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天花會開123456789
-
2 # 仁府
羅斯福執政期美國經濟大蕭條。為挽救危機而實施了新政。政府幹預市場,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從而穩定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美國大發展。為二戰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縱觀世界經濟史,計劃和市場二者並不對立,反而相輔相成。
-
3 # 噱喙逐緣
1.原因。1929年至1933年美國出現了由股市崩潰而導致的經濟大蕭條,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一片淒涼。時任美國總統胡佛反危機失當,加劇了經濟危機的危害,使美國經濟跌入谷底。美華人民不滿情緒高漲,強烈要求政府實行改革。在此情況下,富蘭克林.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於1933年贏得競選,成為美國總統。
2.影響。上任後,羅斯福立馬著手推行以“救濟、復興、改革”為中心的新政,穩定了美國經濟。羅斯福新政,對於美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a.美國經濟緩慢復甦,人民生活得到改善;b.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得到加強,“三權分立”實際上成了“以總統為中心的三權分立”;c.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美國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d.用改革的方法拯救了美國經濟,使法西斯主意沒能在美國上臺。
當然,由於資本主義的侷限性,羅斯福新政也有很多不足甚至又引發了一些新問題,就叫瑕不掩瑜吧。
-
4 # 鼓樓博牛志
曾有專家表示,美國特朗普的經濟政策類似當年的羅斯福新政。
讓我們來看一看特朗普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內容:首先一個是減稅,這其實是為企業減輕負擔,從而發展本國企業服務。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上,最為有名的當屬美墨邊境牆。這兩點倒確實和羅斯福新政時期,復興工業、大力興建公共工程頗相似。
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是打敗胡佛總統的一個競選口號,並在羅斯福就職總統以後,正式開始推行。
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告訴當時的美華人一個道理,那就是:放任經濟自由發展的後果相當嚴重。所以,羅斯福新政的理念自然就是國家干預經濟。而這些干預就體現在:
工業上,控制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價格水平,防止盲目競爭引發的生產過剩。
農業上,也是和工業同樣的思路,因此使用了經濟補貼的方式讓農戶減少生產,從而達到農產品價格穩定的目的。
就業上,國家投資了很多公共工程,從而解決大部分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社保上,透過相關立法保證退休失業人員的保險金。
金融上,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管制,政府開始對銀行進行監督。
除此以外,羅斯福新政當中最著名的便是所謂的“爐邊談話”,透過爐邊談話這種形式的收音機節目向全國廣播,安撫社會人心。
在這一系列的政策當中,我們看出了聯邦政府在整個解決經濟危機當中,一反之前“無為而治”的常態,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那麼,這是和誰學的?無疑不是資本主義的一套,而是師法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
但是在美國學習蘇聯之前,蘇聯的前身蘇俄,曾經也學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那就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是在十月革命以後,蘇俄內憂外患、經濟艱難的情況之下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有:允許農產品買賣,開放部分的企業去國有化,允許國外資本進入。總的來說,就是保持社會主義經濟不變,進行適度的市場化,這與羅斯福新政的,保持資本主義經濟不變,進行適度的計劃經濟化正好相反,但在形式上卻極其類似。也正因為此,羅斯福新政經常被拿來對比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
5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羅斯福新政”,可謂是世人皆知,而且歷史教科書也有重點講解。不過在談到“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將羅斯福總統的前任——胡佛總統貶得一文不值,其實很少有人注意到,“羅斯福新政”的內容並非是空前絕後的創舉,很大程度上是對“胡佛經濟學”的修補。關於“羅斯福新政”的來龍去脈及影響,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羅斯福紀念銅像
對於1929年的那場經濟危機,許多人堅信是由股市崩盤所引起的,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在經濟危機前,美聯儲向市場投放了大量貨幣,使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遠超實體經濟,短期內造成了嚴重的通脹。生產者被扭曲的價格所誤導,以為產品供不應求,便盲目擴大生產規模;消費者感覺自己的收入提高,便大肆揮霍,導致在短期內形成了虛假繁榮,史學家稱其為“怒吼的二十年代”。
然而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發現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生產者猛然停產,消費者發現物價飛昇後也大幅削減開支。風向突變之後,股市出現暴跌,大量資金化為烏有,進而掀起銀行擠兌風潮。緊接著,美聯儲又以實際行動火上澆油——在意識到貨幣發行量過多之後,決定正式縮減貨幣供應量。這一舉措直接令美國經濟陷入嚴重通縮,以高昂成本製造的產品售價持續暴跌,最後竟不能彌補成本。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
陷入經濟蕭條後,國會強行透過法案向企業徵收所得稅,還宣佈退出了關稅法案。同時,最低工資法等違法市場規律的政策又再次廢掉了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諸多企業相繼倒閉,大量勞動力隨之失業。可見,股災不是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只不過為接下來的十年蕭條拉開序幕,而經濟大蕭條的“鍋”,胡佛的前任——柯立芝總統至少得背一半。
在後世史學家看來,時任總統胡佛因意識形態的緣故偏愛古典自由主義,所以拒絕動用財政資金刺激美國經濟,而羅斯福則果斷推行凱恩斯主義的“新政”,挽救美國於深淵之中。這種觀點曾風靡一時,直到70年代一系列經濟事件的出現才漸漸消弭,不過至今仍有大批擁躉堅信不疑。嚴格地說,這一觀點的事實成分有限,更多的倒是添油加醋。
▲胡佛總統劇照
遺憾的是,當胡佛在1929年登上總統寶座時,導致日後經濟蕭條的主要因素已經開始執行,而他未能採用有效辦法予以解決。但不論從哪個方面而言,胡佛的經濟政策都有了日後“凱恩斯主義”的典型特徵。為啟用經濟,胡佛政府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以修建胡佛大壩、舊金山海灣大橋等大型工程;透過新的稅收法案,實現了美國稅收在和平年代的最大增長;限制證券交易、調查股票市場;提高關稅,將經濟蕭條引到歐洲。
▲胡佛大壩
在胡佛的干預主義政策下,美國的大蕭條延長了四年,金融體制幾乎全部癱瘓。然而到1932年時,最糟糕的時期其實已經過去,但緩慢且虛弱的經濟復甦顯然無法令知識分子們滿意。當發現市場經濟突然崩塌後,他們本能地轉向左翼支援計劃經濟,對市場經濟更是大肆攻訐。因此,具有“胡佛反對者”標籤、與知識分子階層交好的羅斯福順利出任總統。
為展現出新一屆與胡佛政府截然不同,羅斯福和同僚們煞費苦心。針對在胡佛時期已經開始的經濟復甦,羅斯福坐享其成,利用媒體記者啟動“爐邊談話”欄目,俘獲了大量支持者。由於民主黨順利掌握了國會,羅斯福完全不會擔心遇到任何掣肘——這恰恰是前任共和黨籍總統胡佛執政時的最大阻力。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國會通過了《緊急銀行業法案》,並以破紀錄的速度通過了計劃經濟政策,著名的“百日新政”由此開始。
▲羅斯福總統舊照
這些政策乍一看給人以大刀闊斧的改革印象,但其背後卻缺乏實質性的經濟政策作為支撐。在他的任期內,聯邦儲備銀行是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但這一策略已連續施行了十年,與羅斯福無關。反觀《緊急銀行業法案》《工業借貸法案》與《房屋擁有者借貸法案》,都是胡佛時代金融政策的衍生,《證券交易法案》《金融法案》則是延續胡佛改革商業運作方法的嘗試。深受工人和工會支援的《勞動關係法案》,其實質不過是擴充套件了胡佛的《諾里斯--拉瓜地亞法案》。很大程度上,“羅斯福新政”內容源自對“胡佛經濟學”的修補。
投資105億美元、僱傭850萬人,興建7.7萬座大橋、66.4萬英里公路、285個機場、12.2萬棟樓房和大量公園、水庫,這些具體化的措施與胡佛的作為並無而已。唯一不同的是,羅斯福重啟了威爾遜在一戰時的經濟計劃,透過向田納西流域提供廉價能源以吸引南部選民。透過“通脹”措施,美國經濟迅速恢復,1937年時已重新回到了1929年的水平,失業率也降到14.3%。
▲“雅爾塔會議”期間的羅斯福
然而到了年底,失業率就陡增至19.8%,暴露出羅斯福新政的脆弱一面。美國經濟真正得以恢復,是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之後,歐洲戰爭為美國經濟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羅斯福則因“二戰期間”政治及軍事上的成功,被理所當然的偉人化,其基本延續前任的經濟政策也就轉化成了神話和治癒危機的“靈丹妙藥”。
回覆列表
新政說簡單點就是政府幹預經濟,放棄完全自由經濟,有形的手無形的手結合起來,政府購買服務,建設大型專案,增加就業和老百姓收入,刺激經濟,讓市場經濟重新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