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仔

    玩滑板的會是一些什麼人?這個問題可以類比於玩跑酷的會是一些什麼人?玩音樂的會是一些什麼人等等。我們發出這些疑問的時候,恰恰就是我們自己已經將這些人劃開了。我們究竟是一些什麼人?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你是異類,你在正常人眼裡是異類,你在異類眼裡是正常人(異類)。

    以上,或許就是我們對於青春期最好的定位,也或者是大家對於叛逆這個詞語的回答吧。那些自己所不瞭解的東西,可能主觀上不會認為其有合理性。因此,總是會用一種懷疑的態度去否定一切。這或許就是很多大人對於青春期的自己的孩子的定位。我的天,你在做什麼?這些都是什麼啊!

    我沒在做什麼,我在玩滑板。玩滑板的很多都是少年,但是少年卻不一定玩滑板。

    大人們總是苦惱於孩子們的青春期究竟該如何度過。因為對於每一個孩子而言,青春期的敏感並不亞於拆彈部隊在千鈞一髮之際,面臨選擇剪紅線,還是剪斷白線的兩難。一方面,家長們不想要孩子們有一個低沉的時間段,另一方面,家長們卻也容忍不了一個不聽從自己號令的孩子出現。平等永遠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話題,很多時候的家長們總是不願意耐心的聽一聽自己孩子究竟想要什麼,或者說他們對於現在的認識究竟是什麼。

    因為沒有耐心去做很多本該自己做的事情,所有的家長似乎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暴力實際上卻不是那麼的具有說服力。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想著可以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用一勞永逸的方式來解決孩子們的所有問題。當然,暴力是一種方式,一種善意的引導方式。大多數人會透過這個方式來記住某一個非常值得銘記的問題。但是溝通卻也必不可少,否則,那些非常優秀的人們,就應該是暴力世家了。既然暴力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卻極端迷信暴力,所以問題產生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滑板少年》是一部講述了三個不同膚色小孩在青春期的經歷的一部電影。他是一部紀錄片,而且在很多電影節上多次得到認同。片中的小孩,既是導演,也是演員。他們用自己真誠的鏡頭記錄下了自己在青春期發生的點點滴滴。當然,這些故事都與滑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因為滑板結緣,同時也因為這部紀錄片,得以和曾經的自己釋懷。

    本片中的這幾個孩子除了共同的愛好是滑板以外,他們都有著不幸的童年時代。家庭暴力則是主要生活元素。白人小孩因為自己的父母喋喋不休的爭吵,最終他決定在自己的青春期離家出走,後來逐漸的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美滿的生活中隨著時間的積累,後來也變得不是很美滿。曾經的被施暴物件,因為母愛的缺失而變得異常暴力。

    他從一個被施暴者變成了施暴者,這不得不說跟自己之前的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成長期間的孩子因為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折磨,而對於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影響,即使是結局很美好,但是這一切本不該發生的。

    華裔小孩,也就是本片的導演劉冰因為遭受繼父的家暴,而變得不愛說話。對於母親也頗有微詞。即使是最後得到了圓滿的結果,但是同樣的,這種經歷給予他一生的性格烙印是抹不掉的。

    黑人小孩在父親離世之後,自己的情感得到了釋懷。但是她的這種釋懷是少數的,多數人最終養成了一種懦弱的個性,總是期待著別人可以拯救自己。但是從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挺身反抗。他對於白人小孩的認知,是因為自己被別的孩子欺負的時候,這個小孩救了自己,成為了自己的英雄。於是他勵志成為那樣的人。

    這個夢雖然美好,但是卻沒有營養。對於一個堅強的人來說,對於別人的崇拜遠不如對於自己的清楚認識。別人的拯救永遠都是被動的,只有自己走出來,自己直面一切,結局才會有所不同。

    這幾個孩子的成長經歷是本片所著重要闡述的,沒有什麼比起家庭對於一個孩子影響至深的了。本片同時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道理。暴力所能解決的問題,遠沒有暴力所帶來的問題多。對於孩子的成長,除了悉心呵護以及主動溝通之外,我們要做的還是要有認同。自己所不理解的行徑,我們可以試著去接觸,去認知。對於不瞭解的東西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一個合格家長所具有的屬性。

  • 2 # 上上老師

    看看“少年派”,就知道了。尊重孩子、尊重青春與叛逆,正確引導,千萬不要過分管理,否則適得其反。萬事都要順勢而為。

  • 3 # 利民農業

    為什麼孩子總是與父母對著幹?

    家長們總是抱怨孩子總是喜歡和自己對著幹,怎麼說他都不聽,怎麼管教都沒有用最後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孩子不聽從家長的話,家長的話對孩子而言越來越沒有約束力,家長們火氣也越來越大,開始發脾氣,判若一個不良的迴圈狀態。

    孩子在不停的成長髮展。認知和間接也在不停的成長,他們也是有自己的心思和看法的,如果家長們總是對著孩子發脾氣,總是以指定的方式對孩子說話那麼孩子不反抗家長才是不正常的。

    一、孩子為什麼總是與父母反著來

    不聽家長的話,總是與家長反著來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家長們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對,家長們可以適當的換一種與孩子交流的方法,有效的加強,還是與家長之間的親子交流,讓孩子能夠更充分的理解家長們話語的意思。儘量少用說教指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話。次數多了會加重孩子的厭煩心理,讓孩子產生很強的叛逆心理。一旦家長們的要求讓孩子不滿,孩子就會與家長反著來,以表達自己對家長的不滿之心。

    二、孩子本身的壓力過大

    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總是向孩子提出各種超過孩子本身負荷的要求,讓孩子感覺很難實現,或者不能實現就會給孩子,本身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壓迫孩子的神經和內心,讓孩子處於緊張焦慮中。壓力過大時,孩子就會與家長們對著幹,這其實是孩子不堪壓力的一種表現。

    三、缺少家長的關愛

    孩子在成長中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增強,這時候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不同的看法,是孩子成長中所必然經歷的,家長們在與孩子看待問題的不同觀點,也會讓孩子對父母引起逆反的心理,做出與家長反著來的選擇。而家長們忙於工作,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讓孩子輕鬆不滿,想要透過一些自身的不良行為引起家長們的關注,這個時候家長們就應該正確的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四、家長要正視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開始總是與家長們反著來,使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的緊張,擔心管教不了孩子。凡事有因必無果,孩子與家長們反著來,家長們就應該積極的去找出原因,找出合適的方法應對,積極的對孩子進行疏導,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面對孩子的存在問題是要理性的面對,不要的盲目去責怪孩子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五、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家長們可以試著換種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在面對引起與孩子之間發生正面衝突的問題時,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效果才更好。也嘗試著進行換位思考,按照孩子的思路來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不要過多的干涉孩子的事情,這樣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交流,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4 #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題主都說了孩子屬於青春期,本身是件很殘酷的事情,如果家長還不給孩子個笑臉,那麼孩子真的是生無可戀了。

    從家長這方面來講,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很長的自主能力,那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家長所能給孩子提供的幫助已經不是很多了,能夠真正給予孩子的也就是個笑臉兒了。

    雖然說提問在表達上不是非常的流暢,但是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家長如何在情感的層面給予孩子支援,幫他們順利的度過青春期。

    作為家長的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無時無刻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以此為基礎就會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家長可以試想一下,家長眼中的叛逆,也許只是孩子有了和家長不一樣的想法,或許這正是他們步入人生的新的階段,開始獨立思考的開端。

    家長的理解,可以使得處於混沌期的青春期孩子有一個逃避風雨的港灣。如果他們真的在這個期間遇到了自己無法化解的,他們可以適時的向家長尋求幫助。

    如果說家長每天對孩子連個笑臉都沒有,那是在情感上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不僅是會使家長和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處理,而且當孩子真正的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束手無策,不敢或者不願意尋求家長的幫助。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家長都會有很多的焦慮,作為過來人,我一直奉行的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讓他們吃好喝好,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家長輕輕鬆鬆,孩子也就會順順利利。

  • 5 # 天上風地上花

    這個時間段家長要認真對待,要理性陪伴,不要放棄,要用愛去引導,只要努力愛孩子,不要打罵孩子,靜等花開,金錢不過分就滿足孩子就可以,大約2—3年時間孩子就是好孩子了,一定要堅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慈禧太后和皇帝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