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龍果Travel

    關於一鳴驚人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但是說的都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故事。關於故事的記載分別在《韓非子》,《史記》出現。韓非子記載的是楚莊王和伍舉的對話,史記記載是齊威王和淳于髡的故事。但是這些並不矛盾,可能是楚莊王的話被齊威王引用。可以說很有智慧的。

    簡單說一下一鳴驚人是怎麼什麼回事?楚莊王執政時期為政三年一事不發,有臣右司馬伍舉進諫道:南方的阜山有隻大鳥,三年不鳴三年不飛沉默無聲這是怎麼一個大鳥呢?楚莊王回答到:三年不飛是為了長羽翼,三年不鳴是為了觀察民眾態度。雖然沒飛但是必將一飛沖天,雖然不鳴必將一鳴驚人,你放心我知道到。後半年,楚莊王執政廢除是十個政策,新立九個政策。除奸臣十人,立隱士六人。打敗齊國晉國稱為天下霸主。

    第二個故事差不多,是關於齊威王跟淳于髡的故事,大致也是臣子問道大鳥為何不飛,齊王答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最後齊國在齊威王統治下也取得了傲視諸國能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積蓄力量為了更好的成就。

  • 2 # 海條子

    都是戰國的,有兩個版本,1.《韓非子·喻老》: “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描述的是楚莊王。2.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描述的是齊威王。——注:楚莊王時間在前。至於什麼時候被改為白話式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這就無從得知。

  • 3 # 瓷都公安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據《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初期執政的三年期間,不釋出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就跟楚莊王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半年以後,楚莊王親臨朝政,廢除政令有十項,啟用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大力整治楚國。並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莊王不因為小事而妨礙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過早顯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 4 # 無聊大叔聊天下

    一鳴驚人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楚莊王的故事。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登基,楚國大臣都勸他去爭奪霸主地位,可這位楚莊王就當沒聽見,每天就是喝喝酒,聽聽歌,要不然就出去打打獵。轉眼間三年過去了,楚國的大臣們心急如火,可也拿楚莊王毫無辦法,因為這個楚莊王下了一道令:誰敢多嘴勸他,就治誰的罪。

    這時候,有一個叫申無畏的大夫實在忍不下去了,就去求見楚莊王,楚莊王問他:″你來幹什麼?"申無畏回答說:″我聽說大王聰明過人,我給大王猜個謎語吧。"楚莊王一聽猜謎來了興趣,就對申無畏說:"快出謎語吧"。申無謂說:″楚國山上有隻鳥,身披五彩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大夥都不知這是隻啥鳥。"

    楚莊王沉思一會,明白了申無畏的意思,回答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自此後楚莊王 勵精圖治,治理國家,楚國逐漸走向強盛,終成春秋五霸之一。

    這就是春秋時楚莊王一鳴人的故事。

  • 5 # 史界觀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但在《史記·滑稽列傳》和《韓非子·喻老》都有記載,分別講的的楚國和齊國,中心思想一樣的兩個故事。史記說的是淳于髡勸諫齊威王,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韓非子書中說的是伍舉勸諫楚莊王熊旅,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目前有爭論,具體是韓非還是司馬遷誰不知道,最早的藍本是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可以肯定,韓非比司馬遷記載的時間更早一些。但司馬遷明確了“一鳴驚人”這四個字,韓非只是“飛必沖天,鳴必驚人”!

  • 6 # 小方煮史

    歷史上有兩個版本,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事情。一個來自於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個來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威王。

    不過楚莊王的故事記載於《韓非子·喻老》:

    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

    齊威王的故事記載於《史記·滑稽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按照顧頡剛先生的說法,歷史是層疊的。個人比較信奉楚莊王的故事,齊威王作為戰國時期的人物,可能讀過《韓非子》,或者聽說過,只是後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找到的是戰國時期的這個版本而已。

    相傳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在位的前三年終日載歌載舞,沉迷聲色當中,國內一片水深火熱。後來他的臣子伍舉就給他講了一隻鳥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楚莊王大受啟發,從此發憤圖強、勵精圖治,透過各種政策強大了楚國。

    楚國強大到了什麼程度呢?其實還有另一個成語,叫做“楚王問鼎”,也是來自於楚莊王。楚莊王從穩定了國內形勢之後,率領軍隊逐鹿中原,一路高歌猛進,來到大周邊界,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重量,其實就是覬覦周天子的天子之位。

  • 7 # 霦舞

    謝謝邀請!一鳴驚人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也有寫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韓非子比司馬遷要早幾百年,所以這個典故的出處還是按韓非子記載的來講。

    據《韓非子》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繼位三年以來,整天飲酒作樂,對國家大事一點都不放在心上,一點作為都沒有,還下令不許大臣們勸諫。當時的右司馬伍舉想了個主意,有天他對楚莊王說:“大王,有人給我出了個謎語給我猜,我猜不著,大王你這麼聰明幫我猜猜看",楚莊王來了興致,問他是什麼謎語。伍舉說:“在南方的阜山上停了一隻鳥,身披五彩,樣子非常漂亮。可是三年也不展翅飛翔,也不叫,這是什麼鳥啊?

    楚莊王說:“三年不飛,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這種鳥不是普通的鳥,雖然沒有飛,一飛將要衝天;雖然還沒有鳴叫,一鳴將會驚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從此以後,楚莊王對內改革,大力整頓國家,撤掉溜鬚拍馬的官員,提拔有能力的人幫他治理,對外討各路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後來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表現。

  • 8 # 初心如舊

    一鳴驚人說的是那朝代的故事?

    這個事說的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故事。對於春秋五霸,喜歡歷史的基本都知道。但還是重複一下: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是說法之一;還有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楚莊王的爺爺就是在城濮與晉文公幹仗那位,史稱楚成王,由此產生了成語“退避三舍“。楚莊王的父親是一位弒父謀位的小人,名叫商臣,史稱楚穆王。前613年,楚穆王暴斃,大約是殺父親的報應吧!晉國乘機會盟諸侯,訂立盟約,刷存在感,展示霸主地位,像極了現在的美國。可是楚莊王即位三年,成天打獵,遊玩,喝酒,不理正事,還在門口掛出:“進諫殺無赦“!一天,大夫伍舉對楚莊王說,有人讓我猜個謎語,但自己猜不出,特來請教。楚莊王聽了,還對胃口,就說啥謎語,你說吧。伍舉說“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

    令人好難解,到底為那樁“?楚莊王聽完,心中明白,就說我知道了,這不是普通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就等著吧!但幾個月過去,楚莊王依然如故,大夫蘇從又編了故事,開導莊王,楚莊王一下子振作起來,整頓內政,啟用賢能,把前面勸諫自己的伍舉,蘇從提拔到關鍵位置。設定三位大臣制衡專權的令尹,加強練兵習武,充實外交,蓄養民生,經幾年臥薪嚐膽,楚國實力大增,先後滅掉或打敗庸國,宋國,陸渾的戎族,並在

    周王室邊界閱兵示威。前605年,楚莊王回國途中,遇到造反的鬥越椒,對峙中,歷史上著名的神射手養由基射死鬥越椒,叛軍分崩離析,楚軍大勝。前598年,發兵降服陳國,次年,楚莊王親領兵馬,進攻鄭國,陳國,這兩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大軍來援,晉國主將荀林父剛愎自用,指揮不當,導致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楚莊王一舉成名,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的春秋霸主。楚莊王在位的23年,是楚國最強盛時期。

    注意:文章提到的陸渾戎族,位置在今河南嵩縣。三國志--關羽傳中提到,襄樊之戰中,有“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令號……“字樣。有興趣的,可探討。(4:5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時代,怎麼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