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孩子這樣做應該是對的。我們常常抱怨孩子說:老師放個屁也是香的。老師說什麼孩子都聽。家長的話就象耳旁風。其實這麼說,一點也不假。師者教也,父母是育者;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因為,老師教孩子學習,就得按學習要求孩子,同時,也是孩子的管理者,在學校,在家長,都高於家長的要求,他的品位自然比家長高,當然老師高於家長;因為,家長是嘮叨,老師是教育,所以,不聽老師聽誰的?而作為家長可能對老師最大的成見,那就是要學費;老師崔得緊,家鄉很反感;這就出來一句話:老師的話是聖旨;可不是聖旨又如何?早晚得交。因此,這裡缺乏的是理解與溝通。我們的老師出於教育與管理對孩子的聖旨沒有錯,只是缺乏信任和理解;只有這樣互為理解,才能達到共識。

  • 2 # 最美幼兒緣7

    孩子都是這樣的,非常崇拜老師,把老師說的話當聖旨,相反家長說的話就當耳旁風,你說十遍他不一定能聽一遍。

    我們在小的時候都是把老師比作觸不可及的人,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即使是錯的,也是對的!這是孩子對於老師的一種信任,一種敬仰!

    所以家長就會特別納悶,老師是用了什麼神奇的方法讓孩子這麼信任老師?這麼聽老師的話?老師說一句話,頂家長的十句話。那麼老實,究竟是怎麼做到讓孩子這麼崇拜老師的呢?

    首先,大家都知道老師是比較有威信的。當然這個威信不是說老師特別厲害,所以孩子都特別怕老師,才導致的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

    而是孩子剛開始進入到學校的時候老師給孩子樹立的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首先要給孩子講的就是他在幼兒園裡面和在家裡面是不一樣的,不是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

    孩子在幹什麼事之前都必須向老師打報告,如果不聽老師的話,那麼老師就會批評孩子或者讓孩子接受懲罰,孩子原來有非常散漫的一個態度,一下子接受到了這麼嚴厲的教育,所以他心裡是恐慌的,那麼就會不由自主的聽老師的話。

    其次,老師給孩子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孩子應該更聽父母的話,而不是聽老師的話,所以這個時候肯定是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沒有起到好的模範作用,沒有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榜樣。

    那麼老師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老師不僅教授孩子學習新的知識,更帶領孩子玩耍,還讓孩子學習到了他原來從來沒有接觸到的新鮮事物。

    所以他對老師是崇拜的,他認為老師非常厲害,無所不能的,比他的爸爸媽媽還厲害,所以就會聽老師的話。比如老師告訴孩子飯前要洗手,和家長告訴孩子飯前要洗手,孩子肯定會比較聽老師的話,只要老師一說,孩子們肯定會執行,在家裡家長告訴孩子飯前要洗手,很多孩子還要磨蹭一下,或者說根本就不聽。

    所以我覺得孩子聽老師的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會認為孩子除了信任家長之外,有了另外一個信任的人,說明這個老師對孩子是比較好的,所以孩子才會聽老師的話,才會信任這位老師。

  • 3 # 愫說育兒

    導語:

    孩子把老師的話奉為“聖旨”,卻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透過這種現象,探究問題的本質,箇中緣由,你瞭解多少呢?

    “媽媽,你今天還要寫文章嗎?”宸哥兒突然問我。

    “當然啊!”

    “有個話題你可以考慮——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對家長的話就……”他故意拖長了尾音。

    “卻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我很識趣地接了腔。

    “對呀,應該有很多家長會關心這個話題吧?”他狡黠地對我笑。

    “這麼說來,你很有心得體會咯?”

    “這其實是分時間段的,比如剛上小學,進入陌生的新環境,老師也不像從前那樣和藹可親,難免焦慮緊張,再加上某些老師特別嚴厲,而我們也不懂判斷對錯,由於害怕被批評受懲罰,所以事事聽從;慢慢地,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判斷,明白老師也不可能永遠都對,還懂得了哪些老師絕不能惹,哪些老師好‘對付’;哪些雷區絕不能碰……”

    所以,客觀的情況是:

    一些孩子迷信權威,不會質疑,把老師的話當‘聖旨’,這種孩子多半很守規矩、刻板、膽小,以幼兒園和小學低年段學生為主;

    一些孩子善於觀察,有自己的思考,敢於質疑權威,還會見人下菜碟,這種孩子多半靈活刁鑽,以中高年段學生為主;

    也就是說,把老師的話當“聖旨”這種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

    一、敢於“不聽話”,是因為孩子在嬰兒時期建立了足夠的安全感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林海說——

    嬰兒在3歲之前會和撫養人(主要是母親)經歷由“共生”到“分離”的心理發展歷程。

    嬰兒在出生之初,他感覺自己是與母親渾然一體的,慢慢長大,開始發現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於是他開始去探索世界。

    在探索的過程中,他開始一點點學著獨立,直到不再完全依賴媽媽。

    孩子3歲前,如果媽媽能大體做到對孩子無條件地積極關注,那麼孩子在家庭中,就會體驗到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正是他變得不再“聽話”的心理基礎。如果孩子一直面對危險,比如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他們就無法做到“不聽話”,因為那將意味著受到懲罰,是不安全的。

    孩子開始上學後,他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環境,從心理的角度看,未知意味著恐懼,意味著不安全。

    老師是這個未知環境中的權威,權威的形象從象徵的角度來說,是有威脅感的,面對這種威脅,大部分孩子會用順從的方式來使自己免於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剛剛入學的孩子通常都是很聽老師的話。

    但是,這種“聽話”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一方面是孩子在老師的身上也感受到安全,就會像面對家長時那樣變得“不聽話”;一方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反叛精神不斷放大,也會變得“不聽話”起來。

    二、把老師的話當“聖旨”,某種意義上,是缺乏質疑精神的表現

    1.宸哥兒幼兒園小班,有一天我給他穿了件漂亮的格子襯衫。晚上回來,他哭喪著臉說:“媽媽,你以後不要再給我穿襯衫了,老師說,孩子不能穿有紐扣的衣服。”

    其實,老師當時只是覺得,小班孩子的小手還不夠靈活,午睡時穿脫有紐扣的衣服較為不便。可在當時,孩子是把穿帶紐扣的衣服與“做錯事”等同起來,因為恐懼被批評,他從此再也不穿有釦子的衣服。

    2.宸哥兒一年級時,一天我們遇到他同班的一個女孩,在校門口與媽媽拉扯著、哭喊著要回家。

    詢問後得知,好因為害怕遲到,每天都是在開校門之前便來等待,第一批入校。而那天只是稍遲一些,沒趕上開校門,她就覺得已經遲到了,擔心被老師批評懲罰,她大哭:“我不上學,我要回家。”

    最後,這位媽媽只好打電話向老師說明情況,麻煩老師親自到校門口接她,並表示不會責怪她時,她這才含著眼淚,驚恐不安地走進學校。

    原來,入學第一天,老師為了給孩子們立規矩,將遲到的孩子“請”上講臺,拍照以示警告。這位女孩就在此列,從此,“上學不能遲到”,成了她心中繃得最緊的弦。

    這種盲目迷信權威,缺乏質疑精神的表現,通常出現在低年齡段的孩子身上,家長們應該適當開解引導,相信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逐漸具備思辨能力和自主意識後,他們能深刻理解韓愈的這句話: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韓愈

    三、如果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卻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父母最應該反省

    1.父母應該反省:我給孩子立規矩了嗎?

    校有校規,班有班規。孩子到了學校,就受到各種明文規定的制約,不但告訴孩子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還告訴孩子們如果違反了,會受到哪些相應的處罰。

    在古代,旦凡名門望族都有森嚴的家規家訓,對子孫的個人教養、處事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才令一個家族昌盛繁榮。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上》

    2.父母應該反省:我制定的規矩,被誰最先打破?

    一些父母出於寵愛,常常輕易地向孩子妥協;

    一些父母朝令夕改,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一;

    有規矩不執行,如同沒有。

    3.其他反思

    我對孩子嘮叨不休嗎?

    我對孩子輕易許諾,卻經常不兌現嗎?

    我經常當眾糾正孩子的錯誤嗎?

    我以身作則,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了嗎?

    ……

    如果你有上述問題,就別怪孩子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

  • 4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不只是現在的小孩子,小孩子一直都是這樣,把老師的話當成聖旨。把家長的話當成耳邊風。這個年齡段大概是在小學中低年級之前。

    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

    當孩子出生之後到3,4歲之前在家庭中成長,那麼這個孩子打崇拜物件就是父母。孩子們說話的時候總會這樣說:我媽媽這樣說的,我爸爸這樣說的。這個時候他們是把爸爸媽媽說的話當聖旨。

    孩子到了幼兒園開始慢慢的到小學中高年級這之間再說話的時候就是:老師是這樣說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把老師說的話當聖旨了。

    這兩個階段恰巧是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階段。也是大多數父母最不關心的階段。因為孩子出現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網癮厭學,通常是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在諮詢工作中經常有這樣的求助者,就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厭學網癮,家長對他束手無策,完全無法溝通。

    所以小學中低年級之前的孩子是非常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重視孩子的心理建設,那孩子在青春期時,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大的狀況。

    但是也因為中幾年級之前的孩子特別聽父母的,什麼都跟父母講,所以父母認為沒有問題,然後父母樂得輕鬆。直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突然發現自己跟孩子完全無法溝通了。

    所以趁孩子還非常信任父母和老師的時候,父母跟老師好好結合,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 5 # 促成教育

    對於您的誠邀,深表感謝

    在此略表個人的一點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回答問題之前,先來說一種現象:對於經常見到的某種現象,經常聽到的某種聲音,時間久了,往往就會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人往往再也不會放在心上,原因就是因為人們已經聽習慣了,已經看習慣了。對他們來說已沒有什麼新鮮感,所以也就不足為奇,更喚不起人們的在意,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習以為常。

    作為一個小孩子更是如此,從小就生活在父母身邊,對於父母的一切一切,可謂習慣了又習慣,特別是那些又愛嘮叨的父母,總時不時的,不自覺的告誡孩子,嘮叨孩子,不準這樣,不準那樣,也正是父母的這種毫無節制的勸說,毫無目標的告誡,從而造成了孩子不由自主的隨聲附和,孩子往往是言不聽,計不從,甚至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一點點,致使父母總覺得孩子不是那麼聽話了。

    這種現象看似孩子不聽話了,其實並不見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父母平時說的太多,該說的也說,不該說的也說,沒有主次,沒有重點,沒有針對性,不是就事說事,而是說的沒有邊際,從而給孩子造成了一種聽覺上的錯誤導向。

    但對於老師,孩子就不那麼一樣了,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心裡,老師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老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老師的一切都是神聖的,特別是對於老師的話,更是言聽計從,就像聖旨一樣,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為此我覺得作為父母的,平時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該說的一定要說,並且要說的適時適可;不該說的,堅決不說;可說,可不說的,堅決不說。既然說了就要擲地有聲,踏石有印。讓孩子知道父母您要說什麼,想要說什麼,從而讓孩子漸漸意識到父母的話,容不得半點含糊,容不得半點猶豫。

    只有平時注意了自己,做好了自己,提前腦子裡要打好稿,力爭做到言簡意賅,通俗明瞭,相信孩子會漸漸給你太多的信服,太多的認可,太多的內心歸順。

  • 6 # 魔都小鬼頭

    因為老師立了規矩會嚴格執行,而父母有時會禁不住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而且老師會有獎懲制度,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更願意聽老師的話。

  • 7 # 數學老師愛講故事

    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孩子在家沒感受到父母的威嚴,可在學校卻感受到了老師的,因此他將老師的定位高於父母,只聽老師的話,這很常識呀……

    “威嚴”不是打罵強權,而是一種高壓低的氣勢和氣場,是人自身魅力和氣質的體現,老師沾了學校整體環境的光,所以很容易將職業威嚴轉加自身,但當今孩子的成長環境已不再家族式,而僅僅家庭式,那就必然松和散,沒有壓迫力,更何況家家都當娃是寶,哪敢嚴厲,這就更無從談起樹立威信,建立威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的國家武裝力量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