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夜夢迴
-
2 # 星期五歇歇
明朝從開國到滅亡軍事力量都是很強的,像明末天雄軍關寧鐵騎秦軍白杆軍這幾隻軍隊戰鬥力都是很強的,是什麼原因明末有這幾隻強軍還是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根本原因就是以文御武,明末黨爭書生空談誤國,東林一黨以為幾篇錦秀文章就能治國平天下,武夫都是粗莽之徒,武官見文官得下跪,而指揮後勤都由一幫連雞都殺不死的文官書生來負責焉能不敗,文官集團一直打壓武官集團就怕武將功勞高壓到他們頭上,逼著武將們自保打仗的時候出兵不出力,情況不對不是投降就是臨陣逃跑,像關寧軍一直都是報團自保形成一種集團式軍閥武裝,天雄軍主將盧象生他是文官進士出身就是因為他的軍隊作戰能力強不容於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最後被清軍包圍旁邊部隊沒有一支軍隊支援最後力戰而死,兵敗殉國後很長一段時間文武兩派都向皇帝掩瞞他兵敗的原因,而秦軍和天雄軍一樣的下場。所以明末不是亡於天災也不是李自成張獻忠滿清韃子而且亡於文官集團這群專家手裡。
-
3 # 使用者4829990559723
文能治國卻不能護國,這就是為什麼官員分文武的原因,各司其職是根本,我們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有一個規律,武將立國,文臣中興,最後也是文臣把持朝政而導致亡國,無一例外
-
4 # 江北陸遜
軍隊很重要啊,但是一國的存廢,從來不決定於軍事。
更何況,不管是天雄軍,還是秦軍、關寧鐵騎,實力都頗為有限,並不具備扭轉局勢的能力。
決定一個王朝存廢的,是人心向背或者說天命,是財政,是人才,然後才是軍隊。但當時的明朝,這些都已經一塌糊塗,不堪救藥了。
而且,打仗打仗,打什麼?打的是錢,是後勤,更是國力。孫子兵法有言,“凡用兵之法,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也就說,打仗本身是極其費錢的。
但到了明朝後期,尤其是崇禎時期,整個財政已經完全崩潰。
這個才是真正要了明朝老命的關鍵。
任何朝代,即使當代,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無非也就是投資、貿易、消費。在自耕自重的農業社會,數千年的稅收其實一直只有兩種,一是農業稅,或為人頭稅,或為丁畝稅;另一則是自管仲開始實施的鹽稅。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另一大稅收開始浮出水面,即商業稅。
其實如果明朝在稅收方面不出問題,那麼明也不致先亡於李自成,再亡於滿清八旗,丟掉江山。
明財政首先崩潰的就是鹽稅。
明代鹽稅有一特有制度,即開中制。開中制度的全過程可分解為報中、守支、市易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報中”就是商人按照榜文要求的開中專案,將軍需物資供應駐軍,而以從官府領取鹽引作為交換條件。整個制度將銀、錢、軍糧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但隨後改為綱鹽制,即鹽與軍糧等脫鉤,直接作為壟斷商品以銀子交易。
這種做法實施初期,似乎使得國庫充盈。但壟斷很快使得積弊叢生,貪汙賄賂橫行,鹽價居高不下,很快鹽稅就開始入不敷出。
鹽稅崩潰以後,就是農業稅的崩潰。而糧賦之所以崩潰,則與土地兼併有直接的關係。由於明宗室和士紳大地主的存在,其倚仗雄厚的財力大肆兼併土地。兼併土地本來也沒關係,可問題是宗室和士紳大地主都是不納糧的!交稅的自耕農越來越少,土地完全集中在不納糧的宗室和士紳手中,明的財政如何能不崩潰?
然後,由於明自己作死,政策失誤,本來可以擁有的兩大稅源,一是海外貿易,二是商業稅,都被放棄。
海外貿易則是禁海,朱元璋的指示,“片板不得下海”,可問題是海外貿易本來是利潤豐厚的大買賣,要不那麼多的倭寇如汪直、鄭之龍等前赴後繼呢,但這塊一直被明廷忽視,即使到了隆慶年間廢除,這個時候離明滅亡已經只有77年了。並且由於明末整個國家迭遭變亂,這塊稅收實際上是廢掉了。
而現在被人翻案的魏忠賢,曾經在東南的商業貿易稅收上做了不少的功夫,但隨著崇禎上臺,東林黨得勢,這塊稅收也無疾而終。
稅收完全崩潰,可遼東開始打仗,而由於財政崩潰,為了維持宗室、政府支出、戰爭支出,不得已裁撤人員,並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力度。
裁撤人員逼出了李自成,而加大對農民的盤剝,則使得農民和流民不斷加入農民軍的隊伍,造反的隊伍越來越大。
這一切又進一步加大了財政危機。
問題是,財政危機帶來的害處還不止如此。財政危機是什麼?就是缺錢。缺錢會帶來什麼?拖欠軍餉。軍餉一拖欠,士兵如何能有士氣?要知道,當李自成發起對北京的作戰,1644年二月初二渡黃河,三月十八日攻入北京,也就一個多月。為什麼如此之快?如果正常的話,不打個一兩年是打不下來的。原因無他,無非就是欠餉欠計程車氣低落,餓得發昏的軍隊望風而降罷了。
就這樣難堪的局面,靠孫傳庭不到一萬的天雄軍、盧象升兩三萬人不到的秦軍,還有苦苦支撐的不到十萬的關寧鐵騎,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財政崩潰,直接導致加大盤剝,又惡化民心士氣;而文臣武將讓崇禎殺的殺,貶黜的貶黜,人才凋零,整個大明朝實際上已經是無可救藥了。
如果隆慶、萬曆、天啟和崇禎數朝能夠不亂來,沿著張居正的改革走下去,也許還能續命。其實說起來,張居正是明扭轉局面的最好機會;其次,則是魏忠賢。此二人先後離世,整個局面就糜爛,再加上志大才疏的崇禎的一通迷之操作,神仙也救不了啦。
回覆列表
大明朝的軍事實力,一直都很強大,哪怕是到了明末,仍舊出現三大精銳,所向披靡,但是他們的解決,仍舊讓人唏噓。
這三大精銳,分別是關寧鐵騎、秦兵、天雄軍,皆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例,那麼這三支軍隊,又是怎麼走向滅亡的呢?
一起來看看!
在熱武器還沒有大規模成型時,騎兵一直是封建社會里的一大利器,往往能夠憑藉其機動性扭轉戰局,但是騎兵也是非常燒錢的,馬匹、裝備、訓練都是無底洞。
而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平原居多的北方,所以擁有一支戰力強大的騎兵,是一個皇朝夢寐以求的事情。
明朝末年,山海關、寧遠、錦州等地成為抵禦建奴的重要防線,遼東督師孫承宗為了對抗滿清八旗,組建了一支騎兵,與漢武帝的重灌奇兵、李世民的玄皂騎兵、岳飛的背嵬軍齊名,名為關寧鐵騎,史載: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後來孫承宗遭到魏忠賢打壓,袁崇煥接掌關寧鐵騎。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數萬八旗兵,繞道蒙古,合圍北京城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袁崇煥擔心歷史重演北宋徽欽二帝的一幕,命令離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著4千輕騎馳援,自己帶9千關寧鐵騎跟進,結果趙率教中了埋伏,全軍殉國,趙率教也戰死,皇太極離北京只有40裡。
袁崇煥得知噩耗,下令‘人不下鞍’與皇太極交戰北京城下,激戰四個時辰,在崇禎和滿朝文武面前打敗了滿清八旗。
只是,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歸祖大壽、一部歸吳三桂、一部回關內,祖大壽降清,他這一部被滿清分了,回關內鎮壓農民起義,估摸著戰死了。
只剩下吳三桂,帶著一部分關寧鐵騎,先是幫助滿清打敗農民軍,後來協助反清,不過,汙點是無法抹去的。
第三是天雄軍。
明末書生盧象升,投筆從戎,迅速在軍中崛起,烽火戲諸侯小說《雪中悍刀行》,紅衣大姐的小叔子盧象升的原型。這支兵馬人數不多,但是最大的優勢是戰鬥精神非常強悍,原因在於盧象升組建天雄軍時,利用他的人格魅力,招收的兵源,都是些老鄉、朋友、兄弟、家人。
這是很恐怖的現象,極容易激發鬥志,為了守護身邊的人,大家異常團結。更為關鍵的是,一旦某個人戰死,就會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舉個例子,兩千的天雄軍,就敢死磕高迎祥的上萬重甲騎兵,最後還打贏了,並且好幾次都把高迎祥打得屁滾尿流。崇禎十一年,盧象升總督天下援兵,保衛京師,只是在最後的決戰中,本就吃空餉厲害的三路總兵,紛紛逃命,唯獨留下盧象升的五千天雄軍,被滿清主力包圍在蒿水橋,太監高起潛手中有數萬兵馬,相距不到50裡,卻拒絕求援。
沒辦法,盧象升只能死戰!天雄軍跟著盧象升,死戰不退,隨後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崇禎十五年,盧象升的3位叔父,3個弟弟,皆戰死。後來滿清南下,盧家抗清殉難者,多達百餘人。滿門忠烈,無外乎如此。
明末三大精銳,關寧鐵騎戰力第一,但是五年難以抹去。天雄軍死戰不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排第二的秦兵,說起來……
秦兵由孫傳庭一手創立,人數在一萬人左右,崇禎九年重用孫傳庭,臨行前告知他要錢沒有政策有一條,就是你自己去籌措軍餉。
孫傳庭領旨,來到陝西秦地,這裡的人彪悍,孫傳庭自給自足,招募兵員一萬人,剛剛訓練好,就把闖王高迎祥給乾死了,聲名遠播。
只可惜,帶著秦兵固守潼關的孫傳庭,被崇禎趕出去與李自成決戰,失關敗亡,秦兵隨時瓦解,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這三支軍隊,就是這麼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