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澳門迴歸前一直不被重視。早期居民多以捕魚為生。1535年之後,由於外國傳教士紛紛到澳傳教著書,社會文化教育才得以開展。近400年來,澳門並存著兩個社會:一個是葡人社會,另一個是華人社會。兩個社會分別以各自的語言形成自己的中、小學教育。以葡語為葡萄牙人子女提供教育的官制學校,是教會及社群團體舉辦的。以中文或英文授課的私立學校,是華人社會舉辦的。政府對於官制學校教師要求有一定資格,即教師必須受過師範教育的培訓,而對於私校教師是否受過培訓就不做要求。師資培訓工作也只是在中葡聯合宣告簽訂後,澳門政府才開始注意培訓本地人才,教育事業相應地開始受到重視。1991年以前,澳門政府對教育一直採取“自由教育”的方式,直到1991年8月29日才正式制訂了一套有關教育制度的法規,以配合本地社會的未來需求和發展。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發展教育便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的主體,因此,在澳門現今的社會環境中,推行教師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近年來澳門新政府已承擔了教育的一部分經費,除資助開辦師資培訓外,還在大學設立教育學院,使教師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一、教師教育的發展過程
澳門教師培訓的發展過程如下。
首先,在中學內實行師範生制度;第二,政府及社會各界開辦教師進修班;第三,在大學設立教育學院和研究課程。
(一)在中學內實行師範生制度
在開辦培訓師資的教育機構之前,澳門政府每年都從葡萄牙聘請大量教師到澳門的官制學校裡擔任教職,這其中也有些學校聘請當地私立學校畢業的中學生任教。而對私立學校,澳門政府一向採取自由放任態度,對私校教師資歷既沒有制訂錄用要求,也沒有規定任何任職資格。因此這種不健全的情況一直影響著澳門師資水平和教育發展。50年代,中國大陸曾有一批素質較好的教師到澳門發展。但又因教師待遇低,條件較著而有的改行,有的退職,的有婚嫁或死亡,又造成教師隊伍人員流失。加之當時澳門沒有培訓教師的機構,沒有合格的師資補充,教師又嚴重缺乏,只有從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中聘人代課,從而形成這種不健全現象的惡性迴圈。1979年之前,澳門中小學教師的大多數是本地中學畢業生。這些人都沒有受過師範教育,更談不上受過高等師範教育了。1979年以後,又有不少中國大陸內地的高校畢業生到澳門任教,為澳門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
澳門的師範教育當中,歷時最久的要算是聖若瑟中學,開始是簡易師範,一年制,初中畢業生就可以入學。該中學內還附設了幼師班,招收初中畢業的女同學,經兩的嚴格訓練得以畢業。以後逐漸開辦了幼師班,特別師範班和夜班師範班,學制從一年到兩年,從日間部到夜間部,招收的學生也從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因此,學校的教學水平也因之不斷提高。聖若瑟中學開辦師範班之後,澳門德明中學又在全澳首創特別師範科,招收高中畢業生,施行師範生制度,並且在該校也設立了幼師班,專門招收高中畢業女生,訓練一年即可上崗。這些學生畢業以後,被分配到香港、澳門的各“僑校”。以後的幾年中,聖公會師範學校、聖公會蔡高中學也都先後設立了師範教育,開辦師範科。30多年來,這些師範培訓班和師範專修科,為澳門教育系統培訓職前及在職教師1500多人。這些畢業普遍受到各學校的歡迎。(表1)
(二)政府和社會各界開辦教師進修班
80年代以來,澳門政府已認識到師資不足、教師水平低下給澳門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對師資培養給予重視,積極著手開辦由中國會南師範大學主辦、澳門教育司和中華教育會協辦的教育專業校外文憑課程,以函授方式為培養澳門師資開闢了新的途徑。1987年,澳門大學開辦教師專業訓練課程。1989年教育學院成立。承擔職前和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見表2)
(三)在大學內設立教育學院
由於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師資培訓也更加迫切,自1989年,澳門政府開始在大學內設立教育學院,為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職前及在職培訓。1990年開辦了全日制教育學士課程,正式為澳門培養中學教師。1991年又開辦了在職教育學士學位課程及學位後教育證書課程。前者培訓初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教師,後者,則側重培訓非教育學位的中學在職教師。從表3、表4可瞭解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開辦課程畢業生高統計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統計。
二、澳門教師的學歷
隨著澳門社會的轉變和教育的發展,教師素質備受關注。近年來,澳門在職教師中三成左右受過師範教育,雖然數量上遠遠不夠,但畢竟是個好的開端(見表5)。從而也可看出,教師教育在澳門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澳門教師教育發展遲緩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教育起步晚,政府也沒有制訂出一整套系統的師資培訓課程體系。
由於社會需求越來越大,澳門政府意識到提高師資整體素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而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例如:教師津貼的發放以任職教師的學歷為基礎。各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相應提高,所以, 不少學校鼓勵本校教師進修有關課程。目前,澳門本地全職教師已有一股進修熱潮,接受培訓的人數每年都有增加。但集中培訓幼師及小學教師的比重較大,而中學教師的培訓仍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澳門師資培訓的機構有:澳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聖若瑟教區中學等。其中,以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最多。因為該校在培訓方法上採用遠端教育課程,參加學習的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上比較靈活,深受在職教師的歡迎。從整體情況來看,未來數年內澳門的教師培訓會更多,教師的學歷也必有提高。
三、對策和建議
教育是振興社會的根本。若想社會進步、繁榮,就需振興澳門教育。而教育政策的實施又要靠政府和學校領導的努力。針對教師教育,澳門有關人士也向政府進言,其建議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方面
1、制定教育工作者的課程;這有助於鼓勵教師進修及減少教師流失,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待遇。
2、對教師教育需有明確方向:澳門現有的三個師範訓練體系各有不同的特色。它們在上課的時間、方式、課程目標、內容、評核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若有關機構能依世界各地的師範課程標準來制定澳門師範課程的發展原則,則教師培訓課程便可有較完整的體系。
3、推行復修制度:本地的教師教育需進入一個新時期,除基本師資訓練外,應推延至終身受教育的延展訓練。
4、組織教師到外地考察教育:望能教學相長,由政府提供與外地進行教學交流活動的機會。
5、增加學校及教師資助:對於學校環境不理想及薪酬低的教師應增加直接資助,藉以改善教學及學習環境。
(二)師資培訓機構方面
1、錄取學員應經過嚴格挑選:要考慮教師的興趣、職業傾向等各個方面,因為教師培育除了教授有關教育的專業知識及理論外,亦要培訓個人的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人教育。教師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教育成效。
2、師訓機構之間要互相協調發展,使教師素質及教學水平避免良莠不齊的現象。
教育在澳門迴歸前一直不被重視。早期居民多以捕魚為生。1535年之後,由於外國傳教士紛紛到澳傳教著書,社會文化教育才得以開展。近400年來,澳門並存著兩個社會:一個是葡人社會,另一個是華人社會。兩個社會分別以各自的語言形成自己的中、小學教育。以葡語為葡萄牙人子女提供教育的官制學校,是教會及社群團體舉辦的。以中文或英文授課的私立學校,是華人社會舉辦的。政府對於官制學校教師要求有一定資格,即教師必須受過師範教育的培訓,而對於私校教師是否受過培訓就不做要求。師資培訓工作也只是在中葡聯合宣告簽訂後,澳門政府才開始注意培訓本地人才,教育事業相應地開始受到重視。1991年以前,澳門政府對教育一直採取“自由教育”的方式,直到1991年8月29日才正式制訂了一套有關教育制度的法規,以配合本地社會的未來需求和發展。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發展教育便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的主體,因此,在澳門現今的社會環境中,推行教師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近年來澳門新政府已承擔了教育的一部分經費,除資助開辦師資培訓外,還在大學設立教育學院,使教師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一、教師教育的發展過程
澳門教師培訓的發展過程如下。
首先,在中學內實行師範生制度;第二,政府及社會各界開辦教師進修班;第三,在大學設立教育學院和研究課程。
(一)在中學內實行師範生制度
在開辦培訓師資的教育機構之前,澳門政府每年都從葡萄牙聘請大量教師到澳門的官制學校裡擔任教職,這其中也有些學校聘請當地私立學校畢業的中學生任教。而對私立學校,澳門政府一向採取自由放任態度,對私校教師資歷既沒有制訂錄用要求,也沒有規定任何任職資格。因此這種不健全的情況一直影響著澳門師資水平和教育發展。50年代,中國大陸曾有一批素質較好的教師到澳門發展。但又因教師待遇低,條件較著而有的改行,有的退職,的有婚嫁或死亡,又造成教師隊伍人員流失。加之當時澳門沒有培訓教師的機構,沒有合格的師資補充,教師又嚴重缺乏,只有從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中聘人代課,從而形成這種不健全現象的惡性迴圈。1979年之前,澳門中小學教師的大多數是本地中學畢業生。這些人都沒有受過師範教育,更談不上受過高等師範教育了。1979年以後,又有不少中國大陸內地的高校畢業生到澳門任教,為澳門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
澳門的師範教育當中,歷時最久的要算是聖若瑟中學,開始是簡易師範,一年制,初中畢業生就可以入學。該中學內還附設了幼師班,招收初中畢業的女同學,經兩的嚴格訓練得以畢業。以後逐漸開辦了幼師班,特別師範班和夜班師範班,學制從一年到兩年,從日間部到夜間部,招收的學生也從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因此,學校的教學水平也因之不斷提高。聖若瑟中學開辦師範班之後,澳門德明中學又在全澳首創特別師範科,招收高中畢業生,施行師範生制度,並且在該校也設立了幼師班,專門招收高中畢業女生,訓練一年即可上崗。這些學生畢業以後,被分配到香港、澳門的各“僑校”。以後的幾年中,聖公會師範學校、聖公會蔡高中學也都先後設立了師範教育,開辦師範科。30多年來,這些師範培訓班和師範專修科,為澳門教育系統培訓職前及在職教師1500多人。這些畢業普遍受到各學校的歡迎。(表1)
(二)政府和社會各界開辦教師進修班
80年代以來,澳門政府已認識到師資不足、教師水平低下給澳門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對師資培養給予重視,積極著手開辦由中國會南師範大學主辦、澳門教育司和中華教育會協辦的教育專業校外文憑課程,以函授方式為培養澳門師資開闢了新的途徑。1987年,澳門大學開辦教師專業訓練課程。1989年教育學院成立。承擔職前和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見表2)
(三)在大學內設立教育學院
由於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師資培訓也更加迫切,自1989年,澳門政府開始在大學內設立教育學院,為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職前及在職培訓。1990年開辦了全日制教育學士課程,正式為澳門培養中學教師。1991年又開辦了在職教育學士學位課程及學位後教育證書課程。前者培訓初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教師,後者,則側重培訓非教育學位的中學在職教師。從表3、表4可瞭解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開辦課程畢業生高統計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統計。
二、澳門教師的學歷
隨著澳門社會的轉變和教育的發展,教師素質備受關注。近年來,澳門在職教師中三成左右受過師範教育,雖然數量上遠遠不夠,但畢竟是個好的開端(見表5)。從而也可看出,教師教育在澳門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澳門教師教育發展遲緩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教育起步晚,政府也沒有制訂出一整套系統的師資培訓課程體系。
由於社會需求越來越大,澳門政府意識到提高師資整體素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而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例如:教師津貼的發放以任職教師的學歷為基礎。各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相應提高,所以, 不少學校鼓勵本校教師進修有關課程。目前,澳門本地全職教師已有一股進修熱潮,接受培訓的人數每年都有增加。但集中培訓幼師及小學教師的比重較大,而中學教師的培訓仍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澳門師資培訓的機構有:澳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聖若瑟教區中學等。其中,以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最多。因為該校在培訓方法上採用遠端教育課程,參加學習的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上比較靈活,深受在職教師的歡迎。從整體情況來看,未來數年內澳門的教師培訓會更多,教師的學歷也必有提高。
三、對策和建議
教育是振興社會的根本。若想社會進步、繁榮,就需振興澳門教育。而教育政策的實施又要靠政府和學校領導的努力。針對教師教育,澳門有關人士也向政府進言,其建議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方面
1、制定教育工作者的課程;這有助於鼓勵教師進修及減少教師流失,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待遇。
2、對教師教育需有明確方向:澳門現有的三個師範訓練體系各有不同的特色。它們在上課的時間、方式、課程目標、內容、評核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若有關機構能依世界各地的師範課程標準來制定澳門師範課程的發展原則,則教師培訓課程便可有較完整的體系。
3、推行復修制度:本地的教師教育需進入一個新時期,除基本師資訓練外,應推延至終身受教育的延展訓練。
4、組織教師到外地考察教育:望能教學相長,由政府提供與外地進行教學交流活動的機會。
5、增加學校及教師資助:對於學校環境不理想及薪酬低的教師應增加直接資助,藉以改善教學及學習環境。
(二)師資培訓機構方面
1、錄取學員應經過嚴格挑選:要考慮教師的興趣、職業傾向等各個方面,因為教師培育除了教授有關教育的專業知識及理論外,亦要培訓個人的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人教育。教師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教育成效。
2、師訓機構之間要互相協調發展,使教師素質及教學水平避免良莠不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