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德企業協會會長
-
2 # 太極寄暢
縱觀諸葛亮發明的一些東西,我第一個反應是:蜀國兵力的欠缺,也應證了蜀國頹敗的徵兆,因為諸葛亮發明的裝備幾乎都是在進行防禦。諸葛連弩是一種裝有箭盒的機括弩,發射者只需來回扳動機括,就能完成連續的上弦和擊發,直至將箭盒中的弩矢射完 ,但由於手弩的弓弦較短,所以射程有限,只可作近程防衛之用,所以這應該是一種守城利器而非進攻利器。而對於人強馬壯的國家來講,完全可以採用長弓巨砲來進攻奪取壓制優勢,反而不屑於威力較小的連弩。
-
3 # 枯心883
謝謝邀請。連弩的出現在當時可謂是劃時代的戰爭利器,就算幾百年後。連弩的地位也是毋庸質疑的。這種傻瓜式的兵器只要裝填箭矢扣動機關就可以使用。在三國時期,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培養出一支遠端兵種。連弩最開始的時候殺傷力並不行,但它類似於現在的槍,以密集的攻擊換取殺傷數量。也算是大殺傷性武器。
-
4 # 興海亭
冷兵器時代的東東,現代肯定沒什麼用。就是當時,也不算多厲害的武器,原因是箭這個東西,射程近,穿透力小,只有在兩將拼殺時作為一種暗器使用,或者攻城守城時使用。當時還是像趙子龍在長坂坡,他一杆槍打平天下無敵手,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張飛的丈八蛇矛都比較厲害。
-
5 # 關東俠客
弓箭的發明有幾萬年曆史,是一種非常歷害的遠端武器。一直是軍隊的重要裝備,但是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要有三年以上的專業訓練才能合格,春秋時期,楚人楚琴氏發明了弩。使普通士兵能夠很好的利用弩來作戰。弓和弩成了戰爭的主角。秦國的弩能射三四百米,相當於古代的AK47,獨霸天下屬於大規模遠端殺傷性武器。漢代時出現了連駑。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發明家,不僅成功複製過黃帝的指南車,製造出運糧的木牛流馬,而且還製造出諸葛連弩,這種弩每次裝十矢,一說單個發射,一說十矢齊發,是一種防禦性武器,不適於單兵使用叫元戎弩。魏將張鴿就死在諸葛連弩下,後來魏國大發明家對諸葛連弩進行改造裝五十矢,後來失傳。在冷兵器時代諸葛連弩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蜀將在守城時,連弩發揮巨大作用。唐宋時又出現八牛弩和床子弩,北宋軍曾用床弩射死遼國大將蕭達令,從而結速戰爭,火器㞢現後(明清時期),弩逐漸淡出軍隊失傳。
-
6 # 南門太守
諸葛弩是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連射弩,又稱元戎弩,一次能發射10支箭,火力很強,這一點史書中有記載:
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
先生(馬鈞)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三國志·杜夔傳》)
不僅史籍中提到過這種武器,在考古發現中也有佐證,在街亭古戰場所在的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附近,人們曾發現過一把鑄有“蜀”字的弩機。
弓箭很早就被運用於狩獵和軍事活動中,古人“六藝”中就有“射”,為增加弓箭的殺傷力,上古的先民們就開始對弓箭加以改進,最集中的地方在於箭頭也就是“矢”的改進,
比如商代出現了凸脊、叄角形的扁翼箭頭,刺入人體後兩翼的倒刺會鉤住合攏的傷口而難以拔出,戰國時出現了叄稜翼樣式箭頭,箭頭即使拔出傷口也不好癒合,秦代則在箭頭中增加了可致人中毒的鉛。
諸葛亮對弓箭的改進更為系統全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由單發改為連射根據《魏氏春秋》的描述,諸葛亮發明的弩箭是一種可以連射的裝置,一次可以射出10支箭,過去都是一箭一矢,屬於簡單機械,現在升級為自動化裝置。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除射程和力量之外,射擊的速度更是弓箭戰鬥力的組成要素,尤其面對騎兵衝鋒時,在有限時間內能多射出一支箭,那就增加了一份勝算,何況一次能多射9支?
這就好比步槍與機槍的區別,一挺機槍打出去的不僅是數支、十數支步槍射擊子彈量之和,更由於它超快的射擊速度,從而讓對手更加無法躲避。
10支箭如何由一把諸葛弩射出的呢?無外乎兩種模式:一是扣動一次扳機射出一支,有點像半自動步槍;另一種是扣動一次同時射出。據《天工開物》的描述,諸葛弩大概屬於前者,但這也很不了起,因為它省去了裝填箭支的步驟。
由點射改進為連射,這是當時武器發明努力的方向 ,曹魏也進行過這樣的改進,《北書堂鈔》中有一首魏明帝曹叡寫的詩:“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曹魏的軍隊裡也配置有連射弩,但它只能做到“一發連四五”,效率較諸葛弩差了很多。
增加了瞄準裝置望山望山是一種簡易瞄準器,但不是瞄準鏡,有點像步槍上的瞄準標尺,西漢時這種裝置就出現了,射擊前,可以透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弓箭下方的懸刀,使鉤心脫離懸刀刻口,箭矢隨著弓弦回彈而射出。
諸葛亮改弓箭為連射後,也將望山移植到諸葛弩上,文獻裡雖無這方面記載,但1964年在成都附近出土的一把諸葛連弩上就有望山,這個裝置可以提高射擊的準確度。
在箭鏃上塗上毒藥春秋戰國時代的箭鏃通常是青銅的,後來鐵器大量使用,鐵質箭鏃也開始使用了,到諸葛弩時一律使用的是鐵鏃,這樣就更加鋒利。
諸葛亮對箭鏃的另一項改進是在上面塗上毒藥,以提高殺傷力,這一點在明代《武備志》中有提及,該書說諸葛連弩雖然不算笨重,但由於鐵鏃上塗著毒藥,所以用這種弩可以射殺老虎,懦夫婦女也可以憑藉這種弩去守城。
經過以上幾方面改進,諸葛弩成為那個時代的“大殺器”,《華陽國志》記載說諸葛亮為部隊配備了大量的弩兵,有一次僅從涪陵一地就徵召了3000名弩兵,這些人成建制地存在於蜀軍中,成為敵人的惡夢。
蜀地缺好馬,沒有曹魏虎豹騎那樣的一流騎兵,水軍也不行,但弩兵成為蜀軍的王牌,尤其在防禦作戰中弩兵的作用非常突出。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撤退途中斬殺王雙,第四次北伐撤退途中又在木門道射殺張郃,這兩場漂亮的伏擊戰就是由強大的弩兵創造的,以至於第五次北伐再撤兵時,司馬懿都不敢去追了。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想聽真話的就看這裡——連弩怎麼樣呢?有些人看了《三國演義》,被其中精彩的故事吸引,大呼小叫連弩如何牛逼云云,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連弩真那麼厲害,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蜀漢的命運?
首先,我們要說,“諸葛亮發明了連弩”這句話是很荒誕的,連弩的使用,至少在秦滅六國之際已經出現,一支弩可以同時發射數支箭,稱為齊發弩,目前,已出土了有三支箭槽的弩機。而到漢代,李陵據說就曾使用過連弩射擊匈奴人。《漢書》裡有云:“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實際上,諸葛亮是改進了連弩而非發明,他這種改進款的連弩,叫做“元戎”。
《魏氏春秋》說:“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那麼,“元戎”究竟是一次發射十支箭,還是十支箭連續發射呢?如果是前者,顯然瞄準是幾乎不存在的,只是多箭齊發,往往是在敵人密集向上攀登城池的情況之下。而如果是後者,就有點像是後來的手槍,連續發射的話,殺傷力確實是蠻大的。
從史書上的“一弩十矢俱發”這個表達看,前一種可能更大。
其次,我們來看這種兵刃的實用性如何?
必須說,弩特別是連弩,確實是一種比較費事的武器,第一發射過程費時;第二連弩手是無法同時使用其他武器的,所以必須有其他士兵的掩護;第三連弩是不適合在馬背上使用的。
所以《天工開物》有云,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而到了南北朝以後,重灌騎兵的出現,以及大規模野戰的條件之下,強弩顯然無法發揮其作用,所以逐漸衰落。
弩類武器在南宋時期對抗蒙古的戰爭中,依舊發揮了很大作用,最終蒙哥之死,就是因為宋軍的弩。而最終襄陽陷落,也是因為蒙軍改行長期圍困、待機攻城的戰法。譬如在漢水中,築實心臺,上置弩,阻宋水上援軍。
當然,弩類兵器的使用,在宋亡之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元朝到明清,防守靠火器、進攻靠騎兵,成為一種共同認識。打死努爾哈赤的,就是炮,而不是弩了。
回覆列表
應該說三國時期在經歷了漢末的動盪之後國內的人口經濟都大幅度的下降,造成了軍隊防具因為經濟原因質量數量的下降,所以諸葛連弩就在這個特定時期有了用武之地。也。該說諸葛連弩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因為在沒有金屬彈簧的古代用絞筋弓弦作為勢能還是受到不少限制,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一定的,同時發射的弓箭數量越多,每隻弓箭的威力就會越弱。故此推斷諸葛連弩如果在重步兵防護嚇人的宋朝是沒有用武之地的。