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鹿音樂展
-
2 # 結束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這個應該是市場需要吧,為了迎合聽眾。中中國人一定可以寫出好的曲,好的歌,好的詞。只是沒有市場,那誰還願意去用心的搞呢?好比王晶的電影一樣,有時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也出一些爛片。
-
3 # 66日語
一首歌被重新填詞,心境和想要表達意思都是有所不同的
日語的優勢就在於,用特別少的音互相組合出了一種語言文字,唱起來簡單,聽起來也只有這些簡單音節,但含義卻是一整個語言系統。而中文的發音就要多得多。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文填詞的難度其實也要大於日語。一方面是因為上面提到的聲調的講究,另一方面則是在於詞彙與語法的使用。
翻唱按道理來說應該讓原曲煥發第二春,成功的翻唱應該是這樣的!讓人忘記原曲的存在啊!
-
4 # 卡卡音樂
教育理念不一樣吧。
我在麥當勞打工時,碰到一個外國小孩,中國小孩想和他玩耍,中國小孩就推麥當勞的門,玩躲貓貓那樣的遊戲。外國小孩看到後,並不注意中國小孩,外國小孩去摸門,從他的表情裡能夠看出,他是想弄明白這個門的構造原理。
因為目光聚焦的點不一樣。中國小孩追求快樂,一起玩耍的快樂。而外國小孩追求的不一樣。(這是對問題的回答,下面的是自己的感想補充)
中國寫那麼多情歌其實我也很討厭,我想就不能創作出像朴樹的《平凡之路》那樣的歌嗎?後來我又想,也許平凡之路屬於勵志民謠,不一樣吧。每一個首歌每一種歌都有自己獨特的時期。也許現在是情歌,但也許將來就不一定了。也許以後目光就放在別的地方了。
-
5 # 瓜慄先生
首先歌詞這種東西,是因作者心境而來的,加上中日文化差異,如果用日文歌詞直譯漢字,有些歌詞會顯得特別的蒼白,尤其是唱出來特別的無力,
-
6 # 暴雨蝴蝶
我是大概從小鹿純子那個時代開始聽日本流行歌曲,也聽過許多國語翻唱過的日本流行歌曲,樓主的問題我也曾經想過。
這是一個流行氛圍外加文學功底的問題。
就像是日本漫畫界,多數的漫畫家創作的都是熱血類!比如還在連載中的海賊王或是上世紀的籃球飛人、足球小將。一代一代的漫畫家都是如此熱愛創作這種關於成長、友情、親情還有愛情的漫畫題材。
歌壇也是如此,在日本經歷過戰敗、經濟大蕭條的壓抑年代,人心惶惶,思想上毫無鬥志。許多的創作者總是試圖創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試圖激勵著別人。這種氛圍之下,確確實實會有觀眾、聽眾在這些作品的渲染下走出心靈上的困境。
國語翻唱之後。。。恕我直言,形還是那個形。但是意,一定不會是那個意。
其實我想說的更多,無奈思緒拉的太遠,一時無法詳談,望海涵。
-
7 # 透過音樂看世界8
同感。我說下自己的看法。
歌,首先這是一件有感而發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懂得通過音樂作品去影響別人,對人有關心幫助,當這樣的人很多的時候,那國內的大環境肯定很不一樣了。這個源頭說到底還是教育的問題(不過現國內傳統文化正慢慢恢復)。一個人總有很多的各種情緒,這是因為每個人幾乎都有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為中心。簡單來說,就是世界觀,價值觀等三觀問題,三觀問題再往上,就是這個宇宙真相的問題,去到了佛家那裡。
我自己教吉他的,特別是最近這幾年,有時我都會為選歌頭疼,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流行歌曲是對人是有影響的,因為幾乎沒有人寫一首歌,首先是從因果出發的,就算有,也是從自已為中心的這樣的一個因果來的。
所以,特別是這幾年,特別是看到那麼多的天災人禍,人的生命那麼脆弱,很有感觸,所以,人應該是在哪個年齡階段有感悟呢,應該是特別重要的。如果人人都只為自己,很難想像這是什麼代價。
在音樂圈裡面也可以舉個例子,應該是黃家駒了,不知影響了多少人。這樣的人,太少了。
-
8 # 阿當
這個也不一定 我們也有歌詞寫的不錯的 像方文山 林夕 等等 只是那些破網路歌曲有的調調還不錯但歌詞卻俗的不堪耳目
-
9 # 春陽讀書
為什麼有的日語的歌詞很有希望,很有正能量,而翻唱國語卻會苦情歌和沒意境的歌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中日兩中國人民生活說起,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在一個日本家庭裡,大多數情況下夫妻結婚後,妻子都充當全職主婦,丈夫的職責就是掙錢養家,造成上班每個人的壓力巨大,當一個人壓力太大的話就會精神頹廢,那麼所有人壓力都大呢?我們聽到日語的歌詞很有希望,很有正能量,目的有一大部分就是鼓勵這些人,振作精神,實際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中國除了北上廣深,其他地方生活節奏並不是很快,壓力相對小些,帶有鼓勵的歌曲不是大眾所需求的。
歌曲的受眾是廣大的人民,一個好的搞商業創作的人,他創作之前,首先要考慮大眾喜歡聽得型別,之後再進行創作,再結合兩個不同國家的人民生活所需,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
10 # 吉象休閒音樂
因為各種語言有各種語言特有表達韻律,就如黃家駒的閩南歌曲,如果譯成中文怎麼唱感覺就是不一樣,所以說好多日語歌曲只適合日語演唱,中文怎麼翻唱也不會超過原文原唱!
回覆列表
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疑問。
我覺得改編歌曲最重要的是“詞曲”的高度要相當。
意指作曲者和填詞人在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才氣,都是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才會有經典作品產生。因為只有這樣兩者才會心有靈犀,相輔相成,才可算得上是配合。不然拉低整體水準不說,自己也會搭上自取其辱、急功近利的惡名。
所以說為天才作曲者填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也得是半個天才吧。
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曾經日本有一首很火的歌叫《夕焼けの歌》,由大津明作詞,馬飼野康二作曲,近藤真彥演唱。此後被香港唱片公司買來曲子,找來一流編曲家盧東尼重新編曲,有“二林一黃”之稱的著名填詞人林振強重填中文歌詞,再由陳慧嫻演唱。一時間聲名鵲起,同時斬獲了十大勁歌金曲,十大中文金曲,兩大最有分量的獎項,而這首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千千闕歌》。這無疑是一次很成功的改編。
同一年,由趙增熹編曲,陳少琪填詞,梅豔芳演唱的另一版本《夕陽之歌》誕生。反響已不如從前,但仍可稱的上經典。只因這首歌的演唱者是梅豔芳。梅姐當年的名氣,再加上令人無法拒絕的歌喉,著實為這首《夕陽之歌》增色不少。但和前者對比就會發現,歌詞的水準已是大打折扣。
然而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第二年,由呂國樑填詞國語版《風中的承諾》誕生,相信已經是鮮有人知了。隨後這首《夕焼けの歌》還被翻唱成了《夢斷》、《天知地知》、《老鷹》…。很慶幸它們都被遺落在歲月長河中了。
由此可見,“詞曲”作者的能力相當真的很重要。餘音繞樑的曲子還需要有妙筆生花的詞人相配。不然,只會淪為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