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們都希望寶寶的生活有規律。有時,寶寶白天太興奮,晚上很晚都不睡,確實讓寶媽感到很頭痛。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一餐飯要吃很久。面對孩子這種情況,有什麼辦法呢?很多寶媽都恨不得打一頓孩子,但是打孩子並不能起到很好的長期效果。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尊重自己的做法。具體做法如下:
一、我們要決定自己怎麼去做,然後去做。
當孩子不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不能控制孩子怎麼做。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當孩子看到你堅定的做法時,他就會考慮自己的行為了。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晚上要玩很久,每天要到很晚才洗澡睡覺。那個時候,寶媽也很累的,而且太晚睡覺對孩子的身體不好。於是,有的媽媽會大罵孩子,一邊罵一邊嘮叨。而孩子還在自言自語的玩,一點事都沒有。他們照樣很晚睡覺,沒有生活規律。講道理、嘮叨、責罵都不起作用。父母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尊重自己。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看看時鐘,如果到了10點鐘,我就會把燈關掉。你沒有洗澡我不會再幫你洗了。”媽媽在說完後,要做到。
可能在你說第一遍的時候,孩子會不相信,媽媽怎麼會這麼堅決呢?他會去挑戰你的底線,我偏不洗澡。這時,媽媽要堅定自己。到了10點後,就不再給孩子洗澡了。無論他怎麼求你,也不要答應。讓孩子看到你說話是算數的。你只需要決定自己怎麼做就好。等到第二天,媽媽再叫孩子去洗澡時,他就會去考慮這些問題了,就不敢再拖延了。
二、只做,少說。
別跟孩子說得太多了。媽媽要用行動來代替說話。沒有誰喜歡聽媽媽的嘮叨。當媽媽總是嘮叨時,孩子會自動過濾掉很多他不想聽的資訊。媽媽只需要拿行動出來就行了。比如:當孩子一直看動畫片,不願關電視時,媽媽只要牽著孩子的手,把他從電視機面前帶走就好了。可以告訴孩子們:“我們現在要吃飯了。”“現在要關電視了。”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要答應他的要求。但是,我們在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態度不要太強硬了,而是要保持溫和一點,讓孩子能夠接受。
三、與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表。
為了避免以後長時間的與孩子們講道理,嘮叨,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張日常慣例表。在這張表上詳細地安排每天該做的事情的時間。也可以分開制定一個小的時間段。比如:晨間日常慣例表或晚間日常慣例表。把時間割裂成小塊,有利於孩子更好的執行。
在日常慣例表上,可以把這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都用畫畫的形式畫出來,或貼上照片。然後再考慮前後順序,在每件事情前面都畫上時間。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把時間寫上去。問問孩子我們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讓孩子一起來參與制定,這樣的話,孩子會更加願意執行。
制定日常慣例表的好處在於:以後,如果你在提醒孩子要做某件事,他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在孩子不願去做時,我們可以問問孩子:
“想想看,我們制定的日常慣例表上是怎樣安排的呢?”
“我們日常慣例表上是怎樣安排的呢?
這樣去問孩子,可以避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無須大聲叫,也無須嘮叨。
晚間的日常慣例表:
7:00——8:00孩子玩耍
8:00——8:30孩子看電視
8:30——9:00孩子做遊戲
9:00——9:10孩子刷牙
9:10——9:30孩子洗澡
9:30——10:00講故事
10:00睡覺
上面的日常慣例表僅供參考。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己去制定。從小,與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會培養出孩子自律的品質。父母不用一遍一遍的催促他,孩子以後也能自己去做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家長朋友們有幫助。
寶媽們都希望寶寶的生活有規律。有時,寶寶白天太興奮,晚上很晚都不睡,確實讓寶媽感到很頭痛。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一餐飯要吃很久。面對孩子這種情況,有什麼辦法呢?很多寶媽都恨不得打一頓孩子,但是打孩子並不能起到很好的長期效果。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尊重自己的做法。具體做法如下:
一、我們要決定自己怎麼去做,然後去做。
當孩子不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不能控制孩子怎麼做。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當孩子看到你堅定的做法時,他就會考慮自己的行為了。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晚上要玩很久,每天要到很晚才洗澡睡覺。那個時候,寶媽也很累的,而且太晚睡覺對孩子的身體不好。於是,有的媽媽會大罵孩子,一邊罵一邊嘮叨。而孩子還在自言自語的玩,一點事都沒有。他們照樣很晚睡覺,沒有生活規律。講道理、嘮叨、責罵都不起作用。父母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尊重自己。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看看時鐘,如果到了10點鐘,我就會把燈關掉。你沒有洗澡我不會再幫你洗了。”媽媽在說完後,要做到。
可能在你說第一遍的時候,孩子會不相信,媽媽怎麼會這麼堅決呢?他會去挑戰你的底線,我偏不洗澡。這時,媽媽要堅定自己。到了10點後,就不再給孩子洗澡了。無論他怎麼求你,也不要答應。讓孩子看到你說話是算數的。你只需要決定自己怎麼做就好。等到第二天,媽媽再叫孩子去洗澡時,他就會去考慮這些問題了,就不敢再拖延了。
二、只做,少說。
別跟孩子說得太多了。媽媽要用行動來代替說話。沒有誰喜歡聽媽媽的嘮叨。當媽媽總是嘮叨時,孩子會自動過濾掉很多他不想聽的資訊。媽媽只需要拿行動出來就行了。比如:當孩子一直看動畫片,不願關電視時,媽媽只要牽著孩子的手,把他從電視機面前帶走就好了。可以告訴孩子們:“我們現在要吃飯了。”“現在要關電視了。”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要答應他的要求。但是,我們在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態度不要太強硬了,而是要保持溫和一點,讓孩子能夠接受。
三、與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表。
為了避免以後長時間的與孩子們講道理,嘮叨,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張日常慣例表。在這張表上詳細地安排每天該做的事情的時間。也可以分開制定一個小的時間段。比如:晨間日常慣例表或晚間日常慣例表。把時間割裂成小塊,有利於孩子更好的執行。
在日常慣例表上,可以把這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都用畫畫的形式畫出來,或貼上照片。然後再考慮前後順序,在每件事情前面都畫上時間。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把時間寫上去。問問孩子我們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讓孩子一起來參與制定,這樣的話,孩子會更加願意執行。
制定日常慣例表的好處在於:以後,如果你在提醒孩子要做某件事,他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在孩子不願去做時,我們可以問問孩子:
“想想看,我們制定的日常慣例表上是怎樣安排的呢?”
“我們日常慣例表上是怎樣安排的呢?
這樣去問孩子,可以避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無須大聲叫,也無須嘮叨。
晚間的日常慣例表:
7:00——8:00孩子玩耍
8:00——8:30孩子看電視
8:30——9:00孩子做遊戲
9:00——9:10孩子刷牙
9:10——9:30孩子洗澡
9:30——10:00講故事
10:00睡覺
上面的日常慣例表僅供參考。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己去制定。從小,與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會培養出孩子自律的品質。父母不用一遍一遍的催促他,孩子以後也能自己去做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家長朋友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