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齒輪老師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假期是所有孩子所期盼的,可令人煩惱的是,假期總是伴隨著假期作業,老師為什麼總是這麼不解風情呢?這其實涉及到學習與遺忘之間的關係,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是在慢慢遺忘的。假期還要佈置學習任務和作業,有助於幫助孩子減少遺忘,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在玩兒和學習兩者之間,到底誰先誰後,我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來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種情況是,先把所有作業在假期的前幾天完成,然後就無憂無慮的玩到收假。這樣可以保證作業全部完成,也可以讓孩子玩兒的盡興,但是卻容易造成學到的知識更多的遺忘,畢竟到了收假的時候,離你上一次做作業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了。

    第二種情況是,先高高興興的玩兒,到了快收假的時候,再集中火力完成作業。這種安排最大的壞處是,有可能在玩的過程當中,還不時想著有作業要寫。到了最後幾天集中完成作業,如果遇到難題,有可能時間不夠,就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最後作業沒有完成,被老師批評或者被同學嘲笑奚落,也會有一定的挫敗感,甚至影響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更好的方法是每天都要安排學習的任務,而且把學習的任務安排在一天的開始階段。根據科學研究,在早晨的時候,人的思維是最清晰的,記憶力也是處於峰值階段,是非常適合學習的一個時間段。把繁重的學習任務分解到每一天當中,也有助於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如果是讓孩子自己來規劃每一天的時間安排,更能鍛鍊孩子的時間分配能力。

    可能有的家長在假期安排了長途旅行,覺得不方便攜帶作業,那麼也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學習app,對孩子進行學習訓練,比如每天朗讀一定時間的英語單詞,或者吟誦國學經典。還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讓孩子把旅行中的見聞,在一天快結束的時候講給家長聽。總之,就是要讓孩子養成每天都要學習的習慣,小任務也行,不一定是書面作業。

    完成了學習活動之後,無事一身輕,孩子就可以開始任性的玩耍或休息了。

  • 2 # 靈璧珍珠石

    答:不管是先玩夠了再作業還是先作業完再玩都不符合學習規律。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從學習規律用腦規律來說起。

    我們上課時間由小學的四十分鐘,到中學的四十五分鐘到大學的九十分鐘恰恰說明了學習規律性。

    孩子越小注意力越不集中,為什麼呢?這是孩子天然特性,孩子小思想認識還不全面,思想也不集中,貪玩,一課堂的注意力很難集中長久,所以老師多數把難的複雜的題目在十五分鐘左右講解完,這樣就是短講精練來使學生更好的記憶。

    既然你說孩子我們就從中小學生學習說起,有的大腦興奮有一個過程,從無知到有知,有準備到運作就像機器一樣轉動。長時間的動作會使大腦神經過度興奮乃至疲勞出現,孩子歲數小又好動。你讓他玩個夠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玩是孩子的本性,他們的心理很容易產生好奇感,對任何事情都喜歡也愛發掘。越是弄不明白越是想弄明白。所以孩子小的時候白天你是很難真到他們休息的,所以對孩子學習一定要有規範。基本上你讓他學個一小時左右,就得讓他休息十來分鐘。讓他放鬆一會,然後再作業,這個學習起來勞逸結合效果很好。 假如你讓孩子先做完作業,如果作業量小還好,也就是說能夠在一個小時內作完的,那我建議你先把他作業完成了,再讓他玩了。往往家庭作業不是一個小時二個小時能完成的,這個時候你就要採取學一會玩一會了。但是學和玩是矛盾又統一的結合體,你讓他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投入,不要受處在因素影響他,在他玩的時候你就讓他盡情的玩,但在規定的時間馬上投入至學習中去。

    不管是正常上學還是假期,對孩子一定要規範好生活學習習慣,尤其是小學生,好的習慣會讓他以後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成績棒棒噠。

  • 3 # 對稱性破缺

    首先這個問題就不對,走兩個極端。假期應該讓孩子做好計劃,有多少作業?需要多久完成?什麼時間做?每天玩多久,作業寫多久,勞逸結合才是好方法。

  • 4 # 老林的數學課堂

    第一、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好先完成作業。小學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期,同時小學生玩心較重,你讓他玩夠了再去做作業,可是他是怎麼玩都玩不夠的。所以不管是為了良好的習慣養成,還是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都應該讓孩子先完成作業。不要形成拖延症,以後次次放假你都會發現他只有快上課了才瘋狂補作業。必須讓孩子明白:作業是他的責任,他只有完成了作業,才能沒有負擔的玩耍。同時作業的完成也必須是有質量的,不能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

    第二、中學階段的學生最好能分散完成作業。中學是學業最重的階段了,初中要面臨中考,高中要迎接高考。所以升學壓力就擺在面前。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不能讓他單純的光玩不念書了,因為學習猶如逆水行舟,如果你徹底放下學習幾天,你可能已經倒退到了十幾天前的實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生要科學的安排時間,假期固定時間學習,例如每天早上1.5小時念語文,英語等,下午1小時做物理化學,晚上1.5小時練數學等。必須確保每天的學習時間,學習之餘可以放鬆,但是學習不可擱置!

    總之,養好學習習慣,父母就會很輕鬆。畢竟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本身!

  • 5 # 江老師的輕言細語

    不管是不是假期,我都建議孩子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

    玩夠了再學還是學完了再玩?很多孩子由於自控能力差,所以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假期學習時間。經常看到周圍有些孩子週末回家電視遊戲是他們主要打發時間的方式,甚至有部分學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玩這方面。等到快要上學了才隨便對付一下作業,甚至在家的時間基本沒有做作業,而是到了學校找到同學的作業一抄了事。

    如果家長能夠規範學生在家裡的學習時間,要求孩子先完成所有或者一部分作業,然後再允許孩子釋放休息玩耍,接著再把作業完成,那麼孩子就不會出現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或者抄作業的情況了。

    其實任何時候學生都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是否假期,學生都不能先玩夠了再去學習。青少年大多活潑好動,如果沒有家長的監督約束,很多孩子就會形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連續看很久的電視,玩遊戲,或者無所事事浪費時間等等。長期下去,很多孩子慢慢形成了懶惰的習性。很多孩子其實天性聰明,可惜由於懶惰成性,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孩子愛玩是天性,但是玩一定要有度,在該學習的年紀最好選擇儘可能多學習。我們可以選擇學累了玩一會調節一下,堅決不能玩夠了再學習!

  • 6 # 喻德武

    心理學上有個觀點,叫“延遲滿足感”。什麼意思呢?類似於吃甘蔗,先吃相對不甜的部分,這樣就會越吃越甜,漸入佳境。

    假設玩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滿足,那就應該先做作業再玩,這樣的幸福與快樂指數比較高,打個簡單的比方:每天做作業一個小時,玩七個小時,如果先做完作業再玩,後面七個小時就會玩的比較放鬆,滿足感更高,反過來,如果先玩七個小時,心裡老是惦記還有作業沒有完成,玩的沒有那麼放鬆,快樂指數當然不高。

    所以應當先做作業再玩。

    這方面其實我也有同感,記得小時候讀書,開始每天一放學就玩,玩到很晚才做作業,後來我爸要求我必須先完成作業,然後再玩,漸漸我也就養成了這個習慣,應該說這種習慣對我後來讀書學習不無裨益。

    很多懶癌與拖延症的由來,也是由於這樣一個小小順序的不同而導致的,因為人的大腦,在潛意識的部分總是想著及時行樂,用短暫的快樂犒賞自己,卻不願意事先的付出,因為這樣感覺很難受,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拖延的習慣。這種拖延習慣,不只是在孩子身上,甚至在成年人身上更為嚴重。

    當然,除此之外,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有兩點:

    一、培養孩子對作業本身的興趣。做作業是一種練習,需要孩子付出和投入,但家長也要有耐心,也能搞的太枯燥乏味,應該事先排除干擾因素(如關閉電視機、電腦、大人也不玩手機),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安靜的氛圍;在做作業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及時給予正向反饋,例如稱讚、點贊等,鼓勵孩子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讓孩子享受到動腦的樂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不要打擊孩子,尤其是心理傷害,那樣就會起到相反作用,讓孩子對做作業產生強烈牴觸情緒。

    二、運用承諾一致原理。在做作業的間隙,可以讓孩子適當的玩一玩放鬆一下,但要事先跟孩子說好,約定好玩多長時間,告訴孩子要說話算數,否則得不到好的獎賞。只要經過幾次嘗試,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會有明顯提升,家長們不妨試試看。

    西方心理學家搞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試驗”,其實跟延遲滿足感的道理是一樣的,意思是自控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相信對你會有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佗的後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