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斌

    莊子常辯論,為何還說“大辯不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莊子一生經常與人辯論,但是他卻說:大辯不辯。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對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01

    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

    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

    孔子也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

    隔著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

    《道德經》裡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工夫辯來辯去,他們都在篤實地行動。

    你站山巔,告訴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的荒涼。

    與其和他辯論,不如朝著大海前行。

    02

    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

    《莊子》裡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聽到時人常常誇讚老子,於是跋山涉水,來拜訪老子。

    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

    士成綺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頭繼續讀自 己的書,完全不理他。

    士成綺只好走了。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來找老子道歉。

    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要和人爭論,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

    內心豐盈的人,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裡。

    他們從不在意別人怎麼說,自顧自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03

    人生不在言,而在行。

    古人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能說會道,巧言令色的,一般不是什麼好人。

    況且,很多道理不是說辯論就能辯清楚的。

    趙括紙上談兵,在沙盤上把他爹說得啞口無言。

    趙王把兵權交給他,他轉眼就把幾十萬大軍帶入火坑。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與其爭論不休,不如踏實去做。

    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西方哲人有句話:“儘快同意反對你的人。”

    只要認定自己是對的,面對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就不用再多說什麼了。

    請相信,時間會為沉默的人正名

  • 2 # 阿Mon的時空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對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1. 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

    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

    孔子也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

    隔著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

    《道德經》裡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工夫辯來辯去,他們都在篤實地行動。

    你站山巔,告訴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的荒涼。

    與其和他辯論,不如朝著大海前行。

    2. 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

    《莊子》裡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聽到時人常常誇讚老子,於是跋山涉水,來拜訪老子。

    他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

    士成綺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頭繼續讀自己的書,完全不理他。

    士成綺只好走了。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來找老子道歉。

    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要和人爭論,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

    內心豐盈地人,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裡。

    他們從不在意別人怎麼說,自顧自地,做著自己地事情。

    3. 人生不在言,而在行

    《道德經》裡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閒工夫辯來辯去,他們都在篤實地行動。

    巧言令色,鮮矣仁。

    能說會道,巧言令色的,一般不是什麼好人。

    況且,很多道理不是說辯論就能辯清楚的。

    趙括紙上談兵,在沙盤上把他爹說得啞口無言。

    皇上把兵權交給他,他轉眼就把幾十萬大軍帶入火坑。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與其爭論不休,不如踏實去做。

    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3 # 安蓮居士

    “夫大道不稱,

    大辯不言,大仁不仁,

    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對待有些人,唯有沉默

    《莊子》一書中時常看到莊子與人辯論的場景,但是他自己又在書文中說:大辯不辯,在《秋水》篇裡又說: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孔子也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大辯不言,大辯若訥

    禪宗《寒山拾得忍耐歌》裡記載了這麼一段對話: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辱我、輕我、笑我、欺我、賤我,當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你且忍他、讓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不辯是種大智慧,這種無言的反擊是最最行之有效的辦法。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舉世皆濁的環境中,我們又何必耗費唇舌對牛彈琴,應該保持清醒的獨立人格,於滿世狂熱中做那淡定的一小撮。

    不辯,是一種成熟。很多時候,我們不言不辯,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讓時間去滌盪漫天的誤會,自己則在輿論洪流中溯流而上,於名為人生的逆旅中且歌且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正內外兼修,心境平和的人是行動上的巨人,也是思想上的巨人,而不貪享口舌之快。他們用不辯彰顯寬廣,用不理詮釋從容,用不言證明修養。

    是故有“靜生百慧,虛容萬物”之說。不言其實是一種不爭不辯的虛廣狀態。於無聲處,方能聽驚雷,窺心境,察萬物;於無聲處,方能聞啼鳥,修蘭心,明大道;於無聲處,方能賞夜雨,悟人生,尋真我。唯其對發生的萬事萬物都坦然接受、安之若素,才能享受於無言中的孤獨,於孤獨中的沉醉,並將之視為生命的常態。不求他人懂得,只願自己心安。

    當時間把誤會熬成茶餘飯後的談資,你會明白,不辯乃最大的反抗;無言是最美的迴音。

  • 4 # 四毛讀書

    大辯,一詞見於鄧析子《無厚篇》,原文是:所謂大辯者,別天下之行,具天下之物,還善退惡,時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意思是說基於大智慧的辨別力,能區分人的行為善惡,明瞭萬事萬物的道理和差別,能夠長善去惡,遇事措置得當,所以能夠立功而入於德。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勇忮而不成。《莊子·齊物論》。

    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有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莊子認為的大辯不言,其實就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很接近,所謂的不辯,其實就是大辯,更是一種境界!

    有時候不說,反而比說好,所以就不需要去辯論那些無謂的東西,倒不如直接不說,反而才是最大的辯論。

    所以,不辯不是真的不說,而是見機行事,可以算的上是至高境界!

  • 5 # 遠方167427784

    莊子這裡說的“大辨”,應該是指有些道理不言自明,明擺在那裡,大家都知道,還有必要辯論什麼呢?還可以補充為,有些事情,有些道理,沒有必要跟人辯論,這樣的道理你都不明白,我跟你這樣的人辯什麼呢?浪費口舌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油泵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