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身披金甲二狗子
-
2 # 文如月
《少年的你》剛上映三天票房已經超五億,必然有它的必然性。
我沒看過電影的原著,看這部電影之前,一度以為是一部青春文藝片,然而看完之後卻讓我想起了自己永遠不願提及的青春。
《少年的你》講得是急需社會重視的校園霸凌事件,以及青少年們在成長最關鍵的階段心理健康問題的展現。
有人說,電影的定位有些不明確,一時間分不清是懸疑、青春言情還是校園暴力。但作為一個曾經被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來說,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校園暴力”這個清晰的定位。一切都以校園暴力為基礎,繼而衍生其他的東西來。
影片中陳念所遭受的一切,比如被排球砸頭,被推下樓梯,被同學議論等等遭遇,在成年人看來似乎是小孩子之間的惡作劇,但只有身處於這些惡作劇中心的人,才能感受到來自“小惡魔”們
的惡意。
最近,上熱搜的兩則新聞,全部涉嫌未成年人,其中磚拍老師的主人公與影片中的魏萊如出一轍。由此可見,是否能擁有美好的青春回憶,還需要家庭和學校更加重視對未成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導。
除了對題材的感觸之深切,同時還會對兩位主演的演技感觸頗深。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表現,有人說是本色出演,但我總覺得有點故作老成的感覺,有差強人意。但在《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的表現著實讓我驚喜,小北的倔強、狠決、陰冷、以及溫柔在不同瞬間的展現是如此的真實。金馬獎影后周冬雨的演技也在本片中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
3 # 我是一南
韓寒說過一句話,“只有眾善夠重,諸惡才能夠被誅。”
校園欺凌是電影《少年的你》的主線,看完這部電影,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胡小蝶自殺之前對陳念說的一句話“她們一直欺負我,你們怎麼不做點什麼?”
看似乖巧安靜的胡小蝶,被以魏萊為首展開校園欺凌的眾人,想法設法地欺負時,她表面上沒有任何怪異的舉動與表示,對那些施害者也不是害怕。
但她跳樓前說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她的埋怨,責怪,更是求救。
她並不害怕,只是對這個冷漠的世界,曾經是我們的樂園的美好世界,失望透徹了。
以少年為主人翁,用少年的視角呈現出來的冷漠殘酷畫面,使我們更多人感受到他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純淨內心存有對璀璨星空的希望,以及旁人的無動於衷,會讓我們這些成人們感到慚愧。
即是對校園欺凌進行描繪,也是藉助這些施害者之口,呼籲這個世界,要去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以及為他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樂園,保護這個世界的純淨與單純。
曾國祥導演這部《少年的你》,在把殘酷現實揭露給我們看的同時,也對光明未來的美好期望給予了肯定。
這個世界會好的。
-
4 # 拾弍
對我這個年紀的人感觸很深,畢竟我也是那個年紀也經歷了類似的事情,18歲的自己輟學走向了成人的世界。該電影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後面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自己理想的成年人故事。故事感觸最深就是那段易烊千璽騎摩托車說的那段話!很喜歡最後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希望每個人都能保護好自己想保護的人。雖然自己年紀大了看這種青春片有點想起以前的自己,但是易烊千璽真的給人很大的驚喜!
-
5 # 橘子小手工
就劇情而言,我一定好好養自己的孩子,不施暴不被暴力傷害
就演員來說,還是那句話,易烊千璽我可以
-
6 # 東方詩
這部電影是比較現實的校園題材的電影,女主被欺負,最後失手殺人,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那段對話,很難讓人控制情緒。
我一時間陷入了深思,校園霸凌對孩子心理傷害有多大,想必不用多說。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更加深層次的東西——"原生家庭"環境的外化,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毀滅性的。從電影展現的鏡頭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魏萊家境的殷實和成績的優異,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她出生在一個可悲的家庭,這種扭曲的環境導致魏萊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我們萬萬沒想到容貌乖巧甜美的富家女,會是校園霸凌的"劊子手"。而將魏萊變成這個樣子的人,正是她的父母。而陳念為什麼在霸凌面前選擇了隱忍?我認為是母親的逃避,常年缺乏對陳念溝通、理解、關愛,造就現在"在霸凌面前選擇隱忍的陳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被霸凌者"。這才是重點,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地方,我們呼籲天下所有的父母正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從源頭杜絕。
最後只是希望這樣的事在現實中不要發生才好,希望這個世界能多一點善良,少一點邪惡,希望每一個不幸的人都能找到光明。
回覆列表
探討族群共同苦楚的電影,往往會有極大的深度。而創作者一旦帶上“天問”的情懷,去追問何以如此、何以避免的時候,那這部電影的社會學價值,可能就遠遠大於電影本身的美學價值了。我覺得,《一九四二》是追問族群何以避免饑荒的電影。我再覺得,這部剛剛上映的《少年的你》,是追問我們何以避免再次發生校園欺凌的電影。
校園欺凌問題,早已有之。只是我們最近幾年的電影當中,才真正發力,追問這個。《少年的你》無疑是追問最為有深度的,我覺得,這種深度是近乎絕望的,乃至於偏執的。這是一種偏執的深刻。片中的男女主角,在面對校園欺凌問題的時候,最終走向的是“以暴易暴”。
但電影本身的敘事,是非常剋制的。以暴易暴,如《老炮兒》一樣,單刀赴會,當然是快意恩仇的。但這不是《少年的你》的創作態度。在這部周冬雨、易烊千璽等人主演的電影當中,我看到一種無力的反抗感,電影也一直用這種無力在穩定影迷的情緒,不讓自己這部電影成為什麼地痞小流氓乃至於黑社會題材。
女主角在面對被欺凌的女同學跳樓慘死的時候,將自己的校服覆蓋在受害者身上。這是了無聲音的態度。當自己被欺凌的時候,也選擇了一次接著一次的忍讓。乃至於被拍攝了不雅影片之後,依舊不讓保護自己的“小混混”去復仇。最終悲劇的到來,更加“無力”,欺凌者再次找上來,以道歉的方式繼續進行精神凌辱,女主角失手,殺害了欺凌者。
這種無力感,貫穿整部電影。《少年的你》用這種無力感,實現了最大的力量,或者說最大的溫情——對我們何以才能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做出了天問。我想,每一位看過這部電影的影迷,都會捫心自問了,無論你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還是施暴者。這正是悲劇帶給影迷的終極力量。
人類為什麼需要悲劇呢?因為悲劇用故事和情感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巨大的無力感。《一九四二》當中,人類在饑荒面前,是無力的。《少年的你》,我們在校園欺凌面前,也是無力的。這個故事當中,應該譴責誰呢?譴責那幾個施暴者嗎?可是,當我們看到施暴者內部,也出現了校園暴力的時候,看到了終極施暴者也最終意外死亡的時候,那種所謂的仇恨與譴責,是不是突然虛空了呢?
面對這種“無力感”的悲劇,人類的高階智慧,升起來的,則是悲憫。人與人之間,能夠以更為友愛的方式存在?人與人之間,又能否以更加互助而非互相殘害的方式共榮呢?《少年的你》帶來的這種無力的悲劇感,於我而言,能夠思考到的,便是這些。這樣的電影,往小了看,是對校園欺凌的思考,往大了看,難道不是整個社會族群的狀態嗎?一個村莊,一個社群,我們是否欺凌過那個最弱的人?
讓弱者免受欺凌,我們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打回去,以暴易暴。《少年的你》當中,對這種情緒是非常剋制的。乃至於易烊千璽飾演的小混混幫著周冬雨飾演的女主角出頭的時候,也不過是嚇唬了一下施暴者。以暴易暴的電影,也有典型代表,昆汀的不少作品都是如此。賈樟柯導演的《天註定》也是這樣。他們也有大絕望,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但我個人,更傾向於《少年的你》這種無力感的悲劇表達,傾向於用悲劇去實現和解認知。
電影《少年的你》,最後為什麼要讓女主角也入獄呢?當然,這有電影要有正確敘事價值觀的考量。但是,這也是一種自我的和解狀態。女主角雖然並非故意殺人,但失手殺人,已經是既定事實,讓被人頂罪,也是對自身罪行的無法和解。寬恕的最大前提,就是說出全部的真相。在這層認知上,德斯蒙德·圖圖的《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真的值得推薦一下。
我想,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在這部電影當中的價值,就是把這些本身是社會學和哲學當中的重要命題內容的東西,用電影故事的方式向大量的影迷呈現了出來。《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出版已經幾年時間,估計讀者不過萬八千人。但《少年的你》,依據目前的市場熱度來看,應該會有上億人觀看。當我們都去面對這種無力的悲劇感的時候,我們便都不再成為施暴者。這正是悲劇藝術的力量。
這也是電影藝術的真正價值。在這種價值面前,演員的演技等等,其實都是次之的內容。這個作品本身,是捧演員的。當然,周冬雨實現了演員也捧戲,她的演技,無可挑剔。而易烊千璽方面,在《少年的你》當中,令人刮目相看。這兩位演員,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兩年電影節的熱門最佳男女主角人選。我們拭目以待,並且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