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正心ZHX

    即使在量子理論誕生一百年以後的今天,大多數人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傳統物理學的層次上,就像量子力學問世以前大多數科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獨立存在的。就是說:它是由物體(如桌子、椅子、行星、原子)組成的。這些物體就在那裡存在著,不管我們觀察它們與否。按照這種哲學,宇宙是這些獨立存在的物體的集合,它們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事物的整體。原則上,只要我們把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的擾動縮減到足夠小的程度,那麼在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之前和之後,物體實際應該具有同一的或連續的動力學屬性( 如位置、動量和能量)。於是原子和電子只不過是一些“小東西”,它們與“大東西“的差別僅在於尺度的不同,在別的方面,其實在性的地位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這個關於世界的影象比較符合我們通常對自然常識的理解,所以容易被人接受。愛因斯坦稱它為“客觀實在”,也就是說:外部事物的實在性地位並不依賴於一個有意識的個體的觀察。然而恰恰是這個看似無可厚非的常識觀念,波爾運用量子的哥本哈根解釋的哲學向它提出了挑戰。

    波爾認為:在對某個量子物體實行一次測量之前,就把一組完全的屬性委歸於它,那是沒有意義的。比如,我們要選擇測量某個量子物體的位置或是動量,則不可能在測量之前該粒子就具有這些量的特定值。如果我們決定測量位置,其結局是粒子在某處。反之,如果我們測量動量,就可以得到一個運動著的粒子。在第一種情況中,測量完成之後,粒子就不具有可知的動量屬性;在後一種情況中,粒子則無定域。

    從量子波的存在狀態即不確定狀態中,可以測得無數的位置和動量的屬性。只是測量的結果都不會超出普朗克常數的限定。因此,我們可以把量子波的狀態理解為無數可確定狀態的疊加。我們知道,用於測量的裝置本質上也是由量子組成的量子系統,因此,在我們的測量過程中,被測量的量子波會與測量裝置的量子系統進行耦合,然後縮編成具體實在的狀態。一個量子波會縮編到何種具體實在的狀態,則取決於測量它的測量系統。

    也許你對上面的話還不太理解,那就說簡單點:某次測量取得的資料是被測量者和測量系統(儀器、測量者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某次測量對被測量者的測量結果,只對本次的測量系統來說是有意義的。當測量系統發生變化時,對被測量者的測量結果也隨之發生變化。

    也許你對上面的話還是不太理解,那就打個比方:我們大多數人用眼睛觀看樹葉時,我們看到了綠色;當患有紅色盲的人用眼睛觀看相同的樹葉時,他看到的是黃色;落在這棵樹上的蒼蠅和蜻蜓有著不同於人類的複眼,當它們用複眼觀看樹葉時,會看到什麼顏色呢?我想一定不會和我們人類一樣吧。那我現在問你,你現在還認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綠色是客觀實在的嗎?

    再打一個比方:當一個人用眼睛觀看裸露的人體時,他看到的是面板或者說是肉,而當醫生用醫院的X光機拍攝人體時,呈現出來的影象是體內的骨骼。如果我們把人的視覺系統和X光機看做兩個測量系統的話,它們對相同的被測量者測量出了不同的結果。那我現在問你,你認為肉是客觀實在的,還是骨骼是客觀實在的?

    由此,我們所能得到的哲學啟示就是:事物只有在矛盾體中,和矛盾的對立面相互作用時才有它的意義和價值。所以說,萬物都是相對的。

  • 2 # 魯班閒話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關於相對論《道德經》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都做了詮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其相對面,其本身也就不存在。沒有醜的襯托,沒人會知道美,沒有經歷過惡,哪裡知道善良的可貴。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必須互為映襯、共存才有其價值。

  • 3 # 文化名藝

    “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西遊記》中有這樣描述。

    再說說《王積薪聞棋》中的歷史故事:王積薪自以為棋藝功成,天下無敵,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與店主婆媳對棋,每招每勢,令王積薪所不及,第二天他重新擺出那一局輸棋,仍不能贏棋。故事說明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藝無止境,而“學”亦無止境的道理。

    是的,輸贏與世間萬物的定律,都是相對的。大小高低,正必有反等等,萬事萬物必以正反陰陽交錯之態相對呈現。萬物是相對而言,非永恆的,存在則是相對的。

    在《老子》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因此,有相對,才有不同,才能分辨不同的事物,才能了知事物的不斷變化。

    又如,永恆不變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為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絕對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廣義的道理。相對真理是在特定條件下成立的,是有侷限性的這個道理。

    這也說明,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它的內部所包含著的自我肯定的方面是主要的,這一點是確定的和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事物都是絕對的,而任何事物都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

    那麼,相對與絕對的對應哲學,有這樣的含義,即任何事物,都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這兩種普遍屬性。

    當然,萬物相對的科學理論更多,世間萬物,一切皆有定律。量子理論、萬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墨菲定律等等,都體現了對世物的科學詮釋。

    萬物無常,辯證看待事物,所以,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

  • 4 # 軒正道

    萬物自有輪迴,萬物自有相生相剋,世間萬物皆有反正,正如五行八卦,萬物聚陰而抱陽,,也正如世上有男人和女人,有雌性和雄性。也譬如貓吃老鼠老鼠可以吃大象大象也能踩死貓,即相生相剋,相互共存有相互扼制,假如間沒有相生相剋,萬物並存可能嗎?不可能,一種興起必定有一方要滅亡,人類的生長就需要去開墾更多的土地,如果不去開墾人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少食物越來越少還會生存下去嗎?而世界萬物也是如此,人有生來病死苦,這是為了扼制人類的過度,否則全都是人那就沒有萬物。而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卻是太深奧,可以多讀一讀道德經,去我道門參悟道法領悟萬物法宗。

  • 5 # 臥雲子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老子言,道之所以為道,但不是恆久不發生變化的。名之所以為名,也並不是恆久不發生變化的。

    比如秦始皇,當時被稱為暴君,強徵民工百萬人修長城,建始皇陵,及秦直道。現在秦始皇卻成為了千古一帝,做了極大貢獻。同樣諸侯國,創立了皇帝一名,修連通了各諸侯國的長城。統一了貨幣,改革了一些制度……

    時代不同,事物的發展就不一樣了!

    比如隋代修大運河,在當時強徵民工百萬人,也被老百姓罵的臭名遠揚。

    而如今大運河已經被歷代用於航運千載,這何嘗不是罵在當時,利在千秋的大功一件哪?

    老子提出的對立,辯證法,等哲學思想,都使後人受益匪淺,所以說老子五千文,為中華第一經也不為過。

  • 6 # 馬火蟻

    因為宇宙無始無終,所有星球看似無著無依,故而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東西,比如,哪裡是上哪裡是下?哪裡高哪裡低?你的左邊還有沒有左邊?你的前邊還有沒有前邊?什麼是大什麼是小?針小嗎?比針小的東西有沒有?太陽大嗎?比太陽大的星球有沒有?

    所以在宇宙之內,我們看到的一切東西都是相對的。

  • 7 # 老王的日常

    這就要講陰陽平衡了,不管你覺得道教你有多不喜歡老覺得現代科學如何好但是你沒法否認陰陽五行是地球標配,沒有互相生,互相剋世界就亂套了,就像現代科學所說的食物鏈,不管你打破生物蓮裡的哪個級別這個地區都會亂套!

  • 8 # 吹響自我實現的號角

    從宇宙的起源到微觀粒子的運動,物質始終處於無休止地運動中。靜止的物體相對於運動的物體在運動,而運動的物體如果以自身為參照物,那它就是靜止的。所以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萬事萬物都處於相對的運動中,從這一角度出發,就可以理解萬物都是相對的。

  • 9 # 知識整理

    人從很幼兒的時候,認識事物,就是從比較開始的。

    這是高的,這是矮的;方的與圓的,長與短的,……

    都是從比較中來認識事物的。

    只有好人,沒有壞人作對比,也不知道啥是壞人。

    透過對比,讓我們認知了許多事物。

    自然而然的,人與人之間也會對比,長得美的,醜的,成績好的,差的……

    萬物相對,應該源於人本身的認知模式。而事物本身並有所謂的相對,什麼樣子就以什麼樣子存在。

  • 10 # 太上邪神

    萬物都是相對的,用這個陰陽學來解釋,萬物都存在陰陽轉化的現象,存在吸取儲存能量或釋放儲存能量的現象,用現代的科學來解釋萬物都是由正負電荷構成的,用電腦的虛擬世界來解釋,電腦程式都是由0、1構成的,用人認識事物的方式來解釋,人是透過對和錯、是與非來認識事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塑膠能導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