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悅瑪瑞娜Marina

    這是這個年齡正常的表現,11-14歲的孩子走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潛意識裡想證明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個體,往往透過逆反的行為來證明這一點,對於這個階段,家長也要調整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從附屬於自己的孩子過渡到獨立於自己的朋友,他/她需要他人的尊重,想要表達自己,家長要給予充分尊重,適當的時候以平等的身份給出建議就好!

    然後,最重要的一點,祝福他!

  • 2 # 喵嗚心理學

    是不是心理疾病?

    絕對不是心理疾病!恰恰相反,這說明他的心理很正常。

    他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不高興,也敢於作出反抗,維護自己的情緒和權益!

    不是所有“壞情緒”都是心理疾病。

    除了那些“好情緒”,“壞情緒”也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每個人會開心,就會悲傷。會自豪,就會嫉妒。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壞情緒”。

    什麼情況下會“鬧情緒”?

    想象一下,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到憤怒和不甘?

    無論是誰,那就是當他感到絕望的時候。

    一個本來就一無所有的人,最讓他絕望的不是沒有錢。

    而是,他最親近的人都無法理解他,他們有可能是他的父母、他的愛人,或者他的朋友。

    小孩子,生來就一無所有。他們只有父母,對他們來說父母就是世界上最最親近的人。

    當父母無法理解他的時候,那就是讓他最絕望的時候。

    父母不是神,孩子為什麼不直話直說?

    每個人的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

    很多成人都無法及時而且正確的表達自己,何況孩子呢?

    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

    我的建議

    “你可以不忍受孩子錯誤的行為,但必須尊重孩子不好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有正常的自戀需求,他們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獲得一個健康的心理。

    “無條件”並不是,孩子說什麼,你就認同什麼,或者是放縱孩子。

    而是尊重他們的情緒。

    當他們快樂,可以接受他們快樂的分享。

    當他們委屈,可以傾聽他們的聲音,先別急著下結論。

    當他們悲傷,可以擁抱他們。

    總而言之,就是讓他們有安全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

    不是因為“學習好”“長得漂亮”“勤勞”等等外在的品質而愛,

    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只是愛孩子的存在。

    小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自己也知道是非對錯,當你批評他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

    有很多小孩會說:“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別再罵我了。”

    這個時候,小孩已經知道錯誤了,那就停下來,平靜的感受他的情緒。

    父母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就已經超過大多數的父母了。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不是車子房子,而是一個健康圓滿的人格。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3 # 苟且地頑強

    不要隨便給孩子蓋上心理問題的帽子。

    一方面,孩子11歲,面臨小學快畢業,而且即將踏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有衝動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要平常心,接納孩子的變化,並且給予正確的引導,千萬不要一味地打壓孩子。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接受青春期孩子的躁動和叛逆,這是孩子的必經過程。把孩子不再單單當成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自由生長。如果青春期孩子的能量釋放不出來,那麼他的一生可能就會不停的叛逆!

    另一方面,你擔心孩子的情緒波動大,很能理解。可是,家人或者周圍的人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呢?孩子看在眼裡,會學會模仿,會潛移默化地融入潛意識裡,成為行為。小時候沒有能力表現出來,等到青春期,自己有能量了,一股腦地表達出來。當孩子表達出來了,大人接受不了,以為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大人應該想想,是種了什麼樣的種子才導致現在的果實?所以,大人真的可以藉此機會也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是否出了問題!

    祝福你和你的孩子!

  • 4 # 70大叔談人生

    這不是心理疾病,青春期的叛逆而已,大多數人都有過。

    再者說,就算是成年人也有自己鬧情緒的時候,只不過成年人出於各種考慮會控制。而孩子還不會有效的控制情緒。

    現在的孩子普遍學習壓力很大。而且比較早熟,心靈比較敏感。在成年人眼裡看來不算事兒的事兒,在孩子眼裡也許就很重要。

    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讓孩子情緒正常的時候多與孩子溝通,也許孩子表面上不會給予特別積極的迴應。但是家長不要急,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誠意。

    千萬不要責罵,說孩子不懂事不孝順之類的。這樣只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的重大隔閡。把孩子越推越遠。

    甚至會導致孩子無法平安度過叛逆期,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或者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人,尋求感情慰藉。

    到那時候可真是悔之晚矣。

  • 5 # 劉劍隼

    第一,孩子沒有心理問題

    第二,孩子十一歲了,已經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三,父母要學會與孩子相處的方法,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方法

    第四,不要看幾篇心理學文章或者心理學書,拿書上的知識去套孩子的行為,給孩子定性什麼心理,什麼問題等

  • 6 # 大維新理說

    孩子十一歲鬧情緒誰說都不行,過勁自己就好了,是心理疾病嗎?

    這還不能說是心理疾病,頂多是心理問題的一種表現。“過勁後就好了”,這就是心理問題的顯著表現。十一歲的孩子雖然說還不到青春期,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種心理現象,那就是要認清“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並非同步”這一事實。什麼意思呢?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並不是一致的。有的人生理年齡還是未成年,但他的心理年齡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超前”和“早熟”。

    看過廣西衛視的《第一書記》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那些可憐的留守兒童吧?那些男孩女孩,在小小年紀已經承擔了大人的責任。他們真的讓人感嘆和欽佩。而有些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他們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有一部分人的內心卻非常脆弱,經受不起任何挫折和難堪的打擊。稍微給一點壓力,就立刻舉起了“白旗”。他們的表現還不如一個孩子,說明他們的心理年齡還處於未成年時期。

    我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十一歲孩子鬧情緒誰說都不行”,這說明這個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了,他是用自己的行動在表達自己的意願。他的心理年齡已經超出了十一歲孩子的生理年齡,他不再是“傻乎乎”地等待著父母的“施捨”,而是透過自己的特殊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父母應該及時關注他的這一“需求”,並儘可能地予以“滿足”。

    對於有非分意願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呢?那就是果斷地告訴他,不行!李玫瑾教授多次告誡過我們,當孩子已經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就應該注意教育他,而不是等他已經長大了的時候,再去教育他。也就是說,在他第一次鬧情緒的時候,就應該引起家長了注意了,為什麼要讓他養成這個壞毛病呢?

    心理大師弗洛伊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我想把它送給各位家長,大師說:“人啊,都是過去把我們弄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如果孩子第一次做出不合理表現的時候,家長能夠給予糾正,或批評或教育,那麼,他的毛病是不是會沒有這麼多呢?

  • 7 # 有娃家長學校

    因為情緒是一種能量,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它是需要流淌和宣洩的。它們就像百花園裡的花一樣,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害怕是種保命的能量,悲傷是種療傷的能量,憤怒是種自我保護的能量,快樂是種分享的能量。

    在我們傳統的認知裡,我們會認為開心、快樂是好的,悲傷、憤怒是不好的,所以看到孩子發脾氣或者難過,我們會下意識的告訴他:“不要生氣、不要難過”,甚至批評指責,這種阻隔孩子情緒的方法會讓孩子對自我的感受變的越來越遲鈍,久而久之,這種被壓抑的能量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時不時冒出來。

    所以我們說孩子的情緒需要宣洩和流淌,但是同時也需要正確的方法去表達,這時就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合理的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深呼吸、建立積極暫停角(不是懲罰,而是一個讓孩子感覺好起來的地方,可以參考《傑瑞的冷靜太空》)、數數字、畫出來、轉自己的情緒選擇輪等等。

    此外,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共情,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從而幫助孩子把情緒正常的流淌掉,有時候當你看到並說出孩子的感受時,他就會好很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子成是四朝的重臣,忠心耿耿,為何要圍困餓死趙武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