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弓長小初

    你的問題剛好是我最近的困惑。

    我從葉聖陶和夏丏尊先生合著的《文心》,找到了答案,分享給你。

    陸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換句話說,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昇華。 咱就先來說說讀。

    1、讀

    對讀書我們有個誤解,只要讀書就是好的。其實不然。葉聖陶先生說,亂讀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亂讀會浪費我們的時間與精力,而時間和精力是不可再生資源,無論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上一分鐘。

    讀書貴在新得,作文貴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就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

    我理解觸發就是共情,就是讀到一句話時所想到的東西。比方說,我在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時,將松子的命運對應到了女作家蕭紅的身上,她們都是一生追愛而不得的女子。

    再比如,當讀到“讀書貴在新得”時,我在思考,讀什麼書才能有新得。鼴鼠的土豆曾經說過,想要了解一個領域就去做主題閱讀,精讀4~5本好書,對這個領域就能瞭解個七七八八。

    《文心》中說,讀書時字典最要緊。這放在現在同樣適用,儘管我們有百度,但開啟百度很可能被其他具有誘惑力的資訊吸引,等回過神早已忘記查字典這事兒了。

    當然也不是說百度完全沒有用。如果想要好好地鑑賞一篇文章,預備知識是必要的。這些預備知識,可以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聯的事件。有了網際網路,查這些資訊將毫不費力。

    讀到這裡,我又有了新的觸發點。上面提到了觸發資訊,總是靈光閃現,很快消失,怎麼才能記住這些資訊呢。寫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筆記,最貼近本書觀點的就是“摘抄+聯想”法,由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一書中最先提出。竅門就是,詳細的記錄自己此時此刻的想法,這些想法將成為寫作時不可獲取的寶貴素材。

    說完了讀,我們再來說第二部分寫。

    2、寫

    什麼是好文章?葉聖陶和夏丏尊先生認為,好的文章是具有“知”、“情”、“意”的文章。他們進一步解釋到:

    普通心理學家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知識,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對於一事物,明瞭它是什麼,與別的事物有什麼關係,這是知的作用。對於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對於一事物,要想把它怎麼處置,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與文與意的文。

    情義與知識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換句話說,好文章要有知識做基礎,將書本上和生活中零散的資訊,經過大腦的加工整合,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再將知識輸入,成為一篇文章。

    評判一篇文章,一般會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思想內容是靠多讀書多體驗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無法可求速效,只要終身修養。一般人平常的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與用詞的不當。

    解決這個問題,有三個注意事項。一是注意起承轉合的地方,寫文和說話一樣,一定要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留心。因為一句話中即使用錯了詞也只是壞一句話,如果承接的地方錯了,那就會把一段話的意思攪和黃了。

    二是,勤查字典,比方說,形容人少,可以用,門可羅雀、寥寥無幾、荒無人煙、鳳毛菱角、屈指可數等,那麼哪一個詞適合什麼語境,它們所形容的程度分別是什麼?

    三是,組織文章要遵守三個原則,“秩序、聯絡、統一”。

    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適宜的次第,這是“秩序”;從頭至尾順當地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筍的處所,這是“聯絡”;通體維持著一致的意見、同樣的情調,這是“統一”。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即使不怎樣好,至少是可以獨立的一個單位,至少是不愧為名副其實的“一篇”。

    總之,閱讀和寫作不可分割,閱讀是輸入的過程,寫作的表面上是輸出實質上是另一種輸入。寫作需要呼叫大腦中的資訊和知識,將這些資訊和知識,整合起來,用詞語串成句子,用句子串成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內在邏輯是根基,而內在邏輯又是在對所有資訊的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

    所以,選書時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幫助的,至少是可以觸發的書籍。讀書時記錄下所有的觸發點,整理成讀書筆記。作文時翻看筆記,二次整理,尋找新的觸發,整理成文。

    文字是心的表現,可分為三種,知的文、情與文與意的文。

    一篇好的文章要用心,有“知”、“情”、“意”。

  • 2 # 蘇樂愛寫作

    想要培養寫作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寫書評

    很多人讀書過後很快就忘了,也沒有真正吸收書上的精髓。

    書評是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回顧書上的知識點,整理自己的思路,又能夠鞏固自己的理解,增加寫作輸出。

    二、寫影評

    有些朋友可能很少讀書,但是看電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朋友的休閒方式。

    每當一部熱門電影播出後,大家都會趨之若鶩去看首映,作為寫作者,要抱著蒐集素材的心態去看待電影,思考有沒有什麼素材可以寫,要用什麼角度去切入。

    很多爆文的素材就是從影視來的,所以不要錯過這麼好的機會,當你看完一部電影,一定要榨乾他的最後價值,把它寫成文章推送到公眾面前。

    三、感悟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長大後的我們,生活似乎變得越來越無趣,也越來越麻木,很多事情已經勾不起我們的興趣了。

    回想小的時候,河裡摸魚,洞裡捉蟹,樹上摘果,都是些很普通的小事,但是我們卻樂在其中,玩得津津有味的。

    可如今呢?我們對什麼都沒感覺,對什麼都沒興趣了,我們不再是一個血肉豐滿的人,而是變成一個毫無生氣的布偶。

    不是生活變了,而是我們變了,我們不再開啟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我們也不願意停下匆匆的腳步去欣賞天邊的一道彩虹。

    我們把心緊緊封閉著,於是文字變得越來越蒼白,文章變得越來越晦澀,感情變得越來越乾癟。

    然而,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扉去感受這個世界,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活力和充盈,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溫度和色彩。

    想要寫出打動人的文章嗎?那就去細細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把心沉浸到你經歷的人和事裡面去,當你的體會變得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文字也會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生動活潑。

  • 3 # 豬豬貓張讀書

    從我個人經驗來說,任何一本書的骨架都可以從目錄中體現出來,因而讀書時時參照目錄,可以瞭解作者的寫作框架,進而學習這種框架。這就是所謂的讀書即寫作。

    當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本書的作者的時候,你有了目錄這個框架,你是如何將各個小論點和論據填充到框架裡的?但是,無論你怎樣填,我相信,這一步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先將論點一個個列明,然後再填充支援論點的論據,最後新增修飾性的詞彙,一步步把框架填滿。這個就是寫作即讀書。

    這個有點像畫畫,先畫輪廓,再用線條或者色彩畫不同的面。先確定大的明暗關係,最後再做微調。

    但凡創造性的工作,步驟都大同小異,關鍵看每個人對創造物件的理解和假設。

    最後,培養良好的寫作意識,這裡的意識應該指的是習慣。

    可以先定微小的計劃,比如每天寫100字。目標不在大,而在於每天完成。這些小步驟會吸引你完成更多。漸漸的,小步驟會逐漸形成一個微習慣。這些微習慣會形成你的生活和性格,最終影響命運。

    給自己微習慣的養成進行獎勵。慢慢地,你的良好寫作習慣就建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穗槐栽培技術有哪些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