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雷登評樂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東西,就是從小遺留下來的。

    約翰·佈雷蕭 John Bradshaw有本書中文譯本叫《別永遠傷在童年》。豆瓣上對這本書的中文介紹是“雖然你已經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誤解、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可能並不自知。”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會多少留有很多童年帶來的東西,“巨嬰”這個對號入座太容易了。

    只是我更喜歡“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更中性。內在小孩也可以是有力量的,也可以成長的。

  • 2 # 一起趣學知識

    主要責任在於家庭教育的失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教會孩子獨立的能力,生存的能力,父母代勞了屬於孩子自己該完成的事情。

  • 3 # 誩哥有話說

    巨嬰男就是心智像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男人,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自戀、全部事情以自我為中心。像嬰兒心理一樣,從本我出發,喜歡滿足自己的慾望,不顧及他人感受,做事幼稚,因為沒有對錯之分等等。造成巨嬰男的主要原因還是獨生子女時代父母給慣的。

    巨嬰男口頭禪就是我爸說我媽說,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這種男人成年後還是習慣依賴父母,活在父母的控制中。如果這樣的男人結婚了,那麼婚後的生活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妻子替他做了所有生活的決定,要麼是兩口子一起聽他父母的決定。

    其次巨嬰男極其自戀,往往都覺得自己是皇帝,要求必須得到滿足,而別人都必須要為他的需求為中心。而一旦他的要求被忽視時,就有可能遷怒他人。

    這種巨嬰男出了問題,也從不自身找原因。不管是工作還是感情上出了問題,都覺得是別人的錯。

  • 4 # 周衝的影像聲色

    《我家那閨女》中,包文婧曾到袁姍姍家,幫忙收拾屋子。

    節目裡,包文婧是一個很愛乾淨的人,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她自己說:家裡的襪子都是一格一格地放著;褲子都像彩虹一樣按照顏色排列;家裡一塵不染。

    所以,愛乾淨的包文婧,一進屋,換鞋的功夫,看到袁姍姍家裡,就露出了誇張的神情。

    於是,包文婧開始幫忙收拾。

    期間,包文婧說:收拾屋子真的是女人必備技能。

    袁姍姍一臉問號:為什麼?

    包文婧:要不然,你結婚後怎麼給你老公收拾行李箱啊?

    袁姍姍:為什麼我要收拾他的行李箱,我自己的行李箱都搞不定?

    包文婧沒有放棄袁姍姍,繼續說:你想啊,你把他的東西收拾的井井有條,哪天,你不在家,你老公找不到襪子,於是,他只能給你打電話。然後,你就可以特別牛逼地說,哦,就在第幾個抽屜左邊數第幾個格子裡邊。然後,你老公就找到了。多浪漫啊!

    這時的彈幕很有趣。

    女性的彈幕更多的是:

    我又不是老媽子,我為什麼要給我老公收拾行李?

    我感覺自己做不到包文婧這樣;我就是袁姍姍這樣的,我覺得挺好啊;倆人是平等的啊,為什麼要我照顧他?

    ……

    男性的彈幕更多的是:

    娶媳婦就要娶包文婧這樣的賢妻良母;包貝爾好幸福啊;好羨慕包貝爾;

    ……

    男生和女生的彈幕截然不同。

    男人們都希望找一個像包文婧一樣的“賢妻良母”,說白了,就是,像包文婧這樣能把自己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老婆!

    這不是老婆,這其實是媽媽。

    小蝌蚪一直在找媽媽。

    我的來訪者跟我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產後,她公婆過來照顧,於是,都搬到她家裡來了。

    久而久之,她發現一個問題,老公變了。

    談戀愛時,老公是那個噓寒問暖的暖男,寬寬的肩膀,可以依靠;

    結婚後,老公是那個頂天立地的丈夫,家裡的主心骨;

    可是,等生完孩子,公婆過來之後,老公馬上變成了孩子。

    有的時候,老公下班回家,給孩子洗個尿布吧。

    結果婆婆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哎呀,快放下快放下,你都上班累了一天了,趕緊歇著去。”於是老公打遊戲去了。

    一來二去,她覺得家裡有兩個媽媽,有兩個孩子:兩個媽媽是她婆婆和她自己,兩個孩子是老公和寶寶。

    老公在父母面前,已經無法承擔起一個父親、老公的角色,他只是讓自己沉浸在兒子的角色裡。

    並不是父母來了才導致他這樣,而是他本來就有這樣的一面,父母的到來,起到了激發的作用。

    幾乎每個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既然“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是最大的謊言,那麼,我們的成長,就必然都帶著傷,只是程度不同。

    因此,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東西,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求而不得的缺失和遺憾,長大後,就很希望有人可以給我們補償。

    我們不會要求路人給我們補償,因為另一半是離我們最近的人,所以,這個壓力,就自然而然落到了另一半身上。

    我們在剛開始戀愛的時候,在兩個人結合的瞬間,能夠得到這種巨大的補償感,好像一切問題,都在那個階段自愈了。但是,當我們走過戀愛期,走入家庭,走入日常生活,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就開始顯露出來。

    我們對另一半的要求越來越多,兩個人相處的模式也開始顯現出來,衝突也隨之而來。

    A和B結婚5年,吵架最多的問題是:你為什麼不聽我說話?

    就因為這個看起來虛無縹緲的問題,看起來並不是什麼一方“出軌”這樣的過不下去的“硬傷”,兩個人經常吵的翻天覆地。

    A從小的家庭中,父母都很忙,沒時間聽孩子說話。

    A常常會手舞足蹈地跟父母繪聲繪色地描述學校的生活點滴:誰上課發言積極,我今天又舉手了,今天學了個什麼東西很有意思,哪個同學跟我玩的好……

    這些,在忙碌的父母眼裡,是無足輕重的瑣碎;在孩子眼裡,那是他的全部。

    這些細節,本來其實就是生活的小日常。迴應了,就真的是小日常而已,還能在互動中找到家庭溝通的樂趣;小日常得不到迴應,就會演變成魔鬼。

    孩子的言行,能夠得到父母正常的反饋,那麼,孩子就會有安全感;沒有得到正常的反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有自己不存在的感覺。

    但是,自己又是活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這個時候,他就帶著一種需求:“別人一定要看到我”。

    B因為種種原因,給不了A迫切需要的迴應。

    “沒有及時給迴應”這件事,在B眼裡,可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在A眼裡,就成了滅頂之災。

    A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高質量的迴應,他其實在一直找媽媽,希望找到一個可以高質量回應他的人彌補小時候的不完美,這個重任就落到了另一半身上。他對另一半有這個心理需求,如果對方由於種種原因,不能高質量的迴應他,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被拒絕了,這會帶來毀滅感。

    A覺得自己在被整個世界拒絕,在被湮滅。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會因為這麼一點看不見摸不著的小事,吵的天翻地覆的原因。

    這聽起來,似乎是夫妻相處模式,或者說兩個人是否同頻的問題。當然,肯定有這方面的原因。

    但是,一個很容易讓我們忽略的問題是:你在原生家庭受的傷,不應該由你的伴侶來承擔。

    你沒有長大,就希望從另一半身上找父母;

    你缺愛,就喜歡對方可以毫無保留地包容你、愛你;

    你父母不會傾聽,你就希望你的愛人可以7*24小時線上,隨時準備傾聽,不能走神;

    你的意見從來都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你就希望在新家裡可以一言九鼎……

    回到上面的例子上,B可能有錯,可也只是沒有及時迴應而已,就要背上在“毀滅”A的罪過?

    這對你的伴侶而言,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在婚姻中,潛意識是在找一個父母,然後,要求你的伴侶把你父母未做到、你一直渴望的、自己從父母那裡缺失的東西,都給你,你註定會失望。

    因為,沒有人可以那樣滿足你,那不是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應該是對等的關係,對方不是你的父母,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父母,就無法經營好婚姻。

    那我們的缺失怎麼辦?

    如果,你在父母那裡有缺失,就去找父母溝通。

    你的伴侶可以給你愛,這個愛可以化解你心中的委屈與不甘,但是,TA沒有義務當你的父母,沒有義務替你父母受過。

    所以,走進婚姻,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我們應該學會自己長大。意識到,我們自己是一個成年人。你當然可以在某些時刻,依靠對方,同時,對方也有脆弱時刻,也允許TA依靠你。

    你要有這個能力。

    因為,我們是成年人,這是成年人應該有的能力。

    自己的責任,自己拿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飯扶碗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