、害怕突然的響聲。

    孩子在3-6歲的恐懼,跟0-3歲的恐懼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他們會恐懼黑暗、怪獸、鬼魂,還會恐懼尿床、父母生病和死亡。不同年齡的孩子,恐懼的事物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家長未必注意到這種變化。可能還會大驚小怪,你小時候都不害怕蜘蛛,怎麼長大了反而害怕了?

    如果清明節期間,兒童理解到“為什麼人死了就再也見不到了?”,那麼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中其實還存在“害怕分離”的部分。

    但是如果對0-3歲的孩子說死亡,大多數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害怕,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不到這個階段,所以大人可以用輕鬆的語氣、童話般地來描述:“就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去天堂了”等等來告知孩子。

    而如果孩子已經3-6歲了,家長就要先幫助孩子去除恐懼,再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如何接受死亡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經描述過一個場景,他帶著孩子集體看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片,其中一個孩子因為動畫片裡的主人公“死”了,傷心得嚎啕大哭。老師只好告訴他“那是假的,只是一個電影”,可孩子說:“我都看到了,他死了,他真的死了”。孩子不知道電影中的死和真實的死有什麼不同,因為他的感受那麼真實,怎麼可能是假的呢?

    當孩子表現出這種強烈的情緒時,需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情緒:“你感到很傷心、很害怕對嗎?不想他死,希望他跟以前一樣。”

    關於“人為什麼會死?”,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死。會有小寶寶出生,長大,成熟,年老,死亡,每個人都會這樣,小花也是,草也是,樹也是。這沒什麼可怕的。”

    如果孩子害怕分離,可以告訴他:“媽媽永遠愛你,永遠陪著你,你永遠都可以見到媽媽。”哪怕這是一個小小的、善意的謊言呢?因為,孩子心裡害怕的是:跟親密的人分開,再也見不到家人。對於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或許並不是那麼在意。就算在意,這麼哲學的問題,可能家長也回答不了吧,不如等著孩子成長,然後自己去發現和領悟。

    情緒教練;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高階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古卷軸5全職業最佳種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