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夕推送

    安史之亂髮生在中國唐朝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7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主要由唐朝邊疆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反叛唐朝而引起的。

    1.經濟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初年,唐朝正值盛世,經濟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上層人士便不滿於現狀,開始了奢淫浪費,導致國庫空虛,百姓賦稅年年加重,百姓民不聊生,促使並加劇了社會矛盾。

    2.名族矛盾

    唐代至建國以來,不斷的透過兼併收復了大部分領土,尤其以東北和西北領土之大。至使統治階級在東北西北建立9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並多數任命當地的少數名族將領,以便廣大領土的管理,由於朝廷漢人對胡人的偏見,也導致漢胡之間矛盾的升級。

    3.階級之間的內部矛盾

    唐玄宗末期沉迷於美女酒色,特別是楊貴妃得寵,她的兄弟姐妹個個得利得勢,權臣當道,朝廷從上到下,腐敗透頂。楊貴妃的哥哥王國忠因為妹妹而得寵,官至宰相,此人愛財 愛權,無惡不作,貪婪無比。行官受賄,剋扣官兵軍餉,特別和安祿山的權利之爭,也是發生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4.權利之間的矛盾

    安祿山任三地節度使,傭兵達17萬之多,佔據當時整個唐王朝正規軍的百分二十左右,並且都是常年駐守邊關,能征善戰的猛將,而朝廷多數是駐守關內的“童子兵”,安祿山覺得自己傭兵過萬,應該擁有很大的權利,不滿足現狀

    多重的矛盾,經過時間的積累,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也在警告後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樣才能長泰久安,天下太平。

  • 2 # 正本清源隴西郡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法紀不法。從武則天開始,為了稱帝對唐朝的法紀破壞嚴重。唐玄宗上臺後雖然進行了撥亂反正,但畢竟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唐玄宗中後期,心灰意懶,貪圖享樂,無進取之心,處理國事全憑個人好惡。

    二是上層腐化。唐朝統治者過著聲色犬馬、極度奢靡的生活。唐玄宗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重用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並賦予他們一家肆意揮霍。

    三是土地兼併。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貴族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開始了土地兼併。百姓在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只能四處遷徙流亡。

    四是藩鎮割據。由於節度使掌握一方軍政大權,邊疆軍隊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財政自留不上交朝廷,導致了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和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後,雖然安、史的叛將被誅殺,但是仍然安排了安祿山原來的部下擔任節度使,最嚴重的是河北三鎮,即成德、盧龍和魏博。這三鎮官員自派,財稅自留。原任死後,由兒子接替,這就形成了世襲。

  • 3 # 商文君

    我們先看安史之亂經過: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1.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有多個方面,它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等等。

    (1)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均田制被破壞,均田農民失去上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2)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導致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原因。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3)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4)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爆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2.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了,而江淮地區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禍。所以,從此之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第四,安史之亂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總而言之,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亂後,統一、繁榮、強盛的統治局面成為過去,唐王朝開始走上下坡路。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 4 # AlmostW

    安史之亂的根本癥結,既不是玄宗的政治把戲的高明或拙劣,也不是安祿山個人品格的陰險或者磊落。

    造成安史之亂的,也恰恰是造就盛唐的那個東西:城傍。

    城傍,就是將被征服的草原部落打散部落統屬,安置在邊境附近草場的族群。

    他們同樣是唐帝國的子民,甚至不是簡單的羈縻。他們繳納很少的物質賦稅,但是負有承擔軍事徵調的義務。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仍舊保持遊牧色彩,但是在軍事組織和部族內的人際關係上,則出於唐帝國的軍事需求,而被嚴密的組織化了。

    唐帝國在軍事上的能量,和它整個國家的經濟能量、財政能量是不匹配的。我們把一個國家看成一個機體,經濟能量可看作機體所能獲取的食物總份額,財政能量可看作機體所能實際吃掉的份額,軍事能量可看作機體能將所吃掉的東西轉化成四肢力量的份額。

    唐前期國力、財力均不如前隋,但是他的軍事征服卻陡然特出,即便放在整個古代史上,也是難以複製的。這就好比一個人在食物匱乏的環境里長期徘徊在溫飽,但是卻四肢健壯,甚至能獵熊博虎,不奇怪嗎?

    原因就在於:城傍。

    軍事力量,簡單講:就是我能提供多少物資,然後這些物質能招募和訓練多少高質量的戰士。

    遊牧民族進行軍事徵調的成本極低,士兵的軍事訓練成本極低,但是軍事組織的效率低,協同作戰的能力低。

    漢族進行軍事徵調的成本高,士兵軍事訓練的成本高,但是軍事組織上更成熟,各部隊協同作戰的軍事指揮能力更高(在成熟的漢族軍隊框架內)。

    城傍和唐帝國的邊境軍事體系一結合,一下子就取胡漢之長,避胡漢之短。用成熟的軍事組織和軍事指揮系統,來統御質優價廉的城邦兵,造就了漢民族政權的擴張奇景,這也是造就盛唐的最重要軍事支柱。

    唐帝國因為在前期面臨巨大的邊境軍事壓力,放權給地方長官,徵調外族士兵。因其族群的特殊性,難以用中央集權的嚴苛辦法來層層監督。地方軍事長官為了籠絡這些城傍,玩玩結為義子,安祿山如此,僕固懷恩也是如此,郭子儀雖然不認義子,下屬們卻叫他爸爸。

    這其實是為了借用胡兵之力不得不做的妥協,唐帝國在前期邊境軍事管理上,始終未能實現精細化管理,原因也在於胡兵作為唐帝國的軍事基本盤,裝不進那麼嚴苛的科層制體系裡。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安史之亂,安祿山不僅僅是作為三鎮節度而反,他是作為三鎮城傍的軍事頭目而反。被裹挾著進入河北地區的,何止是藉冊上的十八萬兵。

    可以看到,不僅僅是安史叛軍,即便是郭子儀、僕固懷恩的朔方軍,其作為一個整體,對唐帝國的忠誠度也要打個問號。安史之亂,暴露的問題就是:這些唐帝國倚重的優質兵源,從族群文化上和組織結構上,都不能被中央集權體制控制。也就註定要成為中央集權的腫瘤。

    從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觀察來講,這個腫瘤是歷經河北藩鎮、唐末混戰、五代更迭,最終將胡兵一半物理消解(戰爭損耗)、一半化學(長期胡漢雜居)消解,才最終祛除。

    為了一百年的璀璨,賠上了二百年的蕭索。這兩個時間段的分界,就是城傍的反噬:安史之亂。

  • 5 # 落日餘暉88

    一,從歷史必然性上說,任何封建王朝都逃不脫“週期率”,王朝的壽命一般不會超過五百年。二,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原因是皇帝荒淫無道,寵信楊貴妃,引起人民的不滿。

  • 6 # 帶頭套的胡樓娃

    安史之亂亂在於,即使經濟達到了空前盛世,發展的十分迅速,但是由於土地的兼併政策使許多的老百姓都流亡,成了所謂的富的富死,窮的窮死。加上當時的皇上只看到了盛世,過於荒誕,只沉醉於酒色之中。特別是到了唐玄宗後期,李林甫的出現,他執掌權證,嫉賢妒能,造成了很多人才的流失,而且還有安祿山的反叛之心給了機會,所以以後的戰爭不由分說的進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無論多摳門的人去醫院看病都不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