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卜居士
-
2 # 小屋253315373
首先要跳開小說,才能儘可能接近事情真相。
實際上魏延的軍功威望以及能力等等都是大大超出了諸葛亮。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對魏延的壓制,其實是體現出了劉禪對一干老臣的不信任。單單隻靠一個諸葛亮是搬不動壓不倒魏延的。
第一是準備不充分。劉備夷陵之戰比較倉促,駕崩白帝城出乎了劉備的構想,一是為了抵禦陸遜的進攻,不敢回都。二是身體突然不適來不及回去。由於事發突然,劉備沒有做好傳位的準備工作,當時的劉禪只有16歲,尚未歷練,經驗不足,由於擔心主弱臣強會使權力失控,故不敢任命自己的權臣和能臣,倉促間啟用了諸葛亮和李儼,希望兩位大臣能彼此鉗制又彼此支援,來穩定川蜀局面。
第二是諸葛亮的軍功有限。諸葛亮可以代表荊州勢力,早先投靠諸葛玄,不受劉表器重,與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交好,自命不凡,做出師表和隆中對。劉備期間,諸葛亮任左將軍事,開府,駐守成都,承擔首都衛戍部隊司令職責,算是劉備核心集體中的一員。積極靠攏劉禪,曾參與對劉封的排擠打擊,受到劉備器重。後來仿曹操例開府,任丞相職,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主任。位三公之下,九卿之上。以虛職掌大權,事無鉅細,權力慾望強烈。諸葛亮和劉禪之間是段難以理解的謎團,事實上劉禪對他厭煩透頂,死後不許百姓祭拜。而且諸葛亮對劉禪的控制也比較極端,特別是任用董允對其實施了軟禁的行為,還經常大刺刺的以相父名義,對劉禪進行毫不掩飾的訓斥。但是私人情感的對立,卻沒有妨礙政治上劉禪對諸葛亮的支援,授諸葛亮執鉞,以及李儼的倒臺背後都有劉禪的支援,對魏延乃至趙雲等人的打擊背後,也都有劉禪的影子。從客觀上講,諸葛亮幾次出兵都沒有取得較大的收穫,只是內政的效果突出,得到了蜀民愛戴。應該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國家總理。行事法度嚴謹,應變能力和魄力不足。
第三是魏延不義。三國期間武將投降成風,連關羽張遼等等都是降將,張飛也曾落草開了小差,只是魏延是殺掉韓玄投降的,與呂布無異,因此口碑也確實很差。劉備期間督守漢中,為蜀漢立下了大功,除關羽張飛,以及誅殺夏侯淵的老黃忠外,魏延就是當之無愧的國家棟梁了,也是劉禪時代唯一在世的一杆旗幟,可惜是魏延的過往引起了劉禪的不信任,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都處於打醬油的狀態。
第四是魏延該殺。諸葛亮死後,魏延來不及等待劉禪新的任命,就開始急不可耐的搶奪指揮權,與楊儀發生激烈了衝突,雙方互相指責對方謀反,為了搶在楊儀之前,趕回成都控制局面,魏延甚至燒燬軍糧破壞棧道,阻止楊儀退兵,致使蜀軍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其行為不得民心。士兵紛紛逃亡,被馬岱追上斬殺,被滅三族。
魏延的死亡,可以說是一個悲劇,反映了蜀國的不團結和內訌,一個威風八面的大將軍卻落得這樣一個可悲的下場。
-
3 # 黎陽紅哥
魏延,是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名將,位置僅次於蜀國五虎上將。他跟隨劉備屢建戰功,還做過漢中太守,是蜀主劉備非常器重的將領之一。
然而,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卻說魏延有反骨,而且在蜀主劉備死後,還暗中交代馬岱監視魏延,一旦發現魏延有造返跡象,就將其斬殺。結果,在諸葛亮死後,魏延還真的就有了造反的行跡,被早有安排的馬岱給殺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是諸葛亮真的能掐舍算料事如神嗎?
非也!諸葛亮之所以說魏延有反骨,並不是他看魏延的面相就算出來的,而是諸葛先生善於觀察,從魏延的所做所為和平時表現推測出來的。
魏延仗著自己跟隨先主劉備建下功勳,表現得非常傲慢,關羽、張飛、黃忠和馬超在世時,魏延還有所收斂,關張黃馬四員虎將死後,趙雲性情隨和,不足為懼,他便開始張揚起來,尤其是劉備死後,魏延自恃功高才智過人,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他跟著諸葛亮北伐,多次向諸葛亮要一萬精兵自成一路攻打漢中,諸葛亮都沒有應允,魏延心懷不滿,大放厥詞,狂妄之態不可一世。
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魏延好大喜功,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的德行,才擔心自己死後沒有人能約束得了魏延,才說魏延有反骨,說白了就是魏延有造反之心,所以秘密安排馬岱看住魏延,若有異動必殺之。如此安排並非諸葛亮有神機妙算之能,而是先生明察秋毫有先見之明!
-
4 # 九頭鳥漫談文史
諸葛亮說的魏延有反骨僅僅是《三國演義》一書中的胡編亂造,起因在於書中所寫的魏延在投奔劉備的時候已經反叛過兩次舊主了。
第一次是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章節中,劉備率跟隨他的百姓來到襄陽城下,城內的劉琮在蔡瑁的鼓動下已經準備投降曹操,所以拒絕讓劉備入城,這個時候,本來是劉琮部下的魏延來到城門口,試圖招呼劉備入城斬殺蔡瑁,以奪取荊州,因文聘阻止未遂,劉備沒有進襄陽,魏延也只能叛出襄陽,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第二次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章節中,劉備派遣關羽去攻打長沙,因黃忠放水,沒有在戰場上射殺關羽,太守韓玄要殺黃忠,本就有意投奔劉備,且在長沙城中不受韓玄重視的魏延再次跳出來,救了法場上等死的黃忠,並鼓動軍士殺掉了韓玄,然後開城投降關羽。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一反劉琮,二反韓玄,就是腦後有反骨,故而對劉備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劉備不願意殺有功的降將,諸葛亮才在警告魏延後暫時放過他:“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所以魏延絕對是對劉備忠心耿耿,這也是劉備在拿下漢中後,放心讓魏延做漢中太守的原因,魏延根本就是劉備的嫡系,資格比諸葛亮還要老,在劉備麾下的武將序列裡,或許僅次於關羽、張飛、趙雲等,屬於劉備最親信的部下。
後劉備時代,魏延因為資歷、戰功以及和劉備的關係,在蜀漢軍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也是贊同北伐的軍中元老,即使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部分建議,他和諸葛亮在北伐的戰爭中也是配合的很好的。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楊儀陷害他時,他第一想到的不是投降曹魏,而是準備回成都找劉禪說理,以他當時的身份,投降曹魏的話,得到的待遇會相當高,從這就可以看出,魏延始終都是忠於劉備父子的,反骨之說僅僅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
-
5 # 寒星針
《三國演義》這部書秉持的是正統為尊的思想,宣揚的是忠、義、信的理念。書中魏延的思想與價值觀則是以己為中心,凡事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而這正是作者所要摒棄的,借諸葛亮之口定性為“反骨”。
作者羅貫中,曾任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幕僚,追隨張反抗元朝統治,意圖恢復漢人江山。元末天下大亂,張士誠趁勢起兵反元,後迫於形勢向元朝投降,做起了鎮壓起義軍的幫兇;不久見元朝大勢已去,再次舉兵反元。但張士誠只想著自己割據稱王,沒有恢復漢人江山的壯志,羅貫中失望之下,棄他而去。
正是因為有這樣壯志難酬的經歷,作者才更厭惡凡事從私利出發,不顧忠、義、信的作法。
《三國演義》遵劉氏為正統,奉劉備為主本是正理。可書中最開始時魏延與劉備並無交集,劉備也未曾招攬魏延。
而魏延殺韓玄、獻城給劉備的作法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他認為劉備是明主,所以主動背叛舊主,用舊主的身家性命作為晉身之資。而這正是與儒家忠義思想相違背的。換個角度想,如果有一天,魏延發現一個比劉備更像明主的人,是不是也會拿劉備當投名狀?
作為對手,當然希望敵方的部下都能像魏延一樣主動來投;可作為同僚,卻不願意己方陣營中有這樣叛降不定的人物。
諸葛亮所說的“反骨”,正是魏延心中“自以為是”的念頭。所以,敲打是必須的,拒絕是不可能的,施恩於下那是劉備要做的事。
回覆列表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指的是腦後後枕骨。按照麻衣神相上說,腦後有後枕骨的人,天資聰慧,智慧過人。但常有叛逆之心,不願服人,通常也主富貴。
頭,是全身最高貴的地方,百骸有尊長,是各種陽氣交匯之處。頭上有很多骨頭,按照麻衣神相所言:後枕骨,扶桑骨,天柱骨,犀骨,玉樓骨,金城骨豐隆圓潤清秀皆主富貴。
日角的左邊月角的右邊,有直立起的骨頭,叫金城骨,主其人位至公卿,在印堂的骨頭,上到天庭的,名叫天柱骨,骨頭從天庭一直到底,叫犀骨,主其人位至三公,太陽穴有骨頭叫扶桑骨,耳上有骨,名叫玉樓骨,兩個共同掌握富貴。而腦後有骨叫後枕骨,枕骨更生終是福,多主富貴。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實不僅僅是因為是從他的面相揣摩到。也是從他日常行為分析出來的。魏延武功高超,智慧過人,很難服人,他擔心他死後沒有人管得住魏延,故而安排馬岱在魏延有反意時候,殺之。這才有魏延得知諸葛亮已死,無人能制衡他手舞足蹈時候,被馬岱冷不丁的淬不及防的斬殺了。於是馬岱斬魏延的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