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心的作者

    曹操的多疑是目共睹的,他對於身邊人的一舉一動都很敏感,其實他就是怕有人加害於他,時刻保持著警惕之心。不論你是什麼人,在他心裡沒有百分百信任之人。

    呂伯奢全家的下場,就充分說明了曹操的多疑,人家本來是殺豬宰羊,把曹操做為上賓來款待的,可曹操聽見磨刀的聲音,疑心是人家想害自己,結果誤殺了呂伯奢全家。陳宮也看出曹操不適合自己捨命追隨,所以離曹操而去。

    曹操的多疑也正說明曹操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謀士給他出的計策他都要經過自己的考慮再去執行,就是多人出的不同的計策他也能擇優取之,沒有相當的智慧是不會這麼做的,這也許是讓他手下的謀士所信服的地方。

  • 2 # 歷史寶鑑

    生逢社會動盪,爾虞我詐的亂世時期。作為有大智慧的梟雄,多疑的性格是沒有錯的。南征北戰,攻城掠地,打下一片江山的同時又造成了多少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那些被殺的將領的後人,想光復漢朝的那些漢臣,結怨了多少仇人?還有對立的東吳,還有劉備的蜀漢,那個不想殺死曹操?如果不是多疑的性格對人提防,被混進來的刺客或者仇家殺死。早就成了刀下之鬼,那裡還有後來的曹魏霸業️️️

    所以英雄與凡人不同

  • 3 # 老鴉說歷史

    曹操被歷史文學家稱為“奸雄”,當中的“雄”一字說明他依舊擁有令人敬仰的功績,為國家歷史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至於“奸”說明了其一生奸詐多疑,這一性格特點受到史學家的批評。但鴉叔認為正是曹操的多疑性格,才能夠使他在三國之中建立了最強大的魏國。

    一方面,每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均會有環境的因素摻和,不同環境下所形成的性格有極大的不同。曹操的父親是太監的養子,這樣的身份並不多麼光榮,所以在其朋友圈中的交往中會有自卑感的。如此環境出來的孩子一般會過於敏感多疑,曹操長大成人後生性多疑就不足為怪了。

    另一方面,當時東漢的政治生態問題嚴重,貪官汙吏、劣紳土豪可不少,這給曹操的從政之路帶來很多的坎坷曲折,讓他生出一股無奈的感覺。因而,曹操的多疑是被黑暗的政治給逼迫的,在這種黑暗的政治生態中,處處充滿了爾虞我詐,要不得半點婦人之仁,所以奸詐多疑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奸詐多疑確實讓曹操變得強大,在亂世存活併成就一番霸業。然而,也是因為他的多疑,包括自己的手下在內,有不少人無辜冤死,這一性格特點也為後世所詬病。

  • 4 # 月下讀書

    一部《三國演義》曹孟德被黑的體無完膚。

    曹操多疑在三國演義中被寫的淋漓盡致,比如殺呂伯奢,可是正史《魏書》中記載: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不過《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殺過呂伯奢,具體事情是怎麼樣的無從得知。按照魏書中那完全是正當防衛。

    曹操殺華佗,也不是如同三國演義中所講的要給曹操開顱,是因為他多次推脫不給曹操治病而被殺,如果真的是開顱,曹操能夠接受,咱們也太高看曹操的眼界了,那個時候的人能接受這種手術的會存在嗎?在說現在華佗是否真的存在也是存疑,沒有醫案沒有徒弟,很難講。

    曹操夢中殺人,也是完全沒有記載,我們試想一下,司馬家奪位之後,如果想自己更加名正言順是不是要黑化一下曹家一眾人等,所以大部分還都是演義小說中編撰的內容居多。

    到底曹操人設該是什麼樣子,不過雄主一詞絕對是稱的上的。

  • 5 # ST山茶花

    人之初性本善,而曹操本性多疑。

    其實 所謂的多疑,是曹操生存的年代所導致的,當時的亂世爭霸,人心難測,曹操要在那個時代生存下去,沒有辦法不多猜忌,多疑慮,故他想的較多,所以多疑。

    LZ說要提出自己的見解,那麼我就想多說一點。

    我認為現在很多的人對曹操的看法都是源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思想所致。

    LZ要問曹操多疑,這個問題是要從多方面來看的

    第一點,就是曹操為什麼多疑,先前我已經說了,曹操的年代決定了這一點,曹操的年代,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是不存在信任的。

    第二就是曹操怎麼多疑。曹操的多疑,這在他後期十分明顯,前期白手起家的他也是多疑,但是疑卻信任,這個就是曹操用人的偉大之處。

    第三就是對比曹操的多疑。有的人說曹操是小人,不信任他人,多疑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我認為不然,多疑並不是曹操的錯誤,我們可以對比他人和曹操的多疑。那麼對比的物件當然是最具代表的劉備。劉備的多疑最體現的一點就是託孤,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孔明最經典的就是他的假情假意,劉備半生戎馬的江山讓諸葛亮來坐?笑話。所以曹操和劉備同是多疑的人,只不過劉備隱藏的深。

    至於客觀的去看曹操,那麼我認為,曹操是一個英雄,他平定了北方,也只有他有能力平定北方,安邦定國,讓北方脫離群雄割據的戰火局面,這個一大貢獻,當時也只有他可以完成的貢獻。

  • 6 # 李杜文

    1.曹操的多疑,可能在年輕時代養成的。年輕時,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朝局混亂,不得不令他多一分心眼,多一分小心,否則出身再好,武力再強,智謀再深,都是死路一條。

    2.官渡之戰,曹操處於明顯劣勢,要不是老朋友許攸來投,要不是荀彧在後方給他打氣,十有八九他是撐不住要輸的。即便是打敗了袁紹之後,搜出來一堆堆的背叛文書,曹操表面上付之一炬,不追求任何人,但心裡哪裡能不介懷,這無疑助長了他性格中的多疑。

    3.北方統一了,許昌養著漢獻帝,朝中養著類似荀彧這種死都要忠於漢室的老臣,曹操隨時要提防被刺殺、暗算,乃至被推翻,褫奪兵權的危險。

    4.曹操有頭風病,但是久治不愈,華佗神醫也無法根治。他就懷疑華佗故意不治好他,然後一氣之下就殺了華佗。這是他多疑症的最高潮。

    5.還有一點,曹操喜歡夢中殺人,其實都是因為從小生長在惡劣環境中誘發的精神疾病。

    羅貫中為了塑造劉備的正直善良,諸葛亮和關羽的忠心堅韌,必須把曹操所有的弱點和缺點放大擴大化,但也並非無理無據,都是有出處的。

  • 7 # 歷史戰爭

    曹操“多疑”的人設應該是在《三國演義》裡被體現出來的,其中最能體現曹操多疑性格的兩件事就是呂伯奢一家與華佗之死。

    據《三國演義》記載,曹操在行刺董卓失敗後便開始逃回家鄉。他在逃亡的路上路過故人呂伯奢的家,呂伯奢的家人為了磨刀霍霍準備殺豬款待曹操。而曹操聽到廚房裡的磨刀聲不經考證就下結論認為呂伯奢一家人要謀害於他,於是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呂伯奢的家人。而在《三國演義》裡華佗卻是因為要對曹操實行外科手術被曹操認為是刺客被殺。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很大,所以曹操多疑的人社也就這樣確立了下來。

    那麼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嗎?我認為曹操是個有疑心的人,但沒有《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麼誇張。而且他性格多疑都是在他晚年的時候才表現出來的。首先我們要為曹操澄清一下,呂伯奢一家和華佗之死並不是曹操的多疑造成的。

    據《魏書》記載,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因為呂伯奢的家人搶劫了曹操的財物,曹操處於自衛才殺了呂伯奢的家人。而《三國演義》裡描述的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根據《世說新語》裡的記載進行了藝術加工,不過《世說新語》在古代類似筆記小說其內容的真實性並不高。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華佗之死是因為他給曹操看病的積極性不高惹怒了曹操才招來了殺身之禍。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讓華佗當自己的專職醫生,而華佗在給曹操看病期間卻以思鄉為由請假回了家。華佗回到家呆了很久,曹操屢次派人下達文書召回華佗,而華佗卻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走。曹操當時身患頭風病,對華佗也逐漸失去了耐心。最後曹操直接派人將華佗抓進了監獄處死。

    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遂考竟佗。《三國志 魏書 華佗傳》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及華佗並不是由於他多疑造成的。不過曹操晚年的確是因為多疑而犯了很多錯。他晚年疑心重主要是因為他擁有的權力已經完全凌駕於漢獻帝之上,當時朝中對他不滿意的人也有很多。為了打擊那些不服從他的人,那些稍微對曹操表示不滿的人都受到了極刑。比如名士崔琰、婁圭等都是禍從口出被殺。但曹操殺這些人與其說是多疑倒不如說是為了宣示自己的權威,他想在晚年儘可能地除去那些威脅曹氏的人,這樣他的接班人曹丕才能順利地掌控形勢。但曹操晚年濫用極刑的確是給曹操貼上了多疑的標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家如何減少差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