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戀無名

    前言:說起狄仁傑,這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啊,電視劇“神斷狄仁傑”系列,吸引了無數觀眾,一句“元芳你怎麼看”成為網路熱詞,我們也都知道,在武周時期,狄仁傑是武則天手下股肱之臣,那麼很多人心裡有疑問了,狄仁傑擔任的內使只有區區正三品,怎麼能行使這麼大的權利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繼續往下看:

    一,我們來看看狄仁傑為何只是正三品

    真實歷史中的狄仁傑,先後升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後遭張光輔彈劾貶為復州刺史,此後又任洛州司馬,最後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鳳閣鸞臺平章事可不是一個小官,它可是堪比宰相,實權人物,到了最後,狄仁傑還官拜內使正三品。

    二,很多人要問了,區區正三品的官職能有多大的職權呢?

    1.按理說,狄仁傑作為武則天的寵臣,實權人物,內使加授鳳閣鸞臺平章事才正三品,或許很多人很難理解,狄仁傑頭上一大把正一品,二品超級大佬怎麼輪得到他三品小官把權。這個問題我就好好給大家分析一下:狄仁傑雖然只是正三品官,但是它的權利堪比一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隋唐兩代為了限制權力,一二品的高官給與崇高的地位榮譽但不給實際權利,也就是說,正一品的三公三師,正二品的尚書令都是空閒虛銜,自然的,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官銜就成了實權人物。《新唐書.百官二》載“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中書令曰內史”看見沒,狄仁傑的鳳閣鸞臺平章事已經形同宰相。

    2.內史還擁有以下幾點權力: 其一,“皆宣署申覆,然後行焉”,在當時凡是以下這七類詔書的釋出都需要經內史的申請稽核,才可頒佈天下。其二,由內史在旁宣讀行禮專案,然後皇帝與文武百官則依據內史的宣讀來進行祭祀行動。其三,最重要的職權:“親征纂嚴,則戒飭百官”,在皇帝御駕親征時,內史擁有監督百官之權,同時,一旦百官犯錯,內史則有告誡百官的權力。其四,當皇帝在大殿冊立皇后、皇太子,及冊封王爵時,由內史負責在百官前宣讀冊封詔令。

    結束語:綜上所述,大家還會認為區區正三品內使官職還小嘛,不要忘了,正一二品大員都是虛職,只有三品才是實權人物,而且,內使的許可權極大,上文可以看出,有告誡彈劾百官的權利。這點也更加證明,狄仁傑是武周時期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官員之一。

  • 2 # 四川達州人

    何為內使?

    武則天篡唐改周,改變官職名稱。

    內使就是唐代的中書省,內史令也就是中書省長官的中書令。

    唐制,中書省執行下列行政流程:

    預審奏摺,分類整理上報給皇帝,針對一般性質的事件擬定初步處理意見。

    平時備皇帝諮詢。

    依據皇帝決定草擬詔書,傳門下省複核。門下省複核同意,中書省將詔書釋出給尚書省去具體執行。

    換句話說,中書省就是皇帝秘書處。中書令就是皇帝秘書長。著名的李林甫知道吧?就是唐玄宗的中書令。

    如果你對中書令的地位還有疑問,那麼,明代的內閣首輔,清代首席軍機大臣,大體也就是中書令的身份。

    為何作為宰相的中書令只有三品?

    唐制,宰相正三品,所以後面連宰相的加銜都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而沒有這個加銜的中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等均變成了元老名臣的掛名職務,不能實際行使宰相權力。而唐宋時期一品二品高階職務的太師等,都只是獎勵給退休老臣的虛職。

  • 3 # 御史而行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著名的大臣,集智慧和忠誠於一身,經過電視劇的渲染,儼然成了包青天式人物。狄仁傑官居內史之職,在當時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但是權力非常大,不管是封疆大吏、地方官員、大將軍對於狄仁傑非常恭敬。

    實際上狄仁傑的內史之職,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了,相當於宰相,按理說狄仁傑的官職是正一品,為什麼《新唐書》說是正三品呢?

    隋唐時期的一品二品官職大部分都是沒有實權的職事官,就是虛銜,朝廷這樣做的目的是透過降低品級的方式來削弱相權,來維護皇權。同時,可以保證在文武百官在立下功勞的時候,保證有品可升,避免出現封無可封的尷尬局面。

    另外,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度,內史就是中書令,相當於中書省的長官,三省的長官是尚書僕射,是從二品,但是李世民曾經兼職這個職位,造成這個職位的長期空缺,所以當時的最高官職就是侍中和中書令,被稱為左右丞相,地位相等,當時的侍中就是張柬之,中書令是狄仁傑,而張柬之是狄仁傑推薦上來的,所以張柬之也非常尊重狄仁傑,所以說雖然是正三品官職,但狄仁傑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中書省是武周時期最高的政府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掌管機要,釋出皇帝詔書和中央政令,制定政策以及草擬詔書等,另外內史還有駁回百官奏章、決策全國軍政機要及五品以上官員的權力。由於內史的權力太大,到了唐朝後期,皇帝以“內史位高權重”為由,將其變為虛銜了。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在狄仁傑那個時代,正三品是最高的實權官職。

    在人們印象中,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肯定是一品大員吧,但其實宰相往往都不是一品官員,尤其在唐朝,宰相經常是三品官員。

    先說一下唐朝的官制,唐朝官制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職官還配有散官(有名無實的稱號),綜合起來非常複雜。

    在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分化全靠俸祿,俸祿二千石以上就是大員。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官員品級制度。唐朝延續了這個制度,幾大類官都有品級,但品級數量不同。

    內史是職官,我們介紹一下職官的分級。職官有九品,有正、有從,自正四品往下,還有上、下,總共有九品三十等。職官裡邊也並不只有實權官職,還有一些榮銜,純粹是表示地位尊崇,實際上不管事。

    比如三師三公這些就算榮銜,他們都是正一品,一般給德高望重的大臣,但這個大臣要處理政務的話,得兼任其他官職,比如長孫無忌是太尉(三公之一),要兼任檢校中書令才能處理具體事務。

    接下來是二品,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最為重要的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就是正二品,可李世民當過這個官職,後來沒人敢當了,尚書令下面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左右僕射是從二品的,他們加上其餘二省長官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後面為了加強皇權,皇帝將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也吸收進了決策機關,就出現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種官職。

    從官名就知道,這個官職是三品的,還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後,這個官職成了真正的宰相之職。像左右僕射官雖然大,卻成了榮銜(下朝百官相送),如果不加上這個官職,那就跟太尉一樣,只能旁邊看著。中唐時中書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也成了榮銜。

    這樣一算,在初唐之後,唐朝最高實權官職就是正三品,狄仁傑能夠做到這個官職已經是進入唐朝決策中樞了。

    據《舊唐書》記載,狄仁傑第一次拜相是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他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武周(武則天690年稱帝)宰相。

    為什麼這個名字不一樣?因為武則天是個改名愛好者,稱帝后把原有的唐朝官職改了個名字。中書省改稱鳳閣,門下省改稱鸞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既然官名都改了,長官名稱自然不能不改,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就改成了內史,狄仁傑在聖歷初年安撫河北迴京後被授予這個官職,以示皇帝恩寵。

    所謂換湯不換藥,內史的職權其實就是中書令的職權。

    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佐天子而執大政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二曰制書,三曰慰勞制書,四曰發敕,五曰敕旨,六曰論事敕書,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凡大祭祀群神,則從升壇以相禮。享宗廟,則從升阼階。親征篡嚴,戒敕百僚,冊命親賢,臨軒則使讀冊。若命之於朝,則宣而授之。凡冊太子,則授璽。凡制詔宣傳,文章獻納,皆授之於記事之官。——《舊唐書·職官志》

    簡單來說,內史(中書令)的職權有四項。一是稽核皇帝詔書,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這七種詔書,都需要中書省稽核過後施行,發現不對的地方,內史是可以提意見的(改是肯定改不了的),至於聽不聽,那還是取決於皇帝。

    二是祭祀典禮的主持,就連皇帝也要按照內史宣佈的順序來進行祭祀。

    三是在皇帝外出時監督百官,這個最虛,因為皇帝不可能把大權交給大臣,一般都是太子監國,內史只是輔佐。

    四是宣讀冊封重要人物的詔書,包括皇后、太子、親王這種大人物,而不是像一般電視劇演的那樣,由宦官宣讀。

    從狄大人的傳記來看,他行使最多的就是第一項職權,而皇帝往往都會採納他的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伊朗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