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的小紫薯
-
2 # 李老師講歷史
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特有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華夏大地分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解釋歷朝歷代更迭的規律,正式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所以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就都使用了石青色,這主要是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我們看一下清朝入關之前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並沒有顏色服飾制服。但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遊牧政權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樣,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這一背景下,皇太極開始嚮明朝積極學習,例如官員制度、後宮制度等等。所以,在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藍色為主,就連後宮嬪妃和朝廷命婦們的朝服也不例外。
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為何偏偏使用清呢?按照五行相剋的說法,明朝在五行中屬火德,皇太極利用清(含水)為國號,頗有水滅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統治,皇太極還規定了后妃、貴族、命婦、官員們的朝服顏色,必須採用與五行中水屬性相關的顏色。一時之間,清朝貴族和官員們的朝服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因為這些顏色在五行屬性中屬水。
透過清朝前期的一系列貴族、官員的畫像來看,在清朝統治的前期,朝服顏色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例如康熙朝時期,九皇子胤禟的畫像中,穿著藍色四爪團龍朝服。十四皇子胤禵的畫像中,則穿著黑色的四爪團龍朝服。康熙皇帝本人的朝服,則也是以藍色居多。甚至在《康熙皇帝南巡圖》的畫像中,官員們的朝服仍舊呈現出藍色、黑色、青色相互呼應的狀態。由此可見,此時的朝服顏色還處於雜亂無章的局面。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為了解決朝服的顏色問題,體現大清朝廷的威嚴性。清朝頒佈了《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中,對房屋規格、服飾顏色、飲食規格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按照會典的要求,所有官員、貴族們的朝服,都必須採用石青色。後宮嬪妃、朝廷命婦的朝服,也按照這一標準執行。換而言之,從乾隆皇帝開始,清朝的朝服已經開始整齊劃一。
透過清朝中後期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準。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都不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在清朝滅亡以後,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年代
-
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大清會典》徹底約束了官員的衣服著裝
清朝,建於1616年,亡於1912年,是華夏地區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在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的時候,就規定了官員、後宮嬪妃、皇子皇孫、普通百姓的穿衣規格和樣式,只不過這些規定絕大多數是口頭規定的,也不算太過於詳細。
清朝入關之前,是典型的後金政權,而後金政權作為遊牧政權,對於衣服、著裝其實並不是很重視的。所以皇太極執政期間,大抵是這個樣子的:皇帝說完、大臣照做。
比如說,後宮嬪妃的服飾,也只是絕大多數為藍色或者黑色,至於具體到什麼布料、什麼材質手法完全是怎麼開心怎麼來。
在清朝前期,也能從部分畫像中窺探出一二來。比如說康熙皇帝的九子穿藍色四爪龍圖案的衣服;而十四子則穿著黑色衣服。
《大清會典》又稱為五朝會典,是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位皇帝在位時期不斷鞏固維修的,內容詳細到令人髮指。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徹底規定了貴族和官員的朝服:石青色。
沒錯,這就是事實下面到了最為開心和激動的揭秘時間段了:為什麼大清帝國鍾情於石青色呢?相比於灰色、白色、綠色、藍色而言,石青色實在是不太引人矚目。
答曰: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很厲害的大臣把華夏地區分為五方,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金木水火土。按照這位大臣的觀點:五方相生相剋,可以用來演變歷朝歷代的皇室更替。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後期還有人把這個五行整到算卦、測字上來,火的一塌糊塗。
按照這位大臣的觀點,大明左邊有一個日,屬於火。要想徹底的把明朝壓制住,必須用水來克服。
這也就有了大清的三點水由來,至於衣服服飾,滿清認為石青色和水的材質差不多。
把迷信放到一邊,規定衣服的材質、房屋的數量、傭人的儀表其實更主要的一點就是擴大掌控範圍,提升那至高無上皇權的威力。
-
4 # 幽燕狄更斯
這和中國的“五德終始”說有關。古代陰陽家將每個朝代對應金木水火土,改朝換代就是五行相生相剋之的產物。如虞是土德、夏朝是木德、殷商是金德、周朝是火德。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這就是秦人衣服都以黑色為主,實際上應該和當時的紡織印染技術有關,黑色最好染。
自秦以後,但凡改朝換代,五德之說延續下來,隨著印染紡織業逐步發達,顏色越來越多,每個朝代根據五行對應本朝主打顏色。
如宋朝,就是火德,火尚紅,皇帝龍袍就是紅色。朱明王朝也是火德,朱為赤,赤為紅,明朝官服也是紅色。滿清王朝自詡為水德,取水滅火之意,石青色代表水,所以清朝官服以石青色為主。
再一個從經濟角度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顏色的染料好提取。清統一諾大個中國,官員數量一定很龐大。而清朝的官服制度與它的禮制一樣繁縟,對各種服裝的顏色、裝飾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它不得不從各地最容易得到的染料來考慮,否則,僅僅官服一項,就夠上下官府忙乎一陣子。
根據《清會典》講到親王補服之時如是說: “親王補服,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色用石青。凡補服,色皆如之。” 可見清代定製以後補服顏色均為石青色。會典再到後面臣工之補服,就只提補子上繡紋,不再提顏色了——預設都是石青色。
回覆列表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1、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在中國古代社會,每一個王朝都是自己特有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華夏大地分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解釋歷朝歷代更迭的規律,正式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
而每個朝代的五行直接影響朝服的顏色。《明史》中記載:“歷代尚異。夏青、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每個朝代主流顏色基本上決定了朝服的顏色,例如秦朝統治時期,從官員的朝服到士兵們的軍服,幾乎清一色的黑色。
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藍色為主,就連後宮嬪妃和朝廷命婦們的朝服也不例外。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清朝入關之前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並沒有顏色服飾制服。從努爾哈赤和其他貴族們的服飾記錄來看,當時,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的穿衣服。
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開始嚮明朝積極學習,例如官員制度、後宮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貴族和官員服飾上的補子文化,也被後金政權充分借鑑。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但是為何偏偏用清呢?
因為按照五行相剋的說法,明朝在五行中屬火德,皇太極利用清(含水)為國號,頗有水滅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統治,皇太極還規定了后妃、貴族、命婦、官員們的朝服顏色,必須採用與五行中水屬性相關的顏色。一時之間,清朝貴族和官員們的朝服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因為這些顏色在五行屬性中屬水。但是在清朝統治的前期,朝服顏色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官員們的朝服仍舊呈現出藍色、黑色、青色相互呼應的狀態,朝服顏色還處於雜亂無章的局面。
2、統一朝服顏色,體現朝廷威嚴性。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為了解決朝服的顏色問題,體現大清朝廷的威嚴性。清朝頒佈了《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中,對房屋規格、服飾顏色、飲食規格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按照會典的要求,所有官員、貴族們的朝服,都必須採用石青色。後宮嬪妃、朝廷命婦的朝服,也按照這一標準執行。換而言之,從乾隆皇帝開始,清朝的朝服已經開始整齊劃一。
清朝中後期以後,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準。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都不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
在清朝滅亡以後,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