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小哥之分哥

    以樂隊為主打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在愛奇藝上線,一經推出就引發了熱議。

    對於獨立音樂人,面對《樂隊的夏天》這樣的節目,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

    比如:

    1,樂隊比賽多如牛毛,但沒什麼影響力。

    2,樂隊主題的綜藝也搞過幾個,卻都不了了之。

    3,這個節目對音樂的評判標準是什麼,會讓人信服嗎?

    這是打著樂隊旗幟的綜藝都必須回答的問題。

    在《學貓叫》和《波西米亞狂想曲》之間決定哪個晉級,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代問題。

    越難講,觀點越焦灼的事物,引發的關注度就越高。正因如此《樂隊的夏天》才會推出。

    如果看各大音樂網路平臺的資料,或在某寶上搜索錄音工程軟體和音訊介面(錄音音效卡),就會發現想成為一個音樂人真的不難,技術手段和資金成本幾乎不成問題。

    但在各個流量陣地上,又會產生音樂停止代謝已經很多年的感覺。

    對於獨立音樂人來說,想要出一首歌,一臺膝上型電腦,1000元左右的音效卡,一支話筒,就齊活了。唯一的問題是,中國的“獨立音樂人”成千上萬,他們擠在各個音樂平臺上無人問津。

    獨立音樂人在簡陋的房間裡錄音

    去年一篇調查文章中指出:中國有三成音樂人的收入為0;在平均收入上,美帝是中國的11倍;消費層面上,美帝人均音樂消費是中國的109倍;而數字音樂的使用者基數中國卻是美帝的1.7倍。

    這說明,人人都在聽音樂,但音樂卻是沒前途的職業。像在一個繁華的商業體裡,只有一家店在賺錢,剩下的店都在賠錢,所有的人都一家店裡買東西。

    這種現象雖然可以用“市場決定論”來解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比如,每年開學高校軍訓時教官罰唱年輕人唱歌,聽聽00後唱什麼歌就能得出個大概結論。

    除了軍旅必唱曲目外,00後,最常唱起的是林俊杰、周杰倫、劉若英、beyond、王菲等歌手的早期作品。一眼就能看出,現在最賣座的音樂還是唱片工業垮掉前的作品。十多年前流行的,現在還流行。

    當80後、90後和00後一起在KTV裡唱《後來》時,流行音樂可能就沒“後來”了。

    停擺,是音樂的問題所在。

    2009年內地音樂節發生井噴時,高曉松接受採訪時表達自己對獨立音樂的看法:當初非常想成為壞孩子,才玩起音樂,玩著玩著,發現自己原來是好孩子。

    2009張北音樂節

    十年過去了,不管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新的狀況是----紋身要遮起來。

    當年高曉松只是商業音樂與獨立音樂上的糾結,現在則是認可度上的糾結。十年後,新褲子覺得,樂隊香火斷了的時候,內心最喪的其實是下面吃瓜群眾式的面無表情。

    搖滾樂沒回來。

    過去,搖滾音樂人把上綜藝節目看作墮落,今天這種看法顯得有點過時,因為不管是綜藝上的商業主流還是地下的獨立非主流都在喪失自己的山頭。只要年輕的血液沒有補充進來,全民一定會繼續“學貓叫”。

    去年,鄭鈞的影片火了,他說:“各個排行榜已經崩了,那不是音樂,那是屎。”鄭鈞還覺得,今天在這個行業裡從業,是人格上的恥辱。

    朴樹曾在接受南都的採訪中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現在還在流行這樣的音樂,這完全就是倒退,我真的不能理解,我發現這個國家很多人愛聽屎。”

    鄭鈞和朴樹是音樂的資深從業者,如果他們為職業感到害臊的話,那這個行當真的不怎麼樣。

    而這問題只能發生在兩個向度上:要麼是音樂創作出現了問題,要麼是聽眾耳朵出現了問題。

    又一個無解的話題,因為創作和聽歌都是主觀的行為。誰也沒有權利逼你去聽某一類音樂。

    心理醫生會說,音樂品味並非天生形成而是個人意願,是由外界薰染形成。也稱為“曝光效應”,你喜歡什麼歌跟耳濡目染有關。而耳濡目染結合個人經歷,最後就會定型為音樂品味,音樂品味繼而影響人格。

    如果音樂是品味、認知、情感的綜合體。那麼,只聽某一類流行音樂的帶來的問題就是:大眾個性上會越來越趨同,這是高曉松們一直不斷強調的問題。

    《樂隊的夏天》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很顯然,節目的初衷和其他選秀類綜藝節目一樣,找出好聽的音樂獲得口碑並獲得好的收視率。不同的是,這個節目的定位不是一個泛音樂節目,而是將焦點集中在搖滾樂隊身上。

    眾所周知,無論是之前的《中國之星》還是後面的《中國樂隊》基本上都崩了,這裡面的根本問題是不討好,搖滾受眾不愛看綜藝,綜藝受眾不聽搖滾。

    這一點在《樂隊的夏天》的節目設定中,一開始就一目瞭然,除了插科打諢,節目間歇性的“音樂掃盲”開啟了“知乎模式”。

    張亞東站起來現場指導樂迷打拍子,節目不斷解釋朋克、雷鬼......

    張亞東打反拍子

    這是《樂隊的夏天》最特別的地方,他們知道,他們在做一個缺少群眾基礎的娛樂節目,用高曉松的說法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可憐,雖然我們老了,但我們曾在燈塔下沐浴過。

    但《樂隊的夏天》還是無法說服最細心的觀眾。比如第三集中,旺福這種全身透著Sunny正能量的樂隊上臺,歌詞被改的面目全非。

    旺福演唱的曲目是《兩個恰恰好》,原歌詞是“如果你四處採花蜜,掐、掐、掐死你”被節目組在字幕上改成了“如果你四處採花蜜,恰、恰、恰似你”。這個原意是女孩對男孩撒嬌的歌詞被改的尤其負能量。

    旺福樂隊

    到底是肯定了“採花蜜”還是否定了“採花蜜”?讓人浮想聯翩。

    我們可以理解“掐死你”這個詞可能涉及到“暴力”不適合綜藝,但“採花蜜、恰似你”的表述難道不會產生不健康的三觀嗎?

    這是端火鍋做節目的常見問題,強行砍掉了不能出現的詞,然後把歌改的少兒不宜。

    無論誰當年沐浴過燈塔,這屆年輕人肯定是沒機會沐浴了......

    沐浴過燈塔的嬉皮士們

    節目中不斷被引用鮑勃·迪倫、鮑勃·馬利、涅槃樂隊、槍炮玫瑰幾乎點到為止,一定不會談到他們的“公共價值”。

    鮑勃迪倫

    普及的音樂知識以及“XXX是最好的鼓手”、“XXX的貝斯技術很紮實”、“XXX是最好的鍵盤手”讓節目看上去像一個娛樂版的樂手考級。這讓人明顯的感覺到,這是尺度能達到的極限了。

    不過,《樂隊的夏天》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在音樂上,它算開創了一個樂隊綜藝的先河。調音、燈光、舞美做的非常出色。第二,雖然它沒有采納尖銳的“公共議題”,但音樂作品確實變好了,很容易發現,和其他綜藝相比,音樂有了更深的生活積澱(刺蝟、九連真人在此方面最有共鳴)。

    刺蝟樂隊

    最後,如果它的流量不斷走高,可以預見到的是,它會引導一些人去聽搖滾樂,起到普及的作用,同時也會為各個livehouse帶來票房。對小樂隊們呢,可能會帶來商演(比如品牌釋出會上、促銷晚會、野雞音樂節等)

    至於推動了樂隊文化,《樂隊的夏天》還遠遠不夠,這一點,想必大家心裡都有數。

    最後,就拿節目中點評VOGUE 5樂隊時提到的一支長得好看的“小鮮肉”BON JOVI的歌來收尾吧,一起了解下,在那個光芒萬丈的搖滾時代,沐浴過燈塔的“小鮮肉”的音樂是什麼樣的。

  • 2 # 班長推薦

    答:不是。不會。

    首先呢,獨立音樂的黃金年代我覺得是無法復刻的啦(我是無法想象有比科本商業得更成功的地下搖滾英雄)

    其次呢,我個人認為這個節目對搖滾的地位影響不會太大,但可能會改善一點(真的可能就那麼一點),依據是……你可以試下隨便問個親戚他們有沒有在看《樂隊的夏天》

  • 3 # 文創影院

    在中國的音樂生態環境中,獨立音樂人生存之艱難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樂隊的處境可能更甚。

    久而久之,做音樂不能養活自己是很多樂隊的相同困境。在2015年憑藉《春風十里》被大眾熟知的鹿先森樂隊,直到今天幾位成員還在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演出只能在週末進行。樂隊在中國發展三十多年,早已形成相對固定的樂迷群體,如果不能被更多人熟知,他們的現狀也不會有更大改善。

    《樂隊的夏天》和《奇葩說》相似,沒有對垂直內容的專業化解構,而是用直覺和看起來不太專業的大眾去評定樂隊演唱的好與不好。現場沒有導師,只有樂迷,唱歌跑調的馬東甚至只是一位好奇心很重的“音痴”樂迷,但看似不靠譜的背後,實則是《樂隊的夏天》想拉近樂隊與大眾距離的一次試探。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這個節目的企圖,可能就像馬東在接受採訪時說的,如果《樂隊的夏天》播出之後,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摸一摸吉他的衝動,想要組個樂隊,或者去看一場live演出,那就算對得起這些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6人107:93勝凱爾特人拿到賽季首勝,聯盟第一身高76人隊打出優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