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喻之

    如果北約與俄羅斯發生戰爭,當俄羅斯蹂躪大半個歐洲的時候,美國主導的北約盟軍同樣會姍姍來遲,因為他們很難組合起一支強大的陸軍,而俄羅斯恰好相反。

  • 2 # 平淡快樂888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德宣戰,才開始轉入戰時體制。當時日本共有二十多個航母編隊,而美國在太平洋戰區,只有兩艘航母。日本軍隊打到了東離日本本土,大約五千公里的地方。美國首先要全力加強軍事裝備的生產、軍隊的招募,到二戰結束時,美軍已經有一千二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戰後很快裁撤到五十萬人左右,生產的剩餘物資,實行了幫助各國重建的馬歇爾計劃,使參戰歐美國家五年左右恢復到戰前水平。到1944年已經掌握了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制空權,生產了二十萬架戰機、一百多艘航母,到這時做好了物質、人員等方面的準備,才發起諾曼底登陸。

  • 3 # 冥蝶讀書

    其實美國一開始就想在法國登陸,但是英國不同意,一直拖到1943年才被迫同意。

    1944年6月6日,“霸王行動”正式發動,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作戰,開闢了西線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覆滅。

    令人疑惑的是,1942年11月的時候,美軍就在北非摩洛哥登陸作戰,1943年又在西西里島登陸,為何不直接在法國登陸作戰?這個背後其實跟美英戰略分歧有關。

    一、美國的戰略是直接登陸法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希特勒很快對美國宣戰,義大利隨後跟進,美國全面參與到二戰中。羅斯福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認為德國是最主要的敵人,先集中力量打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就很好解決了。

    在這個戰略方針下,美軍希望直接派兵在法國登陸,然後跟德國正面抗衡。

    1942年3月,馬歇爾擬定了一個“波利樂舞”計劃,先派30個師,3200架飛機到英國,然後從英國渡海,登陸法國,直接打擊德軍。

    這個計劃中,馬歇爾讓英國出18個師,2500架飛機,一起渡海。

    在隨後的英美軍事會議上,英國方面表示反對,理由是沒有足夠的登陸艇,一次只能送4000人到對岸。

    馬歇爾認為這個理由不充分,登陸艇可以隨時增加,而且現在登陸作戰,一方面可以支援蘇聯,另一方面德軍在大西洋的防線還很薄弱,正是進攻的好時機。

    其實美華人感覺,與其提供物資給英國和蘇聯打仗,還不如把這些物資給自己用,直接跟德國幹。現在這種情況,美華人簡直就是在為了英國的利益做奉獻。

    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羅斯福暫時妥協了。

    二、英國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一直堅持地中海優先

    英國制定了“體育家”計劃,希望把美軍引到北非和中東,加強英國在地中海的力量。

    地中海對於英國來說,至關重要。中東不僅是產油區,還是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可以說,沒有地中海,就沒有大英帝國。

    馬歇爾的計劃需要英國出那麼多兵和飛機,這讓英國覺得自己在做奉獻,太不划算了。

    英華人的思維一向是花最小的本錢,獲取最大的利益,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時期,英華人才不願意幹。

    所以丘吉爾提出的戰略是,美軍在北非登陸,協同英軍對付德意軍隊,先確保北非安全,然後登陸義大利,先迫使義大利脫離軸心國,然後從義大利進攻德國南部。

    除此以外,丘吉爾還計劃從巴爾幹方向打擊德軍,他一直在勸說土耳其參戰,他希望英國空軍進駐土耳其,利用土耳其的機場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

    由於丘吉爾堅持地中海戰略,一直強調登陸艇數量不夠,而且他覺得萬一蘇聯敗了,登陸就沒有意義了,德軍可以迅速調過來將盟軍趕下海。畢竟1942年的時候,蘇聯還是蠻危險的。

    在1942年到1943年初的時候,美國只能妥協。當時美國缺乏清晰的戰略規劃,提不出比地中海戰略更好的替代方案。

    三、地中海戰略受挫導致英國妥協

    1942年11月,美軍登陸摩洛哥,開始了在北非的作戰。

    1943年7月,盟軍成功實施西西里島登陸作戰,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下臺。

    但是隨後盟軍在義大利的進展很不順利,希特勒派人救出了墨索里尼,組成了傀儡政府,德軍依託有利地形進行抵抗。一直到1944年5月,盟軍才突破古斯塔夫防線,6月,佔領羅馬。

    而1943年的蘇德戰場上,蘇聯贏得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後,立即展開了反攻,德軍節節敗退。

    鑑於蘇聯的優勢,丘吉爾終於動搖了,盟軍再不在法國登陸,歐洲恐怕就要被蘇聯全部佔領了。

    不過丘吉爾雖然動搖,但依然不願意在法國登陸,而是向羅斯福提出巴爾幹方向用兵,他依然希望土耳其參戰。

    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這次不再對英國妥協,在巴爾幹方向用兵根本沒有意義,除了分散盟軍的資源,只對英國有利。而要武裝土耳其則又需要大量的物資。

    羅斯福提出要在法國登陸的計劃還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援,對斯大林來說,雖然蘇聯已經在反攻,但是德軍還沒有完全被擊敗,蘇聯已經付出了太多代價。

    丘吉爾鑑於英國實力不濟,對美國的依賴加深,以及擔心蘇聯行動太快,最終同意在法國登陸。

    1943年12月,霸王行動正式提上日程。

  • 4 #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情況屬於英美盟軍有意拖延,在對德作戰的問題上,英法與蘇聯一直有爭端,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進攻蘇聯之後,蘇聯就可能開始要求盟友們,開闢西線第二戰場了,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英美無力完成這個事情,當時英國沒有能夠實施這個亭藥店,美國也沒有參戰,甚至進行戰爭動員才開始。

    直到1942年,英美情況才有所改觀,但是這個時候,英美依然沒有依圖進行西線登陸作戰的想法,實際情況也確實不太適合,所以在1942年,英華人的主力精力還是放到北非,美軍也參與了北非的登陸行動,但是這與蘇聯要求的西線戰場差距太遠了。

    到了1943年,盟軍的情況進一步好轉,但是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上,英國依然不積極,或者說,不同意,因為對他們來說,讓蘇軍在與德軍在東線血拼,將有利於削弱戰後的蘇聯,英華人坐著吃桃子的打算,美華人也沒有急的心態,所以重點放到了義大利,而不是法國。直到隨著蘇軍在東線接連勝利,戰爭到了1944年,德軍已經兵敗如山倒之後,英美才急著出兵,來搶勝利的果子。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的觀點,但是事實還不是這樣,1944年6月時,德軍已沒有翻盤的機會了,這次才登陸談不上及時了!

  • 5 # 坐古談今

    英美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在1944年6月6日才開始施行,這時,蘇聯已經擊敗德軍部分主力,實行了戰略反擊。可以說,有沒有開闢第二戰場的行為,德軍必然失敗已經很明晰。

    關於開闢第二戰場的法國登入,早在1941年7月就開始商量,1944年年6月才進行。很顯然,這是一種拖延,其主要原因就是:英國故意拖延。

    (1)1941到1942年為自保,反對、拖延開闢“第二戰場”

    “蘇德戰爭”後,蘇聯就向英國提出開闢第二戰場。丘吉爾兩次拒絕斯大林的建議。丘吉爾認為:地中海戰線才是關鍵,才是維護大英帝國利益的生命線。丘吉爾非常明確地說:什麼也不能阻止英國維護本國的利益,英國的利益先行。

    1942年6月12日,英蘇、美蘇先後發表公報宣稱要開闢第二戰場,但丘吉爾卻把“我們無法許下任何諾言”的備忘錄交給莫洛脫夫。實質上繼續拖延。最終,羅斯福同意了丘吉爾的“火炬計劃”——北非登陸,打敗隆美爾、恢復地中海航道。

    (2)英國的自保戰略完成後,繼續拖延第二戰場,其根本就是抑制蘇聯,藉機搶佔“勢力地盤”,讓蘇聯被最大化削弱

    北非戰場勝利後,英國又開始主張進攻義大利。美國和英國之間圍繞著儘快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也進行屢次磋商,斯大林就更不用說了。但丘吉爾仍屢次反悔、食言。

    丘吉爾故意拖延開闢第二戰場,想趁蘇德大戰互相削弱之際,搶佔更多利益——你解放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發言權、利益代言人也就會越多。

    如果說,1941年、1942年,英國因自身實力限制無法開闢的話。1943年5月北非突尼西亞戰場勝利後,可抽調的兵力和資源完全可以支撐第二戰場被開闢。

    美國這時也希望儘快結束歐戰,會同蘇聯一起去打日本。蘇聯繼續不斷催促。最終,連羅斯福也無法再支援丘吉爾了。

    羅斯福與斯大林一道向丘吉爾施加壓力,迫使丘吉爾在11月份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同意開闢第二戰場。雖仍然有反悔、拖延的表現,但“形勢比人強”。

    義大利投降得太快了,蘇聯反擊速度太迅猛了。

    為了更多地搶奪地盤兒、抑制蘇聯勢力,丘吉爾也迅速轉而支援“第二戰場”被開闢。由此,1944年諾曼底登陸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職和跳槽最好的月份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